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2014 12 28
《風向》兩岸和平統一已不可能? -
最近網路多名華人評論台灣選後政局,有人說,台灣選舉結果顯示,中國想和平統一,已完全不可能;大陸必須武裝備戰,只剩武力進犯台灣一途,才能完成國家統一。另一位專程赴台觀察選舉的大陸媒體人則堅信,台灣各種條件使現狀將長期維持,兩岸很難統一,大陸沒有統一台灣的能力。
台灣和香港今年的變化,丟給習近平一個大難題。香港是中國「一國兩制」治下的轄地,只要北京在特首選舉上放寬,譬如提名委員會融入泛民主派人士、放寬參選條件,問題或可緩解。但台灣經過馬英九執政六年與大陸深化交流後,2300萬人的多數「政經分離」態度更堅決,堅持兩岸關係不能走太快太近,已成多數人共識。太陽花學運即使褒貶互見,「反中」「防共」隱而未宣,但代表新世代心聲和社會趨勢,藍綠都難扭轉。
「和平統一無望論」就是基於觀察台灣政情變化的推論,「和平無望」難免帶有急統成分。如果從歷史長河看,兩岸分離65年只是短暫瞬間,無可否認,兩岸分離愈久,台灣對中國的認同愈疏離,這是北京憂慮、統派人士急切的原因。大陸和海外不少華人潛意識中把中國崛起,對外伸張影響力的態勢擴大化、連續化,認為連美國都無法抑制中國伸張國際影響力,台灣彈丸之地,經貿依賴中國程度如此高,同文同種加上地緣等因素,「回歸」中國懷抱是短期內順理成章的事。
主張台灣先維持現狀,最終和大陸統一,或現在應盡快和大陸統一的人,在台灣合計僅有9.8%支持率;主張獨立或兩岸永久維持現狀比率,相加達85%以上。換言之,台灣以外的人看臺灣,常認為統一是大勢所趨,台灣難擺脫被統一的命運。但島內民眾看來,完全是另一幅不同願景。這種意識隨著時間和選舉過程不斷強化,尤其今年台港互相呼應的走勢,要說台港是中國領土遺留的兩塊能「呼吸」的化外之地和專制政權難及的「淨土」,或說是挑戰中國大一統意識的力量,可能華人間就見仁見智,充滿爭議了。
習近平主政後反貪、整頓軍隊,運用經濟實力建「一路一帶」,伸張軟實力,壯大民族的號召對台港新世代可能「無感」;反而因強權戰略爭奪形成的東亞氛圍,美國聯手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甚至印度等,強化對中國的制衡和軟圍堵,暗中鼓勵台港新世代。有個說法指台灣在東亞國際紛爭中幾乎消音,實際卻是舉足輕重的最大變數。而武力統一很難成為中共選項,反而會弄巧成拙,中國軍力至少30年內無法挑戰美日聯手的軍事實力。大陸如想武力統一,反而充滿對形勢誤判的風險。
台灣多數人愈來愈趨向用「實用主義」觀點選擇統獨。大中國意識、強國也是多數中老年者的信仰,但前提包括統、獨或現狀對人民幸福的好壞影響在那裡。如果統一無法帶來好處,台灣反而像香港和大陸,統的吸引力自然消褪;戰爭威脅或可遏制台獨,但中華民國已存在104年,和台獨主張並存,永久維持現狀在國際利益交織的利害關係網中愈來愈強化,大陸想合併台灣如果想冒險一戰,對中共和中國自身的利害風險,不亞於台灣。美中對峙的新國際情勢更強化了這種趨勢。美歐幹預烏克蘭和克裏米亞的案例,與台海情勢雖難類比,但多少對大欺小、強吞併弱可能引起的國際紛爭有新警示。
2016年馬英九的後繼者勢必拖慢兩岸交流步伐,即使綠營再執政,無法逆轉馬英九路線,但凝聚更強主體意識,北京對台政策難再一路順風已屬必然。說到底,武力統一代價高昂、前景難料,台灣的自衛反擊力量、國際利益交錯,大陸也漸付不起動武代價。正本清源須靠大陸政治改革,開放和自由化,才可扭轉台灣民心。矛盾的是,台灣民心總體上「拒中」(精確說應是拒共、拒專制),但想靠軟實力,有自主經貿實力抗拒大陸磁吸效應,總體實力卻持續在弱化。
中共對台仍維持和平統一策略,實際上是和戰兩手運用。習近平掌權後凡事都表現強勢,如何避免台港在他主政十年中停滯或倒退,可能刺激北京強化「武統」施壓。兩岸既有棋局似已打破,新局正醞釀中,美國人眼中的「麻煩期」或習近平說的一國兩制不可能一帆風順,正是此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