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生技業開拓先驅,蔡玉吉的淒涼不歸路




台灣生技業開拓先驅,蔡玉吉的淒涼不歸路
2016-04-10 15:03
台大農化系教授蔡玉吉從豬皮提煉明膠,「垃圾變黃金」的傳奇,為台灣生技發展打響第一砲。(中央日報198352)
19851010日,高雄市愛河邊一家大飯店的某層客房,傳出自殺命案。一對夫婦用麻繩纏繞頸部和身體,導致嚴重窒息。經飯店送醫急救,40歲的妻子脫險,45歲的先生則回天乏術。
經過調查,死者赫然是知名的台大農化系教授蔡玉吉,他因經營生技產業,周轉不靈,負債一億元,無力償還而厭世。他的死,代表台灣生技產業一大挫折,因為他正是台灣生技產業「土法煉鋼」的開拓先驅。從蔡玉吉之死,到現今宇昌案和浩鼎案中,蔡英文和翁啟惠被鬥,陳良博、楊育民、何大一等生技學者被牽連,顯示台灣生技產業之路走得特別艱辛,不僅要承擔龐大內部成本(資金募集)的風險,還要招受凶惡外部成本(政治鬥爭)的打擊。「蔡玉吉因欠債而死、翁啟惠被批鬥而辭」,光是這兩筆寫進台灣生技產業史,就夠悲涼了。
陳建仁戰友,參與烏腳病防治
蔡玉吉,台南人,1940年頃生。1963年畢業於台大農化系,先留在母校當助教,1970年由國料會推薦,留學美國加州大學,先後攻讀食品化學碩士、營養學博士。回國後,即默默致力生物科技的研究。期間還參與烏腳病的防治計畫,這是台灣醫界持續最久、規模最大的跨界防治計畫之一。蔡也以其生技專長投入支援,團隊夥伴包括「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還有現今的副總統陳建仁等。
1970年代末,當台灣還沒有「生物科技」一詞,甚至連這個概念都還沒成形之際(這名詞大致是1980年學界介紹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名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時,才引進台灣的),留美歸國的蔡玉吉已經察覺機先,開始進行生物科技的本土化工作。檢索「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可以看出他指導學生做研究,多從本土素材如甘藷、飼料、毛豆藤入手。但是最革命性的素材,也是他著力最深的研究,卻是被視為廢棄物的豬皮。
1970年代末,台灣每年宰殺五、六百萬頭毛豬。由於豬皮難以處理,且處處烙上屠宰稅的章,大部分無法利用,成為污染環境的廢棄物。但與此同時,台灣每年卻花費一億元(台幣)進口動物膠,製成各種膠囊。蔡玉吉發現,豬皮含有豐富膠質,可提煉明膠(GeLatine,又譯吉利丁),用途甚廣,從食品、藥品到火柴、照相業,發展前景無限。但他只鎖定一項工作,就是提煉膠囊所需的、黏性大、透明度高的高級明膠。
從豬皮煉製膠囊,打響生技第一砲
這項研究的最大挑戰是技術。從動物皮骨提煉明膠,當時是美國主導的科技,台灣的本土研究完全是零,必須從頭做起。蔡玉吉坦率真誠,人緣很好,遂結合幾位生化界的朋友組成研究小組,在安平工業區的一間工廠從事「土法煉鋼」。他們沒有先進指導,只憑一股憨膽和熱忱,把所知的一切理論應用在實驗上,外加不計其數的失敗,終於有一天,助手回報:「老師,奇怪,這次提煉出來的東西是清水。」
蔡玉吉心頭一震:「清水?不對,不對,你們用手摸摸看!」一摸,果然不是水,而是一滴滴晶瑩剔透的上等明膠。這是研發階段最關鍵的突破,時間應該是1980年左右。
研發成功後,蔡玉吉申請專利,並接手家族一間瀕臨倒閉的「勝實工廠」進行量產。由於他是學者出身,特重品管,因此很快建立商譽;不出三年,在國內食用、藥用膠囊的佔有率都高達70%。原本主宰台灣市場的進口明膠,因為售價貴、要等船期、要開信用狀,根本不是本土明膠的對手,大舉退出台灣市場。
