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談省籍問題(一)
哈囉 2015-11-20 18:00
一、前言
「省籍問題」在蔣氏父子專制獨裁統治台灣的四十二年當中,亦即從1945年到1987年蔣經國去世為止,對台灣人而言,是一個極度敏感、幾乎無人敢去碰觸的話題。
這個被列為「禁忌」的議題就算有人想公開為文討論,也沒有報章雜誌敢刊登。專司思想管制的單位將毫無疑問認定這是顛覆黨國的重罪,故而無人膽敢以身試法。當今四十歲以下的國人可能無法體會這種景況,您若去探問六十五歲以上的台派反對運動者,或白色恐怖時代被認定是「思想左傾」的反動份子,或許就能理解一二了。
隨著時勢流轉,民智漸開,「省籍問題」的潘朵拉盒子,已在有意無意間被逐漸揭開了。外省人郭冠英的「高級外省人」論調,充分顯露其目中無人(台灣人)、排他、傲慢、反民主、甚至焦慮不安的自我膨脹心態。事實上,這正是他們對現今台灣人的政治勢力將再度崛起、外省人的政治勢力將日趨式微的一種悲鳴吧!
二、歷史情結
要談省籍問題,我們認為應從外省人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台灣經驗」和「中國經驗」兩者所佔成分之多寡來著眼與衡量,才有實質的意義和理解。我們若將外省人由中國「遷台」、「治台」的過程,拿來比照中國歷史上「西晉滅亡、東晉南遷」的這段史實,會發現兩者的政經、社會背景似乎有相當雷同之處。茲說明如下:
東晉在施行「土斷」政策之前,北方民族享盡了特權,致使東晉政府的財政嚴重失衡,激起南方民族的強烈反抗。東晉南遷的戶籍上有「白籍」、「黃籍」之分,亦即「北籍」、「南籍」之不同。東晉在南渡後六十年內,曾經前後數次下令一批批由北方南來的氏族一律施行「土斷」,即擁有「白籍」的北方氏族必需一律歸化為南方的「黃籍」,不得再享有任何稅務、勞役、服公職之特殊待遇,因而使得東晉困頓的財政隨之改善不少。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既得權益階級(vested
class)在沒有外力的衝擊和壓力下,從來不會主動放棄特權,這是無庸爭辯之鐵律。就如毛澤東所言:「掃帚到不了的地方,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這句平易近人的話,說出了既得權益階級貪婪的慣性。
外省人大舉遷台之後,在台灣的外省黨國統治集團高舉所謂的「法統」作為統治之藉口,一路從蔣氏父子的戒嚴、高壓,到馬政府的無能、傾中,如今可謂已經走到「黨國專制」這條路的盡頭了。馬某人之後的第二代外省人,也不必再妄想成為台灣治理當局的領導人了。這或許是有自知之明的朱立倫,在今年10月17日正式宣佈投入2016總統選戰之前的這幾個月來,一直舉棋不定、猶豫再三的原因吧?
大陸來台的外省人,依其出生成長過程中的「台灣經驗」和「中國經驗」之不同,其享受黨國政經特權之輕重比例、生活之各種優惠待遇亦隨之有顯著之差異。茲按其出生年代之順序加以區分,逐一說明如下:
我們先列出一些現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其發生的時間點,來配合說明下列所製圖表的歷史背景: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戰) 結束。
1936年 蔣介石在西安被挾持,史稱「西安事變」(當時中國有好幾個政府) 。
1937年 (民國26年)中國發生蘆溝橋事變。
1945年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蔣介石代表同盟國在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的命令下,代表接收北緯17度線以北的越南、日本台灣、日本澎湖投降。此為ROC在台灣現代史上第一個重要時點。
1965年 (民國54年)美國終止對台灣的經濟援助,台灣經濟正式起飛,從此進入30年的成長與高峰。此為ROC在台灣現代史上第二個重要時點。
1975年 (民國64年)蔣介石死亡。此為二戰後ROC在台灣現代史上第三個重要時點。
【專文】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談省籍問題(二)
哈囉 2015-11-21 18:00
1943年的蔣介石與宋美齡夫婦,1949年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後首位總統與第一夫人。1988年蔣經國死後,宋美齡曾一度被當時國民黨非主流派推出作為精神象徵。(下載自維基百科)
三、第一代外省人
筆者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以及1914年到1936年的「西安事變」、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這20餘年之間,在中國出生,來台灣之前至少已是14、15歲的中國人 ( 1949年最後到達台灣,當今最年輕者在80歲以上 ),定義為「第一代外省人」。
