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想要幹什麼?
托馬斯·弗里德曼 2015年04月17日
雖然美國和伊朗的關係正在吸引所有人的關注,而且對中東的未來至關重要,美國和中國關係則是與全世界都息息相關——而且還有許多我們看不到的暗流在涌動。「一國兩制」的概念是為了描述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關係而創造出來的。然而實際上:美中兩國的經濟和未來在當下已經完全交織在一起,以至於它們成了真正需要關注的「一國兩制」。最近在中國海南島參加盛大的博鰲論壇,並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之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這段關係中的雙方似乎總是在問對方,「你是怎麼回事啊?」
兩國幾乎都以為它們這種緊密關係是理所當然的:每年6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27.5萬中國人目前在美國留學,2.5萬美國人在中國留學;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是持有美國債券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在美國的投資首次超過了美國在中國的投資。
Josh Haner/The New York Times
托馬斯·弗里德曼
不過,在這些表象之下你會發現,這兩種制度越來越對彼此感到困惑。中國官員仍然沒有從這樣的震驚中走出來:美國居然可以如此大意,觸發了2008年的全球次貸危機。而他們曾把美國看做經濟榜樣,許多人在那裡了解了資本主義制度。這讓一些中國人開始認為,美國是一個衰落中的超級大國。
讓中國官員困惑的還有奧巴馬團隊抵制中國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行動。美國的方法是遊說最大的經濟盟友——韓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英國——不要加入這家銀行。儘管財政部長雅克·盧(Jack Lew)不斷公開地以負責任的姿態強調,美國只關心這家銀行是否按照國際標準運作,奧巴馬政府的其他官員都大力勸說美國的盟友與這家銀行保持距離。除了日本,他們都沒有理會華盛頓的勸說,加入了中國領導的這家銀行。整個行動的結果只是讓北京的強硬派的腰桿更硬了,他們認為,美國只是想壓制中國,不會把中國當成一個利益攸關方予以接納。
不過,美國人也在問習近平:「你是怎麼回事啊?」習近平的反腐運動顯然旨在扼殺任何一黨制度的最大威脅:因為腐敗猖獗而失去執政合法性。不過,他似乎也在剷除潛在的政治對手。習近平對軍方、經濟和政治的權力槓桿的控制也超出了毛澤東以來的任何領導人。但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改革還是原地踏步?
習近平「正在聚斂權力,以維持中共的最高權威」,《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政治:復興,改革還是後退》(Chinese
Politics in the Era of Xi Jinping: Renaissance, Reform or Retrogression?)的作者林和立(Willy Wo-Lap Lam)說。習近平「認為蘇聯解體的一個原因是黨失去了對軍隊和經濟的控制」。不過,習近平似乎更關注蘇聯是如何解體的,而不是美國是如何成功的,這可不好。他的打壓行動不光針對腐敗——許多官員因此不敢做大的決定,還針對哪怕是最溫和的異見。大學裡使用的外國教科書在被審查,中國主要網站的博客和搜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管控。使用谷歌或在線閱讀西方的報紙更是想都別想。
不過,與此同時,習近平開始大力推動「創新」,從而讓中國經濟從製造和組裝往更加偏向於知識密集型的工作上轉移,這樣一來,在一個沒有足夠社會保障網的國家裡,獨生子女這一代就能夠供養退休的雙親了。
唉,打壓可不會促進創業。
正如創造了「新興市場」一詞的投資家安托萬·范阿格塔米爾(Antoine van Agtmael)對我說的:中國正在讓在國內創新變得越發困難,而與此同時,中國不斷上升的勞動成本,和美國不斷增長的創新能力,正在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下一個工廠建在美國,而不是中國。美國價格低廉的能源加上更靈活、開放的創新——大學與創業公司分享頭腦的力量,產生新的發現;製造商正在使用新一代的機械人和3D打印機,它們可以允許更多生產在本地進行;新產品結合了無線感應器和新材料,從而比以往更加智能和高效——正在讓美國成為范阿格塔米爾口中的「下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
「這是模式的轉變,」他接著說。「過去25年,人們最關心的是誰能製造出最便宜的東西,未來25年,人們最關心的將是誰能製造出最智能的東西。」
習近平似乎在押注中國足夠龐大和聰明,對互聯網和政治言論的限制能夠在打壓異見的同時而不扼殺創新。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賭。如果他錯了(我對此疑慮重重),我們都會有切身的感受。
目前台灣的教育部正在大量挹注資源往「創新創業」發展,但是後續的環境/市場還沒方向。
回覆刪除有私立大學裡第一線的執行者提出疑慮,中國5年前開始推創新創業,現在出現了新一批沒成功創業的「失業潮」。台灣在未來幾年是否也會發生?
