網頁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英語生活化成為通用語言



(Ajin 開口)
採用英語為通用語言,只要讓英語生活化成為通用語言,就可讓台灣各種母語久存了。為何?
因英語本質中性,有如口語的阿拉伯數字,有其國際化走向的奠基,也因此杜絕任何母語的相互排斥。


「英文不好讓國力衰退」日本業務的真心話:20年前的日本,的確比台灣強 呂婉君/ 報橘/ 2016-10-14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我們常誇日本乾淨、有秩序、尊重專業,然而這位日本業務卻說出真心話:我認為20年前的日本,的確比台灣強,但現在已經被追上。
到底日本怎麼了?來聽聽他的分析,告訴我們外語能力的重要。
文/呂婉君
「我認為二十年前的日本的確比台灣強,但現在台灣幾乎追上日本了。當臺灣人早就將 app 引進工作,日本卻依然用傳真機傳文件。」K 說完這段話後,望著我。
K 是我認識英文說得最好的日本人。日本腔調的獨有重音,往往讓我聽日式英文聽得很辛苦。但身為國外業務的他絲毫沒有這個問題,幾乎可以把英文當母語和我對話,過程中非常流暢、毫無頓點。
「這中間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停滯了,你知道為什麼停滯嗎?」K 側身看著我,酒吧的火光倒映在他的瞳孔。
廣告
「雖然還有很多因素,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外語能力不好,導致我們因此安於日本這個舒適圈」他斬釘截鐵地說。
「日本很大,所以我們單靠內需就可以滿足市場,自然而然整個社會也逐漸有個共識,那就是『單靠日文生活就好。』別的國家要和我們公司貿易?那先問一下他們有沒有日文業務。外國人在日本節目上的演出,也常常直接被配成日文。大家都沉溺在日文的舒適圈,以前這樣還行,因為我們夠強、內需夠強勁、工業的技術優良、製藥領先世界。但現在不一樣了,全世界都在變動,日本卻早就停滯了。」
日本,為什麼停滯?
「每當我在各國出差,遇見不同國籍的人像台灣人、韓國人、瑞士人、美國人……就算只是隨意和他們聊天,他們總是會帶給我一些新的啟發和想法。光是街道上的垃圾桶問題,就足夠引起討論。那我用什麼和他們討論呢?」K 問我。
「用英文」他鏗鏘有力地繼續說:「如果沒有英文,我無法直接和他們交流我的感受。如果我無法講我們的共同語言,我就失去為國辯論的機會。正是因為我參與了那一場場小辯論,我過去那些模糊的概念更加釐清,我的目標也在各國觀點下洗刷得更明確。
有時候我好恨,恨那些不懂英文的日本人不能和我一樣在異國的小酒館跟你侃侃而談。我開始相信有些成長來自於文化衝擊。
若你永遠只待在自己的國家,不出去外國旅行、生活或者是簡單和外國人閒聊幾句,你只會聽到那些和你有相同習慣、相同文化、相同背景的人所說的話,你們的思維脈絡基本上是一樣的,但一旦你和外國人談論一些事情,你就會發現『對耶!沒有一定要這樣』這種荒謬。」
「你的意思是國力衰弱是因為英文很差嗎?」我吞下一口烈酒,繼續問他。
「沒錯!我正是這個意思,但是說英文不是因為美國國力強大,我們不學英文就比較弱;而是因為美國強大,各個國家都在學英文,所以英文夠好就像拿到精神上的免簽護照。只要一個語言,你就可以跟世界交流、掌握世界的脈動。親身去體驗,而不要總是聽說『韓國人很排日』、『臺灣很像另一個日本』。
日本就是全體集體懼怕英文,又仗著內需強大,所以一直以來很少和其他國家或文化產生交流,活化自身,導致一直裹足不前。
當民眾習慣日文,就像馴服的羊關在日本這個舒適的柵欄裡,柵欄外面有馬、有鴨、有狗。但是無法和他們溝通,只能傻傻在羊圈生活。但一旦學會外面動物的共同語言,我們就可以從馬那邊得知,原來東北方有種黃綠色的草更鮮美好吃;我們可以從鴨子那邊知道原來在牠的世界裡,水不是倒在水盆裡,要喝還得搶;或是哪裡有一個美麗的湖泊,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用水源。
這就是學共通語言的好處,透過語言,可以直接跟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並且激發不同的思考。當每個國民都有能力跟異國人交流時,每一個在國民身上的小變化,就會成為日本國民的大質變。我們的遠光會更高、思想會更周全、文化的活力會更加激昂。
深刻影響日本的『大化革新』、『明治維新』一定是有人踏出國土,在沒有 GPS 的年代,拿著幾顆饅頭就出發,中間可能歷經幾場船難、幾次盜匪攔截、幾個好心人不求回報的幫助,最後終於抵達異國學會異國的語言,帶回異國的思想,進一步返國造成故鄉的進步。
所以我認為英文不好,是造成近期日本裹足不前的重大原因。」K 右手握著他那杯 Whiskey,一邊堅定地跟我說著。
多語言的新加坡
這突然讓我想起了我年中去的新加坡。
當時我和朋友走在聖淘沙的廣場裡,因為不知道路,就向一群看起來像國中生的女孩們問路。一開始因為不知道她們會講什麼,所以一開口用英文問路。熱情的她們就算不太知道我們要去哪裡,也堅持幫我們找路。在相伴的一小段路中,我忍不住從口中流出一句中文,結果國中女孩們也不假思索地立刻從英文轉成中文,就算語言轉換,一路上一樣吱吱喳喳、快樂地交談。這麼簡單的情境,卻讓我至今仍相當驚訝。
試想,如果是一個台灣女孩她會怎麼辦?她可能和朋友一句跳成英文一句跳成中文嗎?還是她得在每天上完八節課後的下課時光,到便利商店買個飯糰,以便趕去英文補習班。如果語言只是個升學科目,考試考到疲乏的我們,會不會在完成學歷的那刻就沮喪地丟棄它?當英文只躺在課本裡、躺在 ICRT 裡,你一定得耗神才能閱讀它,那麼也難怪這麼多孩子表現不好。
新加坡和日本,在我心中是兩個極端。