第一代外省人對故鄉中國的印記是根深柢固、無法抹滅的。那個時代如果是家境許可的外省人,至少有機會受完小學教育。而生長在中國農村的人,不少或已結婚、生子。「中國」無疑是他們的「家鄉」。對於這批人當中約15%左右的權貴外省人而言,來台灣不算是逃難,只能算是「搬家」(名作家管仁健所言
),但對另外85%非權貴的外省人而言,卻是相當狼狽的逃難與逃命的記憶。他們就像是「失根的蘭花」到了一無所有的避難所。台灣不是他們的家,真正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因此,他們不認同非出生地的台灣,並不令人意外。許多80歲以上的老兵返鄉省親時,即使明知被大陸家鄉的人詐騙,卻依然心向祖國。這就像迴游生物鮭魚一樣可以理解,並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
第一代外省人隨蔣氏父子流亡至台灣,大多非出自「自由意志」,多屬「不得已」或「意外」來到台灣而回不去中國的。台灣在美國第七艦隊控管台灣海峽之前,對他們而言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當然,之前蔣介石還曾有進一步流亡至菲律賓的計劃。這是史實,不是笑譚 )。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保護下,臺灣局勢漸趨穩固,第一代外省人的幸與不幸分出了這批人的命運。1949年,90餘萬的中國軍民由美國軍艦大規模地運送來臺,這是臺灣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移民。其中軍籍約50萬,後來成為公教人員約20萬,學生、平民、商賈約20萬。
蔣介石代表盟軍於1945年10月25日佔領台灣。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後,中國並未取得台灣主權。「台灣主權未定」變成臺灣國際地位之現狀(
status quo 為undecided ),確定至今63年沒有變動。蔣介石的所謂「復行視事」,確認了中華民國正式流亡到臺灣,然在美國的支持下,依然保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次。1971年蔣介石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後,第一代外省人在台灣最年輕的也接近35或36歲了。
這90餘萬的中國在台移民,屬於黨、政、軍、情、特的統治階層當中,所謂權貴「高級外省人」就有10萬人之多。其中有高階軍職、中高級公務人員、中大學教職人員、國營、省營企業中高階管理人員、替KMT維持法統假象的終身職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考試委員…,黨部中高級黨務人員、中高級情報機構人員、資本家、富商、巨賈…等,合計其家屬在內,大約在20萬人之間。其它無特權的一般「非高級外省人」如士兵、士官、低階軍官、低階公務員、流亡學生,一般平民小商人等,大約有70萬人。
這20萬的高級外省人及其家屬原先在中國是見過世面的,他們原本是位居中國的統治上層階級,在國共內戰中被中國共產黨擊敗、出走中國來到台灣的一群人。另外的70萬來臺的一般中國人民,他們在來臺灣之前最年輕者也已屆13~15歲,率多是從事軍職中的中下級士官兵,另外還有一般平民、商人、流亡學生---等階層。在當時的中國,男人「從軍」並非首選 (好男不當兵) ,但是被抓去或被迫留在軍中而葬送青春歲月者不在少數 (台灣的佛教界所謂長老、高僧當中,有不少原屬後備軍官、士官、士兵出身,藉佛教不殺生為由,申請退役成為大和尚的,亦大有人在)。來台灣後,這些70萬外省人為了生活,不得不融入臺灣最底層的社會當中去工作、謀生,並且和當地的婦女、甚至原住民婦女通婚生子
(如立委高金素梅、台商會長董淑貞),此情況後來也遍佈於台灣社會各階層。然而受限於自身之條件,或惑於「不久將會反攻大陸」的政治宣傳所誤導,以至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抑鬱終老於陋巷之間或榮民之家的,亦比比皆是。
這平凡的70萬移民,在臺灣社會漸漸有了基層生活之經驗和體認。然而對幸運的另外這20萬位居各階層中、高位的統治階級及其家屬而言,雖然在婚姻上、生活上和臺灣人甚少關連,他們卻是在臺灣取得最多好處的「既得權益階級」。他們在享盡大多數的特權與利益之後,所剩餘的才有可能分給另外這70萬的「非高級外省人」。回想昔日蔣經國當行政院長時,曾經有許多老兵因為生活過不下去,一波波地到行政院集體訴願、抗議。當時蔣經國曾經對這些抗議的弱勢老兵及其後裔說出一句令人感動的話:「只要我蔣經國有一口飯吃,你們就有一口飯吃!」同時開放人民回中國探親。這70萬人一直被安排來協助另外的20萬統治階層來控制600萬的臺灣人,進而協助其維持所謂的「中國法統」於台灣。
初期流亡來台灣的90餘萬中國人,就算到了民國55年台灣開始經濟起飛,他們和台灣人仍有著尖銳的矛盾和緊張的對立,仍然處處提防、壓制、貶抑臺灣人
(這70萬人扮演如同元代「色目人」的角色,與另20萬人彼此成為榮辱相關、休戚與共之連體嬰 )。第一代外省人彼此在中國有著共同的屈辱經驗
