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永遠在路上》究竟傳達了什麼?



(Ajin 開口)
不外乎是鋪陳 : 習董要就任永遠主席??

底下所介紹的影片中央政治局毫不避諱就是為了要讓18大成為19大產生一個永久主席的前奏曲。
中華共產政權恢復到唯心勝利法囉!


何清漣: 《永遠在路上》究竟傳達了什麼?
最後更新:2016.10.24 19:38          何清漣
自中紀委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始,我就非常認真地逐集觀看,目的是想了解中國最高權力層怎樣定位中國政治腐敗的性質,以及解決的方向與手段。看完五集之後,觀感是:
一、明顯迴避了“制度性腐敗”這一本質問題,將腐敗產生的根源置換成官員對自身要求不嚴、放鬆思想改造
我在1998年出版的《現代化陷阱》中就指出,中國的腐敗是製度性腐敗,源於中國政府壟斷了一切資源,從土地、森林、江河湖海、礦產等自然資源,直到寺廟、文物、旅遊景點等文化資源,再到行業准入門檻、各種資源開發權審批等軟性資源,全由政府掌管。因此,政府官員成了“造就國王的人”,一家兩制,通過妻子兒女親屬等代理人與商人結合,將手中權力變現為金錢,達成利益交換。片中先後出現的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白恩培、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基本是這個模式,沒有出場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等人其實也是這種模式。
但這真不是“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問題,而是源自製度的權力安排,既然官員掌握著各種資源分配大權,又實行黨內監督(同體監督),這種問題無可避免。至於說到黨的教育,貪腐官員們的“廉政語錄”,中國人已經聽得耳朵都起幾層老繭。不說也罷。
但中共不能承認同體監督無效,更不能承認三權分立體制下的異體監督有效。承認這兩點,就等於承認三權分立優於一黨專政。在中共眼中,這是不能退讓的底線。
二、腐敗官員的腐敗金額、程度範圍都嚴重縮水
過去經常見諸於報導的億元級腐敗官員在片中基本沒出現,露臉者被認定的腐敗數額大都限定在二、三千萬元左右。擁有幾十套、上百套豪宅的腐敗官員都未被該片收錄。曾主管過北京寸土寸金的金融街項目、後來升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呂錫文用內部價格購得五套房,價格與市價相差2000多萬。此案用來重點解析,意在告訴世人,這就是中國的腐敗大案、要案。
最搞笑的腐敗是“舌尖上的腐敗”。吃吃喝喝在江澤民時代就已經不算腐敗,這是我在國內時就知道的“官場共識”。但在這部片子中卻出現了幾個不惜以身試法的吃貨官員,而且都發生在習近平立意反腐的十八大之後。其中吉林省副省長谷春玉,2015年違規吃請40多次;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喜歡到高檔場所消費;天津醫藥集團總經理張建津嗜喝茅台嗜食海鮮,為此專門在公司內部設餐廳,其中的細節實在令人感嘆:如此創造力花在政務與業務上,何愁中國不治?
中國官員的腐敗普遍涉及酒色財。這三者當中,酒(吃喝)真是最輕微的細枝末節,幾乎所有落馬官員都有淫亂醜聞,但本片將這部分重要內容“遺忘”得乾乾淨淨。比如沒有提及萬慶良的別墅、情婦與私生子、以及那1億多贓款,吃彷彿成了萬慶良最重的腐敗行為,估計這是為黨的形象考慮。如果將媒體上報導過的那些無奇不有的官員情婦故事(破百之數都有好幾位)及官員如何用MBA知識管理一眾情婦,並將無數的房爺、房叔、房嬸們的豪宅都拿出來展覽,中國老百姓看了肯定會氣得胸痛。要知道,85%以上的中國人積全家畢生之力買一套房都有困難,當官的從科級到國級,幾乎都是一家數套,如實拍成錄相,中共實在不好意思再掛上“人民政府”的牌子了。
三、官員基本栽倒在“交友不慎”這道坎
官商交友,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主旋律。商人個個想學胡雪巖,要上交權貴、下結江湖,官員的配偶與子女成了商人與官員的最好鏈接點。官員的配偶與子女雖然可以使用爹媽的權力,但不會經商,必須得有白手套。白恩培的妻子張慧清成了代理人,在丈夫的轄地,“沒有張姐辦不了的事情”;周本順也知道時常為兒子掙錢得去站台,讓外界知道該商人上面有人,就容易辦事,不敢欺負;李春城也是如此,放縱妻子權錢交易;蘇榮家是妻子、兒子、女兒全家一齊實現致富大躍進。
