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習近平倫敦行帶來的虛實話題




(Ajin 開口)

需注意習董外交方向的轉變。當山姆大地加緊東亞韓日印軍事布局,習董卻加緊腳步在西歐兩大巨頭英德家中當起大爺用錢挖牆角。

習董的用意很顯然是與山姆玩對立戲目。你玩文戲,我就玩武戲。你玩武戲,我就玩文戲。

俺也注意到最近為了止血RMB的下滑,京爺們的外匯存底一年來已經消耗0.5兆了。加上最近習董居然可以睡進白金漢宮,這些林林總總不外乎是要京爺們大把花綠綠鈔票地灑出。

這樣的大規模設計,脫不了小圓帽集團背後的拿捏。時間可能還不夠久,再隔一年來看會更清楚。全部的新局是,俺猜,會在2016 - 2020 之間就成型了。

從康熙到打鴉片架,最後群體圍毆,都是經過先禮後兵,先試實力再出腳的步驟。所以目前氛圍還在場所佈置階段。但這次可不像200年前那麼容易,而是更複雜的玩法囉!







習近平倫敦行帶來的虛實話題

何清漣      2015.10.24 09:36

話說這次習近平訪英,因為接待規格高,包括王室宴請、坐金馬車參觀白金漢宮等,一些輿論認為,仿佛習近平沾了天大的便宜。其實,英國接待規格並不高於美國,只因美國的迎賓蛋糕裡有“咯牙”的東西,比如習不想聽到的網絡黑客、南海話題、中國人權等等,而英國的迎賓蛋糕甜香四溢,賓主盡歡。

英國備受的各種指責,可分為虛實兩類,一類是英國確實應該領受的,一類則是批評者虛擬的。

真實話題:英中外交以經濟利益優先

各種評論當中,有些建立在一個假設上:中英兩國的熱絡此時才開始,是習近平受到白宮冷遇,到英國得到找補;而英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不談人權,拋棄傳統盟友美國,向中國彎腰示好叩頭,完全喪失了貴族風範。

批評不能說不對。但與事實有差異。一是英國與中國的熱絡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原因是英國在2008年之後遭遇了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英國從銀行到企業紛紛陷入前所未有的衝擊,尋求破產保護、倒閉甚至清算的百年老店或巨型連鎖店為數不少。英國頭上兩大塊烏雲聚集:一是就業不足,2011年英國失業人數上升至257萬,失業率高達8.1%,創下自1994年秋天以來最高峰值。自從與中國大力發展經濟關系以來,英國經濟增速上升,失業率下降,2014年年中失業率曾降到6.1%。二是福利系統受到極大壓力。英國自1948年建成全民醫保系統以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構建了從搖籃到墳墓全保障的福利國家。2008年之後不得不降低福利,推遲國民的退休年齡,2014年公布的新方案,預定每年推遲6個月,到2040年達成69歲退休,被稱為世界上退休年齡最高的國家。

財務大臣奧斯本曾親去中國,歡迎中國到英國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08年中國對英投資約8.4億美金,2014年底已增長到124億美金,增長15倍,進入中國海外投資接受國的前十名,超過中國對德法兩國投資總和。英國對中國的投資大概是185億左右。現在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實際投資來源地和投資目的地,中國是英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今年前9個月在中國與歐洲主要伙伴貿易額同比都是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中英雙邊貿易額為580億美元,基本保持穩定。

以上數據及中英經濟關系發展軌跡證明,英國不是在習近平被美國冷落之後鑽空子結納北京,而是蓄謀已久。但英國並非是在中國“訂單外交“攻勢下第一個軟化姿態的國家。習近平此次訪英帶去的400億美元訂單,其額度小於胡錦濤2010年訪美帶去的450億美元。那一年法國也得到胡錦濤帶去的200多億巨額訂單。美國雖然並未因此放棄批評中國的人權,但政界的親北京力量一直很強大。法國確實看在”大訂單“的面子上,在人權問題上收聲。

虛擬話題:英國放棄了人權等道義責任

這次習近平訪英,英中會談重心就是經濟合作,人權話題被放置非常次要的位置,更像是應付輿論的像征性程序。因此輿論一片指責:英國放棄了人權等道義責任。

這其實是一個虛擬話題。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以商立國,最善於發現機會並拓展商機。《大憲章》之緣起,就是為了納稅這一個金錢話題,“無代表不納稅”,“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由此奠基。《國富論》及現代經濟學、《人口原理》均產生於英國而非其他國家,自有文化淵源。