23 則留言:

  1. 妖棋士:
    語言或許是其中一個部分
    民族性也是關鍵 , 日本人標準A血型性格 , 會有自我保護的淺意識
    即使你會日語 , 想跟他們交流 , 還是會感覺到他們龜毛 , 怕東怕西的性格...

    回覆刪除
    回覆
    1. 偏偏現在的安倍政府正開始開放移民
      越來越多東南亞人進入日本 , 保守的日本人遇到這些外國人有時候會不知如何反應
      甚至會被欺負
      之前有寫一些越南人在日本的行徑
      那些日本人連自己被欺負這件事都無法意識到...
      太安全的環境讓日本人失去反應本能...
      這點 , 台灣人也要警惕!

      刪除
  2. Mandarin is also the comfort zone in Taiwan, for both pro-China and pro-independence 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長期而言,Mandarin(華語)就是培養孔儒漢華病原體的永遠溫床。換句話說,種下毫無意識對華認同的種子,導致台灣民眾脫不了胎,換不了骨。別的不說,光Mandarin的維持,台灣的命運坎苛也。

      也之所以如此,俺才大聲呼籲,英語生活化,也只有倚靠英語的強度,才能杜絕華語的潛移默化的侵蝕力。

      刪除
    2. 二戰前的comfort zone in Taiwan 是Japanese。其實七十年前的台灣人,絕大部分並不會說,也不懂得華語。

      刪除
  3. 我家那兩隻1公1母 還沒上幼稚園就去英文安親班

    到今天還是不敢跟老爸吵架用英文 考試成績也平平

    當真是血本無歸 無語問蒼天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英文沒有生活化的環境。這是需要用公權力強制推行個最少20年的大工程。然而,最先的開始,需要有眼光,且有權的政治家朝這方向推動。原本期盼小英就是不但需要顛覆藍體制,還須興利創新,如英語生活化的這種格局。但 - - - 唉 Oh well - - -

