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不是怪,是在創造典範
孫慶餘 2015年01月12日 05:36
柯文哲臺北市長上任後,快人快語快行動,效率驚人。繼火速拆除忠孝西路公車道後,又拆掉昆陽站陸橋,車輛及用路人個個稱便,網民則盛讃「德政」。對於大巨蛋建地下道移樹,柯也推翻前市長郝龍斌任內決定,要訂臺北移樹SOP,減少護樹爭議(這些護樹者都是以生命在捍衛市民的呼吸權),他甚至說,陸橋和地下道已不合世界潮流,不做地下道就不用移樹了。
從以上幾件事看出,柯不只是行動快,他的頭腦運轉也快,是「有計劃」(即他津津樂道的「數字管理」。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說中國的不進步及西方近代的進步,差別就在「數字管理」),不是「暴虎馮河」、「圖快一時」的人。那些跟不上柯式思維或擔當的人,對柯的言行不以為然,大驚小怪。其實仔細看,柯並不是怪,他只是在創造典範而已。
正因為有典範作用(媒體稱為「外溢效應」),所以柯的行事大都讓人驚艷(即使失言也同樣直白,像孩童一樣純真),所以小學生以超級明星歡迎他,老人李登輝認為他適合當行政院長,新北朱立倫跟著大膽拆違建,台中林佳龍也跟著大膽重估BRT,拒絕「胡規林隨」。為什麼?這種魄力、擔當及行動力符合人民新期待,所謂「一新耳目」就是這種風格。
錯誤的做法不能一任一任追隨、「將錯就錯」,這是柯要打破的模式。郝龍斌明知忠孝西路公車道該拆而遲遲未拆,情願「馬規郝隨」,是因有所顧忌,怕得罪人或意圖邀寵。一位首長必須把這些顧忌踩在腳下,以市民福祉為依歸(即「市民最大」「拒絕關說」),他才能做正確的事。就此而言,柯是在創造或重建一個典範。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批評柯講話太快,讓部屬在眾人面前沒面子(指信義分局長李德威),沒有權威再去帶領同事,應關起門來責備部屬才是。又說當市長不是救火隊,東打一把火,西打一把火,主軸會亂掉;而且市長要授權,讓副市長、一級主管有發揮空間,不要凡事自己做。
這是迄今為止對柯最具體、最有意義的指點。但李鴻源是站在一般人角度談「做人做事」的道理,柯文哲卻不是一般人。我們說他是怪人,他說自己是狂人。他的缺點也可能是他的優點:他的直白和純真,使他心直口快,無心得罪人(他非常瞭解此缺點,所以自嘲是「酷吏」),但也使他具有常人難及的清廉(馬英九遠遠不及)、專注及包容;他的團隊五湖四海,藍綠中間通吃;他願意透過遴選任命官吏,始終相信「眾人的智慧優於個人」;他勇於改過,會反省自己。這些優點極其難能可貴,應該會勝過或補正李鴻源所指的缺點。
柯文哲近日接受《遠見雑誌》專訪表示,他有扁、馬兩個失敗前例,他會努力避免他們犯過的錯。他認為扁哲學及人文素養太差,最後剩下「選舉的動物」,馬則是「都在鏡子裡找人」。他的競選團隊是史上最複雜的團隊,光是民進黨一方就包含扁、遊、蘇、謝、英系,卻有辦法坐在一起工作,打贏選戰,其他還有什麼不可能的。至於是否怕被「造神」?他說他「哪裡是神!只是個專業經理人!」他並感謝投身政治一年多來,整個社會都在適應他,對他滿寬容,他要大家「隨時監督」他。
以上不偽飾的談話,多少可見出柯人格特質。柯與民進黨黨團便當會,國民黨議員說「希望柯心中不要有藍綠」。柯如果有藍綠,怎會如此佩服及請益宋楚瑜?對蔣經國晚年恭維備至?國民黨議員與其擔心柯心中有藍綠,不如先問國民黨自己是否像民主政黨?能否脫離黨國「奴化」心態?而柯東拆一公車道,西拆一座橋,拆違建還要先考慮安置弱勢租屋族,這哪裡是「東打一把火,西打一把火」!
事實上,主軸規劃美而不實行,或像馬郝胡亂執行(馬毀了圓環、龍山寺商圈,郝毀了師大商圈,郝又一再重複換人行道鋪面及隨時挖馬路,既刻意浪費又不利行人及車輛通行,兩人也大量撤除路旁垃圾桶,刻薄小民),不如先「大快人心」除弊(一件一件來,也包括美河市、雙子星、大巨蛋等),再興利。
市府省千萬報費,給北投社大設電梯;市府改建重陽橋車道,減少車禍;柯文哲說裡長是服務市民的最前線,將擬出臺北市裡長自治條例,將建立市府與裡長的單一視窗及熱線。以上哪裡是小事?「市民的小事就是市府的大事」(猶如中共說「外交無小事」),這是柯文哲說的。「市民最大」,柯施政的主軸正在這裡。
至於雙子星變四子星,繁榮西區;北北基宜桃打造「首都圈」,解決臺北市無法提供巨量公共住宅之憾,擴大首都圈連結,居民就能在「基隆居住,臺北就業」,「不要讓年輕人再做屋奴」,這不也是都市建設及新規劃的主軸嗎?不是讓副市長、一級主管有發揮空間嗎?
柯文哲「大快人心」、「市民最大」的理念一點都不怪。臺北既要建設,也要大掃除及整飭官箴(包括維護人權,如「法輪功」有不受毆打及幹擾的權利,自稱打人有理的「愛國同心會」必須被強制驅離並予起訴,員警不維護人權就予撤換)。台灣舊制度、舊典範的「典範危機」延續已久,人民渴望新制度、新典範。柯文哲的出現加速了該一渴望。「柯文哲現象」不是柯個人的造化,而是人心思變投射在柯身上的結果。
湯瑪斯·庫恩著名的「典範轉移」理論,強調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有許多相似處,拋棄舊典範是「信念」轉變的過程。其間必先經過「典範危機」期,長期無法解決各種新問題、新困境,人們開始懷疑、動搖「信念」。但危機期也給有思想者帶來批判精神及創造精神,新典範就在批判與創造中逐漸成形。柯文哲恰恰是在那個時點、那個位置,成為實現新典範的角色。他的言行絕對不是怪,只是在創造一個典範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