台灣夜市擺攤的增加,跟之前的產業外移的相關性,說明社會內部針對一般人失業的自我消化機制。
但是對於「不適任」的創業型失業者,仍然適用嗎? (這些不適任者的產生,常常是業管單位追求「數字業績」下的主產品。)
小英主席的總統路,年輕人微型創業這一塊,在領域別,如果一味往文創/消費,是否產生「誰」來消費的困境?
回覆刪除非常好的問題!非常值得研討其解決之道!
歐美有些教會與社會機構,針對這問題已經有提出一些試辦方法,到目前似乎還相當不錯。這是由跨部門專業人門所組織起來,邀請願意參加分享經驗的創業者座談,到底失敗之原因何在,也讓其他創業者互相批評,檢討他人的失敗原因,從這些一連串的相互座談來挖掘一個問題的答案:假使你有另外一個機會,你會如何做得成功?
曾經有些人彼此都是創業失敗者,然而經這些輔導彼此認識後,反而形成共同創業者變成一個很堅強的團隊。例如:College Pro 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專門提供暑假學生們打工機會,替人粉刷油漆房子,包括內部整修翻新。原先那位開始的人,如今已經六旬以上,但他就是透過這種互相輔助的機制,認識目前的兩大夥伴,三人經歷失敗後,願意一起再度聯手開創。現在已經跨越整個美加,到處販賣連鎖店,也是學生們暑假零用錢的來源,一般住家也樂得願意僱請他們,因為一來幫助學生,二來也不貴,三來信用。
所以創業,不光是在產品,高科技,生產, - - - 等方面下手,其實有非常多的管道可以下手。要不然油漆,修理房子這種事,不是已經非常老舊的行業嗎?只要動腦筋,就算是光賣炒麵,整理打掃家務,接送小孩,帶領小孩玩耍, - - - 還是可以創制出來許許多多很現代化的事業的。要不然,7/11 ,麥當勞,全家福,鬍鬚張 - - - - 他們所賣的是高科技產品嗎?錯!概念也!
新業開創要成功所依靠的只有一句話:無限的想像與少許冒險求知的勇氣。夠了!
這裡好奇怪,連續兩次留言成功,然後又不見了!
回覆刪除這是第三次。分段試試!!
===============================
昨天中午我用電腦留言了,本來成功有看到,但是晚上回家來逛竟然就不見了!! 好在中午的電腦畫面還在,趕快copy起來。
Ajin兄,
回覆刪除台灣把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當標準答案,但是實際的做法,卻背道而馳。創新創業當然很好,但是由上而下當成每間教育部大學的KPI,是轉機也是危機。
台灣因為「半導體晶圓代工」這個大型企業,在因緣際會下發展成功,就誤以為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但是「LCD面板」就發展失敗。除了商業上的競爭,我個人的看法是,「人才的不足」。
台灣的人種有沒有特別優秀?即使要說有,也不可能全部的人對「單一」工作類別的興趣與能力都一樣。
測試,連續5次貼文失敗!!!!!
