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中國崩潰論”錯在哪裡?






20151221 07:32 AM

“中國崩潰論”錯在哪裡?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戴維•皮林

想像中國經濟列車脫軌並不難。十四年前我來到亞洲時,日本就有許多人這樣預測(按名義價值計算,日本當時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3倍)。當然,他們的邏輯是,中國經濟一定會被自身的矛盾壓垮。

畢竟,這是一種政府管理的經濟,容易導致資本錯配並依賴浪費性的投資。中國鎮壓性質的政治機構在國內安全方面的支出比在國防上還多

民眾對於共產黨官員的憤怒與日俱增,後者中許多人都深陷腐敗,並大肆參與土地強征。粗略計算,中國經濟展現出的是驚人的增長。然而,這種增長模式正在污染空氣和水源,毒害中國公民(這種情形並不少見)。

所有這些分析都沒錯,但其結論——內在壓力將導致社會混亂並使經濟崩潰——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它低估了共產黨在改善數億民眾實際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樣也低估了共產黨愛國宣傳——經歷了100多年的屈辱,中國終於“站起來了”(用毛澤東的話說)——的力量。

以某些標准衡量,中國非但沒有崩潰,而且已變得越來越強大。中國的產出是日本的兩倍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去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在短短15年間,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從美國水平的8%躍升至25%

在日本,許多人私下裡希望看到中國倒下。這並非毫無緣由,他們害怕一個不放過歷史問題、一心復仇的強大鄰國。然而,在美國和歐洲,同樣有人錯誤地把中國當紙房子。《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之類的書多年來一直暢銷。實際上,可以既指出中共威權體制的缺陷與嚴重不公,同時又避免預測這一體制即將終結。在某個時候,共產黨將敗給別的什麼東西。所有王朝都會衰落。然而,幾乎可以肯定,中共繼續掌權的時間將超出許多人的預期。

中國崛起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事件。在許多西方人看來,其重要性被恐怖主義威脅、以及同時帶來機遇與破壞的技術革命蓋過了。然而,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的復興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將全球重心從西方引至東方。

經濟上,中國已改變了原材料生產國(從安哥拉到澳大利亞)的前景,盡管中國經濟放緩導致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下跌。政治上,中國改變了幾乎所有國家的謀劃。美國已經重返亞洲,即便該國外交官在掂量對日本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繼續無條件提供安全保障的適宜性。在商業與實力的吸引之下,英國不顧華盛頓反對,加入了一家中國主導的銀行,該行旨在挑戰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機構所代表的戰後秩序。

中國的崛起也伴有風險。有兩大風險最為突出。首先是戰爭。在適應崛起的強國方面,人類歷史上的記錄並不良好。隨著中國日益壯大,北京不會接受“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至少在其認為天然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中美兩國圍繞南中國海一些人造島嶼所發生的齟齬預示著未來的危險態勢。還有中國國內針對日本不時發作的、憤怒的民族主義。

其次是環境方面的風險。可以理解,中國人民渴望過美國人一樣的生活——開美式大排量汽車、擁有美式大容量冰箱。同樣有此渴望的還有13億印度人以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數以億計的民眾。目前尚不清楚我們的地球是否能夠滿足此般欲望。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似乎可能但又並非注定)的情況下,有些東西可能不得不放棄。這將重新把我們帶回衝突之中。

盡管風險重重,還是應該慶祝中國的崛起。二戰後的日本向世界證明了,繁榮與現代化並非白種歐洲人和美國人的專利。中國也已證明,即便其成功還不能完全與日本相提並論,也可以在大得多的規模上追趕日本的成功。

現在慶祝似乎不合時宜。中國模式難道不是瀕臨崩潰?中國經濟增長下滑的速度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而且還可能進一步放緩。這或將引發一場金融危機。自2009年以來,中國的債務已經翻番。在經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時,要掩蓋經濟中的裂隙並不難。但如果增速降至3%,或許就不那麼容易了。即使中國能夠避免爆發全面危機,也很可能陷入困境。勞動力正在萎縮。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在短短15年間,中國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將超過65歲。那些中國崩潰論者現在看起來難道不像預言家嗎?

事實上,中國無須做得多麼好就可以改變世界。鑒於其人口規模,如果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只達到美國的一半,其經濟規模就將是美國的兩倍。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教授所著的《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指出,軍事與外交實力將隨之提升。那些尋找中國經濟裂隙的人將會有大量發現。那些幻想“中國威脅”即將消失的人將會感到失望。


譯者/申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