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經濟展望──過去式與未來式
編譯/程輝(取材自經濟學人) 2015-01-13 21:31
回顧15年前,美國曾是數位革命的先鋒者,網路的來臨啟發了一大串的創新及對美國前景的興奮.
在1999,美國GDP上升了約4%,幾乎是富裕國家平均的兩倍
2015年世界經濟將承襲1990年代後期的令人憂慮的回響。
面對俄國的金融崩解,下跌的石油價格及強勁的美元;矽穀的新的一波黃金追逐以及復活的美國經濟,德國及日本的衰弱,新興市場從巴西到印尼的下滑的貨幣,及在美國白宮準備戰鬥的民主黨,這些到底是2015年的世界局勢的預測或者是1990年代晚期的重複模式?
近年的經濟歷史已經被2008至2009年的信用緊縮所主導,以致於很容易忘記十年前曾經發生的事情,但若回顧15年前左右是具有啟迪意義的,包括該做的及該避開的事情。
在當時,正如目前,美國曾是數位革命的先鋒者,網路的來臨啟發了一大串的創新及對美國前景的興奮。在1999,美國GDP上升了約4%,幾乎是富裕國家平均的兩倍,失業降至4%,三十年的低點,外國投資者蜂湧而至,刺激了美元幣值及股票價格,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上升了約為利潤的30倍,科技股直沖天價。
當時美國的樂觀主義曾經和其他各國的慘淡局勢形成強烈的對照,正如同今日一般,日本經濟在1997年已經陷入通貨緊縮。德國曾是"歐洲的病人",其企業受限於嚴苛的勞動市場及其他高昂成本,新興市場也曾陷入危機,在1997至1999年間,從泰國到巴西都遭受貨幣的崩盤,當時外國資金紛紛逃避而以美金計價的債務無法清償。
但到了最後,美國也陷入困境,在2000年初期科技股的泡沫破裂,促成了更廣泛的股價下跌。商業投資,特別在科技業,開始下跌,當股價下跌消費者支出也減少了,在2001初,美國和其他大部份的富有國家,都已進入蕭條,儘管是一個溫和的衰退。
雖然這兩個時期的相似處並不完全,最大的差別是在中國的堀起,它在1999年僅是一個參與者,而目前卻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成長有不成比例的貢獻。但我們必須注意當時有三種運作的趨勢使世界經濟非常不穩定,而目前應該也會有同樣的現象。
第一是在美國,其經濟成長正在加速,和幾乎其他到處的緩慢成長的明顯差距。在1990年代後期,當時Larry Summers,美國的助理財務長,提出警告"世界經濟是以單引擎作飛翔",而在2015年,預測家團隊預期美國成長率為3%,比起日本及歐元區的1.1%顯然遙遙遙領先,而中國成長率卻可能降到約7%。
美國人,正如在1990年代後期,可能安慰他們自己,這種樂觀主義的差距有部份是有根據的,工作機會在美國正在被創造,速度比起1999以來任何時期都更快速,便宜的石油支撐了消費者支出, 而企業投資也增加了,但消息並非全都是好的,較廉價的石油可能使得許多美國油頁岩生產者在2015年破產,正當更強勁的美元及海外的衰弱將傷害其出口商,正如15年前一樣。英國,另一個盎格魯區的冠軍,也可能因為歐元區的災難受到牽連。
第二種和1990年代後期令人憂心的相似點,
在於富裕世界的兩個大型經濟體的慘淡的前景,德國的成長率已經暴跌到約1%,而由於數年的投資不足引起更深的壓抑,災難性的能源政策及迷思於其財政目標的政府,都讓德國無法振衰起蔽。同時日本已經重複了其在1997年所犯的錯誤,乙太早熟的提高其消費稅, 這將會阻斷其逃避停滯性經濟的後路。
第三個類似處是新興市場的危險性,在1990年代後期的困難是固定匯率及巨大的外債,目前雖然債務較低,匯率浮動而且大部份政府已經建立了外匯存底,但仍然有愈來愈多的危險訊號,特別是在俄國.
並且其他商品出口國看來也是脆弱的,特別在非洲,石油佔了奈及利亞出口的95%及其政府收入的75%,這也使得其他國家例如西非的迦納,已經向IMF要求協助,而在其他國家其危險來自公司部門,許多巴西企業欠有巨額美元債務,一連串的公司破產也許不致於像1990年代的亞洲主權債務危機那麼驚人,但它們將使得投資人惶恐不安並繼續推升美金的幣值。
這些現象加總使得2015年看來可能是坎坷不安的一年,熊市看法的人將賭注強勢美元,
加上歐元區的疲弱,及只需幾個新興市場的危機,最後將也會導致美國的走下坡。在正面來看,股票市場看來不至於像在1990年代的泡沫化;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本益比(P/E值)是18,並未超越其歷史平均值太多,雖然許多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無節制地進行投資,大部份尚具有健全的資產負債表,而全球金融體制負債比率較低了,因此比較不容易遭受感染,在1998年,俄國的違約使得美國的一個避險基金,LTCM失敗了,這種被擊垮的效應今日已經較不可能發生了。
但若世界經濟確實震盪不已,要重新恢復世界安定, 在這次的時期將會是較困難,因為政策制定者,目前擁有非常小的(降低利息)的迴旋空間.
在1999年時,聯邦銀行政策利率是近5%,當經濟遲緩時可以具有許多減息的餘地,但目前的利率在所有富裕國家卻已經是接近零利率了。
政治上的景象也和1990年代相差甚遠,而且不是好的方向。在當時大部份富有國家的人民已經享受了繁榮的果實:美國的實質中間工資在1995-2000年間上升了7.7%,但相反的,自2007之後,在美國的薪資是維持平盤,而在英國及大部份的歐元區卻已經下跌了,所以在幾乎所有的富裕世界的選民們都已經對其政府抱怨不已,正如同其民調及其投票給反對政黨的意願所顯示的現象,如果2015年他們再受到擠壓,不滿意將轉為憤怒。2015年的經濟表現可能看似1990年代後期,但在政治上將可能是更艱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