      雖然老媽子的私房錢目前看來是白花了,算補貼那些靠母語是英語的國際遊腳人之旅遊費用,但再隔五年,十年,一公一母更長大時,這些英語的滋潤,終究會取代華語的潛移默化啦。

      刪除
  4. 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就技術層面來說,可以去研究台灣 從和轉漢 的過程,應該不會太難。倒是我們國家的 語言政策 要怎麼制定!?終極的牽涉,當然是文化的選取與走向。到底現代文明應該是怎麼樣!?各族群的語境,或“本土”,這些個人倒比較不在意,只要制定政策提供動能,“蛛絲馬跡”是都會留下來的。這些或許可以參考歐洲,比如德語區國家的前後歷史吧。

    回覆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Singapore and the Philippines have put other languages for official use, more than English. The challenge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learning languages. On the other hand, Mandarin was not Taiwan's tradition either. The point would not be tradition or not. Making senses or not is more essential.

      刪除
  6. 中文、英文,龍骨要安那種?要怎麼安?

    回覆刪除
  7. 應該先減少中學中文課程的時數、難度及考試配分;就算以中文社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中學教育及大學入學考試也是逼學生在中文上浪費。(以很久以前的國編本中文課程當標準,不但文言文應該大刪,連白話文的篇數都僅需要小增)
    統派集團大多支持台灣實行不實用又過度教育的中文課程,這種痛苦的浪費其實是統派集團的弱點。
    這難度是台灣培養了過多的中文師資。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剛才說的不清楚
      台灣語言教育改革的阻力其實在於過多的中文師資,光是中文課程減量到符合中文社會的真實需求,就已經會造成很大的失業危機。

      刪除
    2. 台灣的中學華文教育是屬於過度教育又不實用的一端,另一端是新加坡的繁體字及美式英語版。
      台灣的目標是移動到新加坡這一端,台灣可以用切香腸戰術來移動,畢竟台灣的華文教育已經過量到不符合華文社會的需求。
      而新加坡也曾經為了跟中共劃清界線,而希望國民是英文比華文好;台灣只是用比較緩和的方法來執行這政策。

      刪除
    3. "新加坡的繁體字" They use simplified Chinese.

      刪除
    4. 我的意思是說台灣未來要跟新加坡一樣讓英文比華文重要。
      只是新加坡用英式英文及簡體漢字,而台灣是用美式英文及繁體漢字

      刪除
  8. 而以意識形態上來說,統派集團大多支持不實用又過度浪費學子青春的中文教育,教育體系對中文的偏差在中文社會都屬於不道德。

    回覆刪除
  9. 首先的確是可以從中、英文的授課比例,與大環境使用比例去著手。

    加拿大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樣態。以第2、3、4 代的白種人做例子;人們很容易誤以為這些白人就是英語族群。其實他們的族裔非常多元。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烏克蘭不但不同於俄語,甚至在政治上都是對立的。印度、伊朗...,一般通用英語,在家則使用母語。

    他們的官方語言,由於歷史上的政治因素,是英語與法語,在實際的運用上,在官方文書,或正式演講,都雙語並陳。然而在實際的使用上,法語只在法語區通行,英語佔有了大部分地區,新移民當然是因地制宜,入境隨俗,雙語成了官樣文章,意義不大。

    回覆刪除
  10. 要改變教育體制不困難,只看執行的意願是否夠強,白話文在小學六個學年其實已差不多都學完了,再來的六年其實可以讓學生選修,選擇重中輕英,也就是目前的課綱;或是重英輕中,也就是語文和歷史的課程採用西方的教科書,也就是一堆short stories, novels, poetry, western civilization, etc.

