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英雄 Eroica》交響曲的來源


 Merry Christmas  &  a Triumphant 2016 

(Ajin 開口)
每逢年底聖誕節,總覺得該給椰樹下一些較特別的腦部大餐享受一下。今年剛好碰巧看到底下一部非常難得的影片。故事就是描寫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 Eroica》的來源,以1804年在洛布科維茨親王的城堡埃森堡(Eisenberg)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首演為背景。

貝多芬本人對共和的主張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當時他認為拿破崙是開創偉大革命,建立共和制度,非常感動才會創此交響曲作品獻給拿破崙·波拿巴。這在當時德國的社交界是非常不可思宜的事,英,德,法,俄,奧,意 - - - 都是在爭取殖民地與市場佔有,都是帝國主義的追逐者。對貝多芬而言,拿破崙當時的革命崛起是要打敗暴君虐政專制,給人民自由。

第一,第二樂章之中電影的對話內容涉及許多當代西歐國際政治的爭霸,與21世紀的東亞爭霸,完全沒有差別。第三樂章開始之前,有段貝多芬與奧地利女伯爵的愛情對話, 是女伯爵告訴貝多芬,雖然很愛他,但不能與他結婚。那是電影情節,聽不懂不重要。
第四樂章開始之前,樂聖海頓出現到場了。海頓當場說一些智慧的話如:
                  " All students are illiot, That is a tradition."
                    (所有的學生都是笨蛋,這是傳統!)"
                  " The best is always at the last.  I can not wait to arrive at the end."
                    (最好的都是在最後,我等不及終章來到。)

另外,對話也出現歌德與韓德爾的名字。在當時,藝人的地位是需要被宮廷承認,供給飼養,以此作為生計。很顯然的,貝多芬當時的名氣還沒有歌德,韓德爾的地位。還有,貝多芬當時為了生活費,也當場把交響樂賣給埃森堡(Eisenberg)的洛布科維茨親王。

就在要開始演奏最終章之時,海頓突然問貝多芬說,終章的主題是啥?貝多芬回說: Heroism 英雄!海頓最後給貝多芬的評語是:他完成了從來沒有人敢嘗試的困難,創新,開眼界。此後一切都會被改變的。

當拿破崙稱帝之後,貝多芬遭被出賣的感受嚴重打擊,也因此一氣之下把拿破崙的名字從樂譜上挖出來。之後才換上 Eroica (英雄)的名稱。

要知道,當時的西方只有美國是共和,有選舉制度,其他西歐各國都還是貴族的封建制度。雖然法國大革命之後帶來一些民主氣息,但終究還是走不進民主制度,就如目前的中國一樣,無法跳脫帝王思想。西歐的選舉制度,直接民權思想,很早就有,但也一直延遲到19世紀中葉後才開始實行,確實比美國晚了將近百年。
整片約90分,英語發音,德語字幕。但看故事,練英語,聽音樂,應該可以知道最少八成。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貝多芬早在1789年時就有寫作一部英雄氣概交響曲的想法,但並沒有落到筆頭。貝多芬於1801年覺察到自己的耳聾,並在翌年夏搬至海利根斯塔特以躲避維也納的氣候。在那裏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書。他甚至想自殺,但「我的藝術把我拉回來」。在這一階段,貝多芬作出了該交響曲,也表達了其內心的奮鬥歷程。這首交響曲從18035月正式開始創作,作品完成是在1804年的年初。
名稱和題獻
貝多芬最初將該作品題獻給拿破崙·波拿巴。貝多芬敬佩法國革命的理想,以及為他們實現的拿破崙,但是當拿破崙在18045月加冕自己為法國皇帝時,而貝多芬卻對拿破崙大失所望,他走到了放置完成創作的樂譜桌子前,將寫著「波拿巴」的字挖出來,留下了一個洞。 之後,他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義大利文:Sinfonia eroica,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un grand'uomo ),並改題爲獻給其贊助人洛布科維茨親王。
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在說貝多芬生平的故事時說:
在寫這部交響曲的過程中,貝多芬一直想起拿破崙,當時拿破崙正為第一執政。在那時候貝多芬是很尊重他的,並將他看做古羅馬的偉大執政者。許多貝多芬的密友都看到了他的草稿封面頁頂部寫著「波拿巴」,而底部才寫著「貝多芬」。後來我跟他說拿破崙已自行稱帝的消息後,他就開始憤怒的大叫:「他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居然為了自己的野心而踐踏人權;他把自己抬升到眾人之上,成了獨夫寡頭!」他走到桌子邊,將標題頁撕成兩半之後扔到地上。
然而之後出現了轉折;1804年時貝多芬告訴出版商「這部交響曲的標題還是叫『波拿巴』」。直到1806年才再改爲現名。然而,安東·辛德勒稱,1821年拿破崙逝世時,貝多芬說「我十七年前就為這個悲傷的事件寫了音樂」,意指該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
首演。
該作品於1804年在洛布科維茨親王的城堡埃森堡(Eisenberg)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首演。首次公演是在180547日的維也納劇院,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於1806年在維也納出版。
當時的反應趨於兩極化:有人認爲這是一部傑作,高貴、龐大、華麗、優美;也有人認爲它混亂、荒謬,是貝多芬的臆想,令聽者不知所措。過了幾年後的評價漸漸平和,但評論家依然認爲它艱澀、難懂,「不僅僅是爲了娛樂」。據稱,演奏者很享受此作品,並在1807年在萊比錫的一場演出中自願增加排練。
音樂評論家蘇利文(J. W. N. Sullivan)寫道:
第一樂章是貝多芬鼓起勇氣面對他的耳聾,第二樂章是慢且如輓歌似的,描述他無法面對的巨大恐懼,第三樂章的詼諧曲,「不斷創造前進能量」,第四樂章是旺盛創造溢出能量。
也有認爲該作品體現了「人類的潛力和對自由的追求」,從而與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相吻合,甚至可追尋到馬克思主義的痕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7R8AkopRdA



5 則留言:

  1. 曾經翻過這麼一篇 + 額外福利, 祝大家 聖誕快樂 !

    https://iseilio.wordpress.com/2013/07/17/%e7%b5%a6%e5%96%9c%e6%84%9b%e9%9f%b3%e6%a8%82%e7%9a%84%e6%9c%8b%e5%8f%8b/

    回覆刪除
  2. 當然不是愛現 ; 看到沙西米, 還是什麼隨機福利了嗎 ? 祝大家 新年如意 !

    https://iseilio.wordpress.com/2013/09/07/%e5%ae%97%e6%95%99%e7%9a%84%e6%95%91%e8%b4%96-2/

    回覆刪除
  3. 英雄交響曲
    我個人最喜歡的版本是喬治賽爾(Szell)
    指揮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演奏的
    推一下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