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九二共識與台灣區域經濟參與的虛與實








社論: 九二共識與台灣區域經濟參與的虛與實/ 民報/ 2015-12-30
December 30, 2015
2016總統大選的首度辯論一開始果然火花四射。在有關區域經濟參與的議題上有不少著墨。總結來看,候選人對於台灣區域經濟參與的策略,大體可區分為兩個路線:是想透過中國走向區域;或是台灣直接走向區域,但把中國當成是台灣區域參與策略的一部分。這個辯論的意義,在於所隱含的對中國經濟在國際體制的地位認知;只是這個嚴肅問題在辯論中根本沒被提出來,反而強調僅具次要性意義的兩岸關係,而且還講錯!
有趣的是,這個在四年前幾乎是無須辯論的議題,會在此刻成為爭論的對象,顯示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已導致台灣對「中國機會論」的重新思索,成為這場辯論隱而不顯的真共識。但另一方面,在辯論中也看到把台灣參與區域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嚴肅問題簡化為「是否接受九二共識」的思考怠惰,造成對問題的嚴重混淆。
有關是否透過中國參與國際,還是可以直接進軍國際,再來思考如何進軍中國,這個有關台灣區域經濟參與的策略差異,本質上是個經濟問題。這牽涉到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體系的位置。如果中國是中心,或是在可見的未來很可能變成中心,那麼利用中國進軍世界經濟絕對是合理的;但如果中國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或是中心之一,那麼透過中國參與區域經濟,是一點都不符合邏輯的。
舉例來說,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透過美國與世界經濟接軌是奇怪的問題。因為至今為止,包括世界經濟規則,以及產業與經濟活動模式的創新等,幾乎都是以美國為先導,因此透過美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策略,就相對沒有爭議。但是中國是經濟創新的源頭嗎?除了經濟規模大一點,買的東西多一點以外,中國有引導甚至主導世界經濟走向的能力與威望嗎?
有人可能認為在全球化時代,沒人能自外於區域經濟體系,因此哪能不利用中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呢?但既然大家都同在世界經濟體體系中,就更無所謂要透過中國才能參與區域經濟的前提了。台灣雖然不可能完全擺脫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但也沒必要先透過中國才能走向世界。這是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邏輯。因此所謂要透過中國走向世界的區域參與策略,本質上是個政治決定,不管這個政治決定是來自中國的封鎖,還是台灣的主動迎合與自我矮化。
在辯論中,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主張台灣有參與TPPRCEP等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體系的必要性;而良好的兩岸關係是台灣參與區域經濟的前提,因為唯有在中國不阻撓之下,台灣才能參加區域經濟整合。
朱立倫接著又主張,國民黨接受九二共識,是過去七年兩岸關係可以維持穩定的前提(雖然沒說出來),也是台灣之所以能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FTA的政治關鍵。最後的結論就是台灣必須接受九二共識以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否則就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因此朱立倫質疑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如何能在不支持九二共識的狀態下,讓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朱立倫的說法是馬英九總統「透過中國走向世界」說的升級版,簡單來說,就是「接受九二共識才能參與區域整合」。
朱立倫的主張就是明白無誤的政治邏輯。因為在區域經濟中,能否有效整合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經濟邏輯,與九二共識無關。此外,過去中國反對台灣參與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國際政治性組織,但經過國民黨執政七年後,竟然連非政治性的經濟組織也要中國點頭同意。這顯示台灣自我限縮與矮化現象:將中國打壓的邏輯內化到毫不自知的程度。
除了顯示其內化及自我矮化的問題外,朱立倫強調九二共識必然能帶來台灣的區域經濟參與之說法,也與事實不符。馬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七年了,請問台灣有增加什麼區域經濟參與嗎?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是台灣得以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FTA的前提,但去年八月中國不是公開反對馬來西亞與台灣簽FTA嗎?中國不是一直主張要「先兩岸再區域」:堅持台灣須先與中國完成所有ECFA相關後續談判後,還要再完成兩岸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銜接機制」安排,之後才會「觸及」台灣區域經濟參與的議題嗎?
換句話說,台灣即便接受九二共識,也自信兩岸關係良好,都依然沒有用,中國的立場就是台灣須作為「中華民族經濟」的一部分,才能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九二共識有防止中國的阻撓嗎?中方的立場一向是清楚明白。但從馬英九、朱立倫到整個國民黨還要向民眾灌「有九二共識一切好說」的迷湯,顯示這些人要嘛是有意欺瞞,或者就是蠢笨無知。
在有關TPPRCEP的問題上,國民黨的講法與事實差距更大。國民黨認為中國主導RCEP,也主張TPP因為是高標準談判所以比RCEP更難達標。但事實是TPPRCEP先達陣,而中國在RCEP談判中也不具主導地位,否則不會一方面看著TPP談判完成,還只能眼睜睜目視RCEP原地踏步卻無計可施。
TPP達陣能力的低估,以及對中國在RCEP影響力的高估,使得國民黨一開始積極對RCEP表態,但對參與TPP卻三拖四擋。從原先說花十年「準備」參加TPP,到後來改口為用八年準備,與其對RCEP的肯定相比,其態度十分消極。這些嚴重的誤判,與國民黨這七年來主張從中國走向世界,搞到後來連自己的世界觀也被綁在中國,有直接關係。
但這個中國中心主義,只關心中國不關心世界的看法,在中國經濟走緩,在中國台商紛紛想出走的趨勢明確化後,受到嚴重挑戰。支持九二共識的宋楚瑜會仿照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提出「鄭和再下西洋」政策,朱立倫也被迫承認台灣須與全世界發展關係,只是不要輕易放棄中國市場而已,都顯示中國已經不再是眾人稱羨的經濟發展引擎,「中國機會論」正在褪色,反而是過去被忽視的印度、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成為新的機會。
台灣智庫今年以來的民調都顯示,支持把經濟交往重點放在中國以外國家的民眾都有近七成;也發現不論在社會分配或經濟發展的議題上,民眾對民進黨的評價都比國民黨高。這顯示台灣民間對中國發展褪色的知覺程度。但死抱兩岸關係大腿的國民黨卻無感於這個事實,難怪會被民眾拋棄。這已經不是馬英九執政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政黨對國際局勢的體認能否與時俱進的問題。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是個嚴肅問題,與中國的關係也是。將其簡化為「接受九二共識與否」,不論作為媒體的提問,或是在辯論中作為候選人的攻訐策略,都是十分不負責任的作法,也是在混淆視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