    回覆刪除
  11. 看過日語語言學家的研究論文,世界上用「國語」這個名詞的只有日本,台灣和朝鮮半島的兩國。這種強制獨尊於某一強勢語言的源自戰前大日本帝國的擴張及統治。戰前的大日本帝國的擴張是一種單一國民國家立國精神。日語,神道教,天皇是國家的三種神器,君主立憲帝國的神主牌。關西,東北,九州,四國對於以東京腔為標準的國語也是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在大阪是聽不太到日語標準語的。至於香港或新加坡其實是大英帝國的語言政策來的。大英帝國的統治和羅馬帝國相似,規定官方語言但不強制每一個臣民會用,要和官方打交道就要用官方語言。對於帝國周邊兼併而來的的國家允許原有語言保存,但是當地的菁英階級鼓勵學習官方語言。派去監察統治的帝國官僚要學習當地語言。甘地,翁山蘇姬留學倫敦都是這種語言政策。最理想的語言政策是歐盟,既兼顧母語又尊重其他成員的語言。獨尊英語並不能解決文化上的自主與創新。如果台灣外語學院有人開得成古拉丁語課,或是可以像日本每年新年前後可以舉行萬人合唱德文版的貝多芬第九「歡樂頌」。那語言政策才算成功,因為拉丁文有羅馬帝國以來到中世紀黑暗時代教廷的人類文獻。看得懂才能承接當時的智慧。才會徹底理解,現在的世界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文明是一步步文化演進而來的。

    回覆刪除
  12. 為甚麼民族的政治性格偏高,因為我們讀的經典差不多都和政治有關。老子對宇宙的大哉問,發展成了道教;西方對宇宙的大哉問,發展出了天文學。習近平上台,不少人寄予厚望,開始打貪,博得掌聲,之後的發展,顯示了來自因於自有文化的高傲,讓這個民族依就的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新近接觸小部分的大量新移民,不見得對自身的政府,甚至社會沒意見,然而就是沒辦法。這樣的沒辦法,連處於民主發展階段的台灣都必須遷就他。台灣的歷程應該可以是一個參考,然而台灣太小,話就不知該從何說起了。

    回覆刪除
  13. 歐盟其實很適合讓中國借鏡,因為它不是個國家。英文的流行是果不是因,precisely 西方文明一步步演化至今而形成的。所有目前住在北美的白人都是移民,如果它演化成蘇俄,那這些白人還是可以回到歐洲,按人口比例法國也是地大物博,法語也很有可能是當今流行的歐語。但很顯然,今天北美的發展勝過歐盟,重點是這一切是人民/市場決定的,不是官方策劃而成的。

    回覆刪除
  14. 不談出國旅遊,出國留學,或者移民子女回流,英語補習班更是四處林立。台灣的英語環境、因子其實都不錯。只是如何將台灣的內容,引向一個具前瞻、現代化的社會,更多的“英文”使用,相當重要。

    很受中產階級歡迎的 天下雜誌 當然是一個主要以中國思考為主的刊物,不過它的 人文社會系列,翻譯了很多具科學意義的書籍,對台灣社會很有貢獻,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值得肯定。其實在它之前,志文出版社的 新潮文庫,引領一代風騷,應該大家都愛讀過,有著更卓越的影響力。在更之前的 文星叢刊,如今看來,所談,與 傳記文學 一樣,所談俱為天寶遺事,無益國家社會。

    台灣還有不少關心台灣,以台灣為主軸的,政治性較不明顯的出版社,也都出了不少好書;現在網路發達,如何更多的引領台灣社會,走向更為寬廣的世界範疇與眼光境界,而不是一味的 享受文字、文學氣息,製造“文青”,也是很重要的。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