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的地區霸權幻像





20150812 06:34 AM

中國的地區霸權幻像

英國《金融時報》 席佳琳

西方衰落並不必然意味著亞洲的崛起,而是形成對亞洲的侵蝕(至少在觀念上),因為在亞洲地理範圍內,互為對手的狀態壓倒了曾將亞洲國家團結在一起的地區凝聚力概念。

這種觀點似乎顯得很另類。中國一直引領著世界經濟增長;西方學者通常把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視為亞洲的領袖,這塊大陸在遭受250年外國壓迫之後正在重新確立自信。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泛亞洲團結在20世紀有過一段值得尊敬的歷史,但那已成歷史,而非當今的世界——只有美國一個舉足輕重的域外大國。

中國近期創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承諾用亞洲資金引領亞洲發展——是一次強大的公關行動。亞投行深受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後者早已對西方在多邊機構中的主導地位頗有微詞。

然而,想當然地認為多數亞洲人都期待一個中國領導的時代是不對的。他們想知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基建計劃,是否更多是受中國的戰略雄心推動,而不是受商業邏輯推動。

對亞洲團結觀念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紀念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召開60周年。1955年的萬隆會議誕生了不結盟運動,大多數亞洲國家成為其中的一員。那是一個反帝英雄輩出的時代,如印度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埃及的賈邁勒•阿蔔杜勒•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和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Sukarno)

60年後,只出現了兩位引人注目的領導人。一位是習近平,他利用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的機會,把中國描繪成非西方世界的善意領袖,為全亞洲帶來物質好處。另一位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他暗示對弱小國家主權的威脅不再來自西方。這場爭論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中國最親密的兩個亞洲盟友是巴基斯坦(最近收到了中國歷史上對外提供的最大規模的援助和投資)和朝鮮。巴基斯坦並非一個非常穩定的國家,中國現在可能後悔幫助其獲得核地位。朝鮮雖然一年到頭不斷惹事,但如果中國要阻止朝鮮半島實現統一、繁榮及核武裝,支持朝鮮政權被視為是必要之舉。這對中國的亞洲領導力來說是一個很差的根基。

不錯,習近平對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但中俄關系並非地區聯盟,而只不過是對抗西方國家的有限、戰術舉措,後者試圖限制普京在俄羅斯西部內陸地區的野心。中國並沒有忘記,在1860年的一系列條約中,中國既將九龍(Kowloon)割讓給了英國,也割讓出了大片如今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的土地。

現實是,中國還遠未成為亞洲的天然領導者。日本懷有敵意,韓國保持警惕,東南亞國家大都緊張不安(如果不是懷有敵意的話),而印度現在正在建設海上力量,以對抗中國在馬六甲海峽以西不斷加強的軍事存在,印度對中國的擔心程度不亞於對印巴邊境的擔心程度。習近平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近期的互訪提升了人們對國家間競爭的了解。

甚至,中國經濟優越表現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其增長放緩以及近期的金融市場動蕩,讓人們想起經歷20年繁榮後的1997年的泰國,以及1970年後一度擁有活力的蘇聯。對原材料的需求可能已經見頂,中國影響力的一個重要來源也隨之見頂。

在那些想要平衡中國在亞洲領導力的國家中,既包括美國的長期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也包括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這些國家或者曾經是美國的敵人,或者保持中立。如今共計擁有18億人口的後四個經濟體,在未來20年很可能比中國增長得更快。這些國家都認為中國是一個以犧牲它們為代價的潛在的擴張主義國家

中國陸地邊界幾乎已經是歷史上曾達到的最廣範圍。其他亞洲國家不會站出來對抗中國,但它們擔心中國會妄自尊大。它們會想要撲滅北京可能懷有的、任何企圖復興虛構的“朝貢國家”歷史的野心。同樣,他們拒絕承認中國對南中國海的歷史主權主張

獲得地區霸權的幻想對於中共來說具有吸引力,不追求這個的話,就缺少了鼓舞民心的主題。但其他亞洲國家有自己的歷史觀,中國在其中只是眾多博弈者之一。中國的這一角色還將延續下去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