刪除最近三星誓言成為半導體一哥,台積電面對這一波挑戰,因為薪資福利條件好,還是電子科系畢業生的最愛,能繼續吸收新鮮人,所以應該還能因應。不過產能的擴大,錄取的新鮮人的畢業學校也越來越多樣。但是週邊的產業鏈就沒那麼好,一方面薪資福利比起台積電差很多,一方面台灣的少子化牽動了許多私立大學電子科系減班或消失,能吸收到的新鮮人越來越少。而LED、太陽能這兩個產業,面對中國的不對稱競爭,如何吸納適才的新鮮人成了公司要面對的問題。
回覆刪除而被歸類在傳統產業的機械,拜精密技術與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一些大廠發現要投入研發,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不少,但是薪資福利比起半導體產業,老板的心態(X銀、X海)只能說摳,但是教育部還是開了許多方便門,增加了外掛班級數,讓原本機械科系的老師哀哀叫。
很沒系統的寫出,人才培育(教育部),選擇適當的產業發展政策(經建會,國家型企業 VS 中小企業),台派的政治面,應該往這邊擴充。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VS韓國國家型企業的發展模式,2000年前辯證過也印證過。2000年後呢?
以台灣的「年輕人力」,我們支持了也成功了一個「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但是DRAM就很慘。「手機代工產業」失敗了。光電類的「面板產業」半載半沉中。LED產業、太陽能產業,未知數。精密機械產業,剛開始。
少子化時代來臨了。每個產業都需要搶人。
當有人高喊「創新創業」,吸引我們的目光,另一方面,早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木馬後門已經有了。現在,更要小心啊!
中生台灣就業
回覆刪除創新創業,這個概念是應該涵蓋到市場光譜的全部,而不僅限於電子的相關產業的製造與銷售。這點從20世紀所造成的產業就可以一清二楚。例如:
1. 鈔票幾乎已經逐漸被信用卡,現金卡所取代。這是到1970以後從美國開始創新出來的金融制度。以前根本沒有這種信用卡的制度。同時,金融產品也跟著如雨後春荀地茂盛。
2. 連鎖店的概念,幾乎涵蓋了所有領域。這也是從60年代開始,延伸到速食店,接著擴充到各種領域。以前不曾見過。
3. 隨著科技進步,產業結構也跟著調整,最明顯的就是電話通訊。過去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電訊服務,如今電訊服務是屬於競爭事業,而且從價格結構的變化又形成另一販賣結構型是形式,居然出現大盤,中盤,零售的電訊業務。這在40年前是不可能想像的。
BITS Dollar 不就是另一種可能發展出來的新金融制度嗎?
無人機當作傳遞員不就是目前在美國正方興未艾的新服務項目嗎?
太多太多玲玲瓏瓏的一堆新制度,新概念,新產品,隨時隨地都等著被發掘,被改進,被運用。俺在強調的就是這些。不要固執地跟著潮流說電子業,生技業,醫療業 - - - ,無論是賣貨品,賣腦品,或賣體力,或賣概念,只要能產生創意與新結構,創業不是那麼難的。關鍵是:有新點子嗎?
俺們面對土龍24小時不停地挑釁與威脅,坦白說,也都習慣了,他們能作的也就這麼多。若他們有更佳方式吞下台灣,早就用了,甭等到今天他們還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地滲透,挖牆角。他們所作的依然是處於上世紀50年代的概念。從此可見,土龍是玩不出新把戲的老狗啦。若他們有新概念,就會開始對精準的力求,也同時會讓他們的價值觀現代化,這一來,整個中華價值就朝著崩解的方向走了。換句話說,若要堅持中華,必須不能求新。「新」與「中華」絕對是對立的。「精準」與「中華」也是對立的。
只要他們依舊本著那種石器時代的民族主義概念要來吞下台灣,俺大膽告訴你,安啦!死化石張不開口的。
大哥 根本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好嗎/如何建立有效能的台灣有長久生存的基地是你們的的重點 如何與國際競爭 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做得比我們想像還好了 請給大家一個 永續的家園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