中國知識人大都會背誦“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卻只有少數人知道此話出自19世紀英國首相巴麥尊(Lord Palmerston):“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Britain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nor permanent enemies. She ha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此話成為英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精神。二戰之後,因為人權宣言誕生,美國等高揚國際道義大旗,英國不再公開張揚這一功利主義外交主張,但在處理中東、非洲事務中仍然秉持這一主張,如今處理英中關系同樣如此。除了2008年見達賴喇嘛那一次行動之外,很少見到英國願意觸碰人權、民族等類議題。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英國基本沒有過因為承擔人權、道義責任而放棄經濟利益的時候,這種批評其實是個虛擬話題。在這方面,英國不像美國,因為要承擔“世界警察”這一重大責任,為世界提供秩序這一國際公共品,張揚道義是其必須。

虛假話題:英國已經衰落,貴族精神也陷入衰敗,擁抱極權者,玩火玩大了。

說這是虛假話題,是因為二戰之後英國的“日不落帝國”就是落日余暉,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發生後,大英帝國的衰落已無可挽回;但英國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依靠自身的政治智慧,加上知識技術傳承的老本,雖然身背“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重負,一直是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與美國之間的堅定盟友關系也使它繼續對國際事務發生影響。

所謂“貴族精神”,並非如許多人誤解的那樣,即只與同類打交道,而是教養、責任和自由。公共責任是英國貴族精神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公共責任、教養演化出的“適可而止”,以及尊重人的獨立自由,至今也還是英國政治家的品性。

但是,作為一國政治家,其首要責任是對本國人民負責,因為政府就是依靠本國納稅人供養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才談得上盡國際義務,比如提供援助幫助它國脫離貧困,在必要的時候為專制國家的異議者提供政治庇護,收容難民,出動軍隊敉平動亂維護國際秩序。前兩項,英國做得不錯,後兩項上,在今年敘利亞難民潮衝擊歐洲之前,英國與歐洲國家並無太大區別。

英中外交,英國實際上是當成一項生意在做(中國也如此)。既然是做生意,當然要接待好客戶,尤其是接待好大客戶與優質客戶。據英國媒體介紹,中國在英投資,雙方磨合得不錯,中英雙方都在很認真的經營合資企業。中國也不像在非洲那樣,由企業自帶中國員工,而是雇佣當地人管理,勞資衝突較少。中國企業的投資由英國的經理管理,很容易符合英國的要求,比如除了使用員工,也注重培養他們自願將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結合,不忽略他們的福利待遇。其中雇員95%都是本地人的雷士英國成為中國投資的模範企業。

有人批評北京為了討好英國出賣國家利益。這種指責且慢發表。對於中國來說,投資英國,可獲得雙重好處。一是中國大量資本需要尋找投資機會,英國的需求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高度契合;二是中國一直希望人民幣國際化,在獲得英國倫敦這個金融中心的平台之後,這個夢想又落實了重要的一環。在IMF當中,由於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英國的支持不起決定作用。但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出口國,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對中國來說是必須借助的大碼頭。

至於英國“玩火玩大了”這說法,有點危言聳聽。因為英國不會因為與中國的經濟利益放棄《大憲章》,接受所謂“中國模式”。至於影響中國接受普世價值,美國花錢花力氣經營多年,至今仍然無法撼動中國的極權政治。英國很有自知之明,不會指望自己去做美國都做不成的事情。

如何評價英國政治家的行為?

從國際主義的眼光來看,英國政治家的公共責任感有點自私。但如果從英國選民的角度來看,英國政府是對本國負責任的政府。

當年,很多冒死逃亡到英國的阿富汗孩子,英國政府給予了特殊的政治庇護,幫助他們在英國找到臨時的收養家庭。這些以“政治庇護”身份留在英國的孩子,在18歲成年之後無法申請到合法的身份,大多數被遣送回國。英國政府這麼“冷酷無情”,其實也是英政府在移民難民問題上遭遇到極大困境,考慮到保障本國就業以及福利負擔,不得已而為之。今年在對待敘利亞難民問題上,英國政府仍然一如以往那樣冷靜,親自去挑選真正的難民接到英國,而不是像德國默克爾那樣頭腦發熱,完全不計後果、聲稱接收難民無限額。對比一下如今歐盟各國身陷難民潮困境,不得不承認英國的做法正確,是一個對本國人民高度負責的民選政府。超出本國人民承受力範圍的行善,必將造成災難。


我曾寫過一篇文《國家責任與國際道義何者優先——從中國聯大“7承諾與6個100項目說起》,指出一個政府的基本政治責任之一就是照顧好本國的孤寡窮苦與殘疾人;照顧他國人民固然彰顯道義,但實應排在照顧本國人民之後。同樣道理,也可以用在評價英國政府上。

2 則留言:

  1. 兩個國家除了有國家認同的問題外,其實一個是生產大國,一個是連mini車都放棄但卻是服務業大國,很互補很麻吉的,互相取暖。

    sun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英國對台灣而言是否警訊?如果台灣生產業倒光光只剩滿街的銀行和美食,那…,還好台灣不太了解啥是軟實力。

      sun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