這些官員總結原因時,千篇一律地說,這都是他們對結交商人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北京市副市長呂錫文夫妻周圍的朋友圈包括網球圈、養生圈、品酒圈。據呂錫文稱,原來認為都是朋友,“但其實很多人在觀察你,希望你有愛好、希望你有所求,他來迎合你拉近關係”,最後當然就是受了“朋友”之害。
其實,官員的權力如果與資源配置無關,商人懶得奉承你。官員們對官商“友誼”的本質自始至終認識得清清楚楚,進了監獄後才裝出一臉無辜相,​​後悔自己誤交損友。
四、制度很先進,抵禦外部誘惑的重點在於“正己”
片中一再強調“我們的製度”很好,從延安時期就開始反腐了。官員主要是出於對家人的愛,加之受到外部影響,尤其是商人的不良誘惑。怎麼辦?法寶就是“正己”,即加強官員的思想修養。談到修身養性,中國傳統文化不缺箴言,於是從《周書·畢命》開始,一直談到唐太宗治吏,教導官員要與企業家保持“親清”,即人要親近,關係要清白。
恐怕從製片人到導演,以及參與片子講道的人(包括紀檢辦案人員在內),內心深處不會覺得這些“正己”箴言對官員有效。但他們可能沒想到這一原因,中國從周朝以來的貴族教育,以及儒家思想中統治者對國家負責的精英教育,都是圍繞一條,即權力世襲的家天下來建立的。權力對權力的來源負責,既然是家天下,皇帝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如何做皇帝,愛民、親民、撫民以求長治久安是教育內容之一。每個皇帝都從老師那裡知道:天子擁有四海,不用蓄積私財。而中國現在是最高領導權力之大有如皇權,但總書記既未受過如何做皇帝的精英教育,也不擁有將江山傳遞給子女世襲的權力,因此幾代常委的家屬子弟都拼命利用權力撈錢,個個都是法王路易十五那個勁頭,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
這部片子當然也沒提震驚世界的《中國離岸金融解密》、《巴拿馬文件》,以及近年美媒披露的最高層家族腐敗問題。裸官問題嚴重,但在已看過的五集裡沒有觸及,希望在後面幾集裡看到相關內容。
這部片子想傳導的要點是什麼?
1、十八大以前的腐敗基本翻過去了,十八大以後不收手的要追查。
十八大以後受到處置的官員,不少是為“吃”而翻船的。比如給單位職工發月餅兩盒(315元)的海南衛生局負責人、兒子結婚強邀同事參加婚禮得兩萬多禮金的局級巡視員、讓企業安排去巴西看足球賽的政府官員,… …這算是既安撫又警告:對十八大以前貪污腐敗的高層以示安撫,只要不搗亂,不抓你了。對官場全體則是警告:以前不在意的腐敗,現在都​​得管住,逮住了不客氣。
2、反腐有成效,過去的共產黨又回來了。
片子表達了這種意思:凡有權力的地方莫不腐敗。但並非只有三權分立的製度才能有效治理腐敗。片子也大略介紹了一下西方反腐的一些理論,但是最後讓中外專家們表達的卻是中國反腐卓有成效。實質上想強調的就是一條:殺豬宰鴨,各有一法,治理腐敗,中國也自有高招,同體監督不比你西方那異體監督差。
片子羅列了茅台酒經營轉向平民路線、豪華酒樓的衰落等,展示了反腐的成效,並讓群眾演員表達了對反腐工作的禮讚,真正超亮的亮點就是這句“過去的共產黨又回來了” 。但說話者似乎只有60餘歲,成長於文革期間,“過去的共產黨”是什麼樣,恐怕沒親身經歷。下次挑一個80歲左右的老土改根子或者老國企工人,從他們嘴裡蹦出這句台詞,也許效果更好。
3、中紀委的職能轉變。
早在前年,中紀委就宣布過將轉變職能,並帶動工作方式的轉變。片中展示了中紀委現在的工作重點:經常性的提醒、約談乃至輕處分為主要工作。片子介紹了被反應有問題的官員,在查究時,根據情節嚴重與否,移送司法處理的是極少數,大多數是黨紀政紀處分;對情節輕微的,以勸誡為主,並以比例展示了懲罰的金字塔結構,意即官員大多數是好的與比較好的,只有極少數是壞的,需要受到司法懲治。
如果說展示這條有什麼微言大義,就是王歧山書記藉此委婉表示:他的機構不再具有前幾年那種煊赫權力,回歸平常。
片子沒提到中國反腐運動的一項重要成就,即外媒經常報導的核心內容:總書記習近平通過反腐掃除了他所有的政治對手,消除了一些政治隱患。當然,從維持統治大計來說,對高層同僚,習近平只能依據是否有礙於“政治穩定”這條標準來辦理:以十八大為線,按照聖人教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原則來處理了。至於腐敗的產生,讀書頗豐的中紀委書記王歧山也知道只能邊走邊看,片名《永遠在路上》的玄機就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