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反省的歷史不值學習
2015年02月23日00:00
花亦芬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去年教育部以不合程序的手段,通過高中歷史與公民課綱微調案;但在今年農曆年前,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違法。教育部長仍表示,微調後的課綱將於今年八月上路。面對目前態勢,有高中老師發起「教師自訂課綱」運動;也有立委表示,將助提案修法,讓民間版獲得法定程序該有的審議。
有觀察指出,去年學運以來,台灣社會本質上已超越藍綠對抗,升級到公民社會2.0版。九合一大選結果也顯示,對台灣而言,公開透明的公共價值已超越無良政經集團的利益輸送。
以此而觀,目前我們除了嚴正要求教育部撤回違法課綱外;也應積極思考,重視公平正義的台灣,該給年輕世代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如果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那麼,我們也該問:沒有經過反省的歷史,值得學習嗎?
台灣雖以海洋立國自居,但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卻有不少篇幅在講「華夷之別」與中國「天下秩序觀」。在講述這部分歷史時,我們是否有引導學生深入反省,長期形塑人民對「非我族類」抱持排他思想,最終是利於掌權者操控?許多版本的課綱,也不時用「蠻/夷」或「蠻族」稱呼歷史上分布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我們有教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不論本國或他國的書寫傳統,做這種貼負面標籤的動作,本身究竟有多「文明」?
我們的歷史教育如果還認為追溯單一文化根源是重要命題,不斷在教科書有意無意加入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思維;卻從不深刻自省,過去我們是否也曾對他人造成傷害。這種作法,如何教導學生從尊重生命的多元視角,去了解普世價值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但歷史教科書對「轉型正義」探討之不足,更令人遺憾。我們對納粹如何為害普世人權的教導太少,以至於不時有高中生穿納粹軍服取樂。對於二次戰後,像西德與南非走過曲折歷程,終將轉型正義推動上路,這些值得借鏡之例,我們的歷史課綱付之闕如。
天底下雖沒有完美的課綱與教科書,但過去對歷史課綱爭鬧不休的教訓,我們也應思考教育問題如何不再被政治力量左右?
我們既然要走向「多元」社會,就不要再用「一套」課綱來管制。課綱與教科書的產出,既屬於國民知識建構的一環,如何藉由網路公開透明,讓課綱與教科書審議,在參與者具名的前提下,透過類似公開的學術研討活動,接受公民社會理性公評與監督,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隨著十二年國教開辦,每科老師在原定課程外,還要開設選修的特色課程。在教科書之外,高中老師已須自行設計新的教學內容。高中教學現場正慢慢脫離「考試領導教學」。許多高中歷史與社會科老師組織共學團體,互相支援自主開發新課程。而隨著大學招生管道愈趨多元,透過指考分發的新生人數持續下降。各大學也提供頗有彈性的雙修與輔修管道,並不一定大一進什麼系就只能學什麼。
德國各邦有自己獨立課綱,不少出版社在出版符合各邦課綱的教科書之餘,也出版全國通用版。只要編寫用心、有創意,而教科書審議不必要求根據課綱逐條來寫,審議時能大處著眼、彈性處理,鬆綁課綱與教科書編寫,何嘗不是讓台灣真正有機會去探索,最適合幫助年輕人走向未來的教育是什麼?
歷史教育是為下一代的未來在努力。我們不該讓年輕人帶著觸犯政治禁忌的恐懼學歷史。
去年教育部以不合程序的手段,通過高中歷史與公民課綱微調案;但在今年農曆年前,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違法。教育部長仍表示,微調後的課綱將於今年八月上路。面對目前態勢,有高中老師發起「教師自訂課綱」運動;也有立委表示,將助提案修法,讓民間版獲得法定程序該有的審議。
有觀察指出,去年學運以來,台灣社會本質上已超越藍綠對抗,升級到公民社會2.0版。九合一大選結果也顯示,對台灣而言,公開透明的公共價值已超越無良政經集團的利益輸送。
以此而觀,目前我們除了嚴正要求教育部撤回違法課綱外;也應積極思考,重視公平正義的台灣,該給年輕世代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如果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那麼,我們也該問:沒有經過反省的歷史,值得學習嗎?
台灣雖以海洋立國自居,但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卻有不少篇幅在講「華夷之別」與中國「天下秩序觀」。在講述這部分歷史時,我們是否有引導學生深入反省,長期形塑人民對「非我族類」抱持排他思想,最終是利於掌權者操控?許多版本的課綱,也不時用「蠻/夷」或「蠻族」稱呼歷史上分布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我們有教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不論本國或他國的書寫傳統,做這種貼負面標籤的動作,本身究竟有多「文明」?
我們的歷史教育如果還認為追溯單一文化根源是重要命題,不斷在教科書有意無意加入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思維;卻從不深刻自省,過去我們是否也曾對他人造成傷害。這種作法,如何教導學生從尊重生命的多元視角,去了解普世價值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但歷史教科書對「轉型正義」探討之不足,更令人遺憾。我們對納粹如何為害普世人權的教導太少,以至於不時有高中生穿納粹軍服取樂。對於二次戰後,像西德與南非走過曲折歷程,終將轉型正義推動上路,這些值得借鏡之例,我們的歷史課綱付之闕如。
天底下雖沒有完美的課綱與教科書,但過去對歷史課綱爭鬧不休的教訓,我們也應思考教育問題如何不再被政治力量左右?
我們既然要走向「多元」社會,就不要再用「一套」課綱來管制。課綱與教科書的產出,既屬於國民知識建構的一環,如何藉由網路公開透明,讓課綱與教科書審議,在參與者具名的前提下,透過類似公開的學術研討活動,接受公民社會理性公評與監督,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隨著十二年國教開辦,每科老師在原定課程外,還要開設選修的特色課程。在教科書之外,高中老師已須自行設計新的教學內容。高中教學現場正慢慢脫離「考試領導教學」。許多高中歷史與社會科老師組織共學團體,互相支援自主開發新課程。而隨著大學招生管道愈趨多元,透過指考分發的新生人數持續下降。各大學也提供頗有彈性的雙修與輔修管道,並不一定大一進什麼系就只能學什麼。
德國各邦有自己獨立課綱,不少出版社在出版符合各邦課綱的教科書之餘,也出版全國通用版。只要編寫用心、有創意,而教科書審議不必要求根據課綱逐條來寫,審議時能大處著眼、彈性處理,鬆綁課綱與教科書編寫,何嘗不是讓台灣真正有機會去探索,最適合幫助年輕人走向未來的教育是什麼?
歷史教育是為下一代的未來在努力。我們不該讓年輕人帶著觸犯政治禁忌的恐懼學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