蔡玉吉的豬皮膠在市場告捷,也引發若干效應:其一、由於本土明膠量產,台灣開始生產本土品牌的瑞士糖和棉花糖(圓球形),以前這些要從國外進口;其二、由於本土明膠質優,在內銷之餘,還打開泰、法、韓、英、丹麥、西德等外銷市場;其三、蔡玉吉開始走紅成為名人,除了暢談「垃圾變黃金」的豬皮膠外,還搭上當時興起的消費者運動(這應該是台灣最早的社會運動),發表對食品添加物(如沙士含黃樟素)的看法,儼然消基會的智庫學者。其四、國科會也找上他,委託主持一項「廢皮革經處理後利用為動物膠及飼料蛋白質源之研究」專題計劃,希望開發出一套不污染環境且經濟可行的廢革處理法。這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尋求更大的突破,幾乎是把他當魔法師了。
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行政院頒布《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明定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這是台灣戰後最早的生技政策宣示。雖然這項政策緣於生物科技當時在全球吹響號角,各國政府開始重視,台灣也不例外,但蔡玉吉「垃圾變黃金」的成功本土經驗,相信也給予官員一定的鼓舞。
同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和「分子生物研究所」作為上游研究單位;1984年,政府成立中游開發單位「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計畫將研發結果移轉給下游的產業界,包括當時在新竹科學園區進駐的多家生技公司,形成戰後台灣生技產業最早的布局。筆者認為,作為生技業的開拓先驅,蔡玉吉若能活到這個世紀,要成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綽綽有餘;要成為身價數十億的科學家也綽綽有餘。
政府不救銀行不借,山窮水盡走上絕路
然而好景不常,蔡玉吉看似名利雙收,其實孤軍奮鬥。即使豬皮明膠這種明星產品,也需要雄厚財力支援量產,並賠個幾年才能轉虧為盈。然而蔡玉吉不是商人,也缺乏政府資助,只能向家族、朋友調頭寸。據說學術圈不少教授都曾抵押房產,借錢給他周轉,總數在兩千萬元以上。雖然政府不施援手,他仍希望這項發明留在台灣造福人群,因此1985年夏天(他死前兩個月),中共可能透過管道得知他的經濟困境,開出誘人價碼要買他的技術,請人轉告,仍被他拒絕。
朋友的錢借完了,轉向銀行借;銀行「頭燒尾冷」,知道他不是「好客戶」之後,逐步抽銀根,讓他幾乎每天都為資金周轉忙得焦頭爛額。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筆119萬元無法支付的支票。這筆錢是要還朋友的,但這些朋友按照慣例,相約不去銀行提領,避免讓他因為跳票而坐牢(空頭支票的刑責要到1987年才廢除)。然而蔡玉吉已被逼上絕路,1985928日教師節,在台大農化系研究室吞安眠藥自殺,被人發現送醫救活;1010日國慶日,又約太太共赴黃泉,這次他先走了。
蔡死後不久,立委洪昭男向行政院質詢,抨擊這一事件「暴露財金單位不能配合產業發展的弊病」。洪立委指出當時銀行「官僚氣息很重,缺乏企業精神」,「銀行經營的方式,在國內常被戲稱為特權階級的融資所,一般人民要向銀行借款非常困難;但只要是有特殊關係者,借個千百萬,小事一樁。」當時台灣經濟尚未自由化,銀行和媒體一樣姓黨,黨國資本企業要多少借多少,中小企業卻常因借不到錢,周轉不靈而陣亡;更有數十萬人成為票據犯,約兩萬人坐牢。這是中小企業血淚斑斑的歷史,蔡玉吉躬逢其盛,卻付出最慘重的犧牲。
如今生技產業已經壯大,2014年總營業額高達2,886億元,上市櫃公司也有88家。看似一片榮景,其實和蔡玉吉的時代一樣,問題還是錢;只是資金缺口更為龐大,因此需要股票市場的挹注;也因此,才能讓藍營政客重操當初抹黑陳水扁「貪腐」的技倆,接連批鬥蔡英文和翁啟惠,讓蔡落敗,讓翁下台,賠了台灣的國際形象(台灣政客媒體如此賤踏一個世界級的學者,真是貽羞國際),也摧折台灣生技產業的活力。政治惡鬥走火入魔至此,令人浩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