(被他們自己的同胞驅趕出中國),因而也有共同的思鄉情懷。臺灣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暫居」之所,若要他們認同台灣,在以漢文化為唯一思想奶水的他們而言,是非常困難且不切實際的。漢文化根深柢固的「成王敗寇」觀念,其手段就是掠奪燒殺,其戰利品就是土地、物質、女人、田產。此種傳統佔地為王、官位世襲的封建思想,和現代國際法的認知遠遠地背道而馳、格格不入,更缺乏國際法「代理佔領」的觀念。國際法中「佔領者」有佔領者的權利、義務,「被佔領者」也有被佔領者應有的權利、義務,不是可以任意掠奪、非法迫害或屠殺的。
四、奴才VS主子
在明知這些來臺第一代的外省佔領統治者,及其恩庇侍從的統治集團「絕不可能」認同台灣的情況下,有些天真的臺灣人如施明德之流,卻在二十年前企圖和國民黨人倡議「大和解」,這也未免太自我抬舉了吧!試問,古今的歷史當中,有手無寸鐵且被當奴隸使喚的奴才,向手執槍炮的主子要求「大和解」而成功的例子嗎?此話不是危言聳聽,李登輝雖然當過國民黨的黨主席和總統,但在當時主流、非主流的鬥爭中,在當時第一代外省權貴代表宋美齡、外省籍的KMT中常委、以及蔣家家人的眼中,「台灣人」李登輝不過是他們的「奴才」罷了。
在第一代外省人當中,養尊處優至今仍然身強體壯的那些90幾歲的高級外省人如郝柏村、許歷農之流,他們只要聽到有人在喊要建構台灣成為「新公民國家」,必定堅決反對,且會將之扣上「顛覆」中華民國的罪名
(以前是叛亂罪二條一,唯一死刑的)。郝柏村、連戰曾經罵台灣人為「日本皇民」,但事實上,郝柏村本人曾經在蔣介石敦聘的「日本皇軍」岡村寧次大將(在南京由何應欣受降的日本皇軍代表)在台灣所組建的專門訓練國軍高級軍官、將官、指揮官的「白團」,接受過嚴格的軍事指參訓練,成為統領「日本皇軍派駐中國方面軍」岡村寧次大將的「入門弟子」
(見「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一書) ,也算是日本皇軍的「門生故舊」。對於這些往事,不知郝柏村是深感光榮呢?還是羞於啟齒呢?
(蔣介石早年從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也曾被派到基地當正式的「日本皇軍」,並由一等兵升到伍長。詳見「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一書)
總之,多數的第一代外省人是不可能放棄1949年在中國壽終、在台灣還魂的虛幻「中華民國」正朔,而和台灣人民攜手建構一個現代公民的新國家。他們大多數也絕不願讓台灣擺脫「中華民國」之糾纏,也絕不會同意放棄已在1971年在國際被宣告終結、無權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這個稱號 (當年外交次長楊西崑曾經主張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The
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繼續留在聯合國,遭蔣氏父子堅決反對,連提都不能提 )。
妖棋士:
回覆刪除台灣人該死的一點 就是民族性中 欠缺 族群意識 及 階級意識
以至於無法一眼看出 敵人的真實想法
稍微有一些意識的人
多少能夠看穿馬英九集團在玩弄的把戲
不只是在台中國人
日本到現在還有"部落民"這樣的隱形族群
印度的種性制度
韓國 香港 及東南亞社會的階級問題
妖棋士:
刪除可以說 , 在台灣四周圍的國度 它們的社會及文化 自古以來就有階級的存在
這跟過去王朝統治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有關
台灣 , 是亞洲的異類
自古沒有統一台灣全境的王朝
漢人移民的祖先也多是農民階層
即使有數個外來統治者
但時間多不長
一但稍微在台灣建立階級的雛形
過沒多久又會被打敗破壞
妖棋士:
刪除台灣人是整個亞洲人當中
民族性裡 沒有太明顯階級意識的種族
這是好的
但在面對其他亞洲人時
台灣人很容易被騙 被利用
變成階下囚...
即使東南亞人 都很容易玩弄謀略來壓制台灣人...
原文章中,忽略一點,外省人熱衷拿綠卡的現象。部份台灣人中的有錢階級,似乎也如此,糾葛在日本籍與美國籍兩者。
回覆刪除而台灣人,若繼續細分「福佬」、「客家」、「漢化平埔」及其他「原住民」,各自對中華民國的反應差異又很大。除了國民教育因素,應該還有社會潛意識因素。
看到此次金馬獎的結果,突生一想法。
回覆刪除小英總統的政見,應該增加,在金門與馬祖各闢建大型國際表演廳,未來每年的金馬獎、中華民國國慶等等只要掛上「兩岸X地」、「中華民國」的活動,金門馬祖將是首選,帶動兩地的觀光文化商機。
我喜歡這個點子,金馬獎在金馬辦頒,國慶煙火也在金馬輪流放。
刪除台灣人在幾十年的教育下,脫離"人性"越來越遠,21世紀的今天!想法還在19世紀的全台各地都還很多很多!目光短淺只在意於眼前的小利.人生的目標,志向 志氣,志(こころざし)都還給老師了.台灣人需要"哲學家,思想家"來引導.因而有更多的行動家出現則有個50年至少30年台灣有機會進入"文明"社會.日本在幕末明治維新前出了很多思想家:吉田松陰,佐久間象山 橫井小楠,福澤諭吉 等無數而且都是行動家,而且尚有很多很多的行動家如有名的坂本龍馬等等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