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的困境
吳靄儀 2014年09月04日
香港支持民主的抗議者要求香港議員否決北京提出的選舉框架。
香港——周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2017年香港下一任特首的選舉發佈了一個限制性的指導方針。不管其技術細節如何,這個提案其實給北京提供了一條控制香港最高行政長官候選人的途徑:選民可以投票,但投票對象只能是中國政府事先挑選的少數候選人。
「通過採用這種框架,」香港民主黨的資深政治人士張文光(Cheung Man-kwong)告訴媒體,「中國事實上違背了要賦予香港普選權的承諾。」
30年前,當北京和那時統治香港的英國政府商討歸還香港的相關條件時,有人支持在香港最終建立完整的民主體系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張文光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一些香港官員敦促市民接受北京的不民主提議。他們表示,這種一人一票的提議,不管存在多少缺點,都是「到手的好處」。但是,其他香港人則有理由懷疑,接受這個計劃將是飲鴆止渴。無疑,在親民主團體進行了幾周頻繁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後,人大常委會周日的聲明令人震驚。
北京已經明確表示,只有「愛國愛港」人士才有資格擔任香港特首,而且對特首候選人的篩選對於中國國家安全而言也很有必要。北京的高層官員稱,香港還有人不接受香港與中國的統一,並與國外勢力相勾結,意圖以香港為基地,顛覆中國政府。
北京相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北京的言論為它毫不妥協的立場提供了一個藉口。這也讓香港人在當下陷入了兩難境地。在知道不會再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拒絕北京提出的框架。或者,他們也可以接受這個框架,通過虛假的人民授權,使北京對香港特首的選擇變得具有合法性,允許中國政府完全掌控香港事務。
一旦北京實現了完全控制,它就沒有理由讓香港的系統實現民主化。在沒有任何有效的制衡機制的情況下,現任特首梁振英領導下的強硬政府已經在將確立已久的良好做法和原則棄置一邊。
眾所周知,北京對香港人生活方式的許多方面都不滿意,其中包括自由的媒體,以及有外國法官的獨立司法體系(不過這兩個部門所面臨的按共產黨的要求辦事的壓力在日益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政府對自由和法治的看法非常不同。中國政府對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視,以及它所認定的必要的穩定和安全程度,都與香港社會的普通價值觀相去甚遠。而且對於習慣上仍帶有帝制色彩的北京而言,普通香港人竟然會把自己的意願置於政府意願之上,這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負責香港特首選舉的香港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ttee)共有大約1200名成員,它基本處於北京和香港的富人及有權有勢者的控制之下。毫無疑問,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批准成立的提名委員會也將如此。
其實,中國政府提出的這種體系將會更糟。根據現行規定,只要選舉委員會中有150人表示支持,一個人就有權競選特首。所以,香港的民主人士可以派候選人前去挑戰北京支持的競爭者,並迫使北京的代理人宣佈一個能對其追究責任的選舉平臺。但在新框架下,成為候選人將需要提名委員會超過半數的成員的支持。
如果候選人已經由一個非民主機構事先決定,那麼「一人一票」體系下的直接普選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種不公平的安排必然對北京挑選的候選人有利。北京肯定會倍加小心,不允許真正具有競爭性的選舉再次發生(比如2012年梁振英和前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Henry Tang]之間的競爭)。
民主不僅是唯一與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相一致的政府形式,它還是唯一能防止領導人變得過於驕傲,以至於認為自己可以忽視人民意願的政府形式——在目前這位特首的領導下,似乎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如果說北京不妥協的立場有什麼好處,那就是,香港人不可能做出比接受這個方案更糟糕的選擇。來自各個親民主黨派的議員在香港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中佔了超過三分之一,所以他們有權否決北京提出的選舉框架。他們已經承諾要這麼做,而香港人民也將確保他們會信守諾言:民主團體在周日的一次大規模集會中宣佈,公民抗命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吳靄儀是香港執業大律師和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