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從德國、希臘到台灣,覺醒的科技公民,如何動起來?





從德國、希臘到台灣,覺醒的科技公民,如何動起來?
太陽花之後,所有人都在問:「接下來呢?」網路的力量讓這場運動走了24天,出關播種之後,這股力真能帶給台灣什麼?
先從國外看起:在希臘,網路集來的力量支撐一座義診醫院已近3年,募集了1萬多個病人所需要的藥物、300個家庭的奶粉,喚起其他40座醫院響應;在漢堡,人民靠網路揪團占領一座百年社區長達4年,逆轉古蹟被賤賣給國際地產商、蓋飯店的命運;柏林人用網路組黨、阿姆斯特丹在網上號召市民創作2040城市願景、芬蘭國會用網路立法。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可能只是這波浪潮登上臺灣的第一片浪花。粉絲團的臉書動態能取代遊覽車動員,群眾募資網站成了財團支持外的政治獻金來源,公聽會透過網路直播成了逐字稿,有了網路科技的公民,參與政治多了很多工具。
抓住網路的聲音
「但這件事情(網路上的政治參與)的成與敗,問題從來就不是科技。」漢堡大學政治傳播教授佛司(Kathrin Voss)說:「重點是當地的政治文化。」受德國政府委託研究網路科技與民主參與之關係的佛司解釋,對德國人而言,從二戰後沿用至東西德合併的民主制度,「那是英美的東西,所以永遠都不夠好。」她笑說,因為永遠都用挑錯、嫌棄的態度看待,加上2009年以來陸續爆發的弊案、公共建設的爭議,公民們開始要求更多政治參與。
許多新形態小黨、網站開始興起,只要投入心力經營社群,面對群眾能喊出正確訴求,反而在特定議題上掌握了發球權,甚至能號召群眾進行政治活動。
以德國海盜黨為例,利用網路程式,讓公民直接參與政策討論、制訂黨綱,甚至一同與黨代表開會,用新科技實現透明、建立信任,3萬多名黨員,包括大學教授、法官、律師、醫生等,針對18個議題分別產生了政策白皮書,在網路隱私、同性婚姻等議題上主導了議程。
「沒有(議會)席次沒關係,但如果它能抓住網路的聲音、利用網路匯集民氣,就能進一步設定議題,就有影響力!」專研社群媒體、網路資料運用的洪堡網路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奧塞霍費爾(Julian Ausserhofer)分析,網路時代政黨的影響力指標不再只是國會席次,還有如何透過網路科技經營公民社群、化群眾智慧為具體政策,進而影響議題設定。
「就像經營一個網站,你社群沒經營起來,提供再多工具有什麼用?」奧塞霍費爾點出科技公民發揮實質影響力的第一道指標,網路科技即使降低政治參與的門檻,但網民們鬆散無組織,除非邁向長期、深入的討論,否則也只是一波海浪打上岩岸,最後連泡沫都沒留下。
出關播種的力道能多大?第二個指標是科技公民組起的社群能否保持「Chaordic」,以鬆散的一致性保持創造力,卻又能往對的目標前進。
鬆散的一致性是關鍵
曾經到希臘採訪時,我跟著當地公民團體一起上課,金融風暴之後幾乎停擺的希臘,過去3年興起3千多個公民團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olitea 2.0,瞄準的是公民憲政會議,一場一場聚會討論憲法內容、憲改要點。為了組織超過百人的討論會議,他們請來組織行為學專家,上起Chaordic的課程。
夾在混亂(Chaos)與秩序(Order)之間的Chaordic,被認為是最有創造力的組織狀態,占領華爾街最為人稱道、也最被人斥之以鼻的就是這點,而這正是網路的政治參與、社會運動最經常面臨到的狀態:無組織、沒有領導、沒有單一意見,甚至沒有討論框架,百花齊放卻也可能變成一盤散沙,最危險的是被滲透之後影響了群眾的方向。
「鬆散的一致性」此時便成了關鍵。以這次公民募資廣告的活動為例,一群鄉民靠著群眾募資得到買下頭版廣告的資源,意外的是活動前晚發生入侵行政院、員警鎮壓學生的慘況,此時若是團隊內有人煽動,頭版廣告即可能因此偏離原本的訴求,反而走向煽動人民情緒。幸好連一次見面都沒有的鄉民團隊,對於專案的目標一致,雖然鬆散、沒有領袖、分散各地,但卻還是能如承諾寫出「他們,為什麼在這裡?」的訴求,發揮群眾所期待的影響力。
第三個指標,是政治人物是否懂得聰明收割。「最聰明的政治人物,就是靠著網路替自己省力、避險。」芬蘭國會未來委員會主席丁克楠(Oras Tynkkynen)指出,若要善用網路上的民意,除了按讚數之外,如何利用新科技找到民意風向、產生具體方案,便是未來政治人物及政府的「專業」所在。如果忽視了網路上的聲音,不只是浪費了群眾智慧,還可能讓決策離民意更遠,「那才是政治人物最大的風險,不是嗎?」丁克楠說。
試著想像,柯文哲在沃草的「市長,給問嗎?」上認真地回答問題,並且除了利用群眾募資外,大膽地開放群眾協力,以Wikipedia方式寫出臺北市2030年發展願景、他的政策白皮書。
試著想像,高雄花媽架起網站,替高雄市每個行政區都成立群組,人們提出城市建設提案,公園中要種什麼、玩什麼?廢掉的小學要不要改成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
試著想像,當政治人物轉了身,從黨中央轉而擁抱網路社群,帶著群眾智慧的錦囊走進黨中央,抓得準,民調高、票數多、發個動態就上新聞;抓不準,不小心離民意太遠了,黨中央挺得再硬,也還是被網上批到沒力。
試著想像,一個廣大而深入關注國家未來的科技公民社群,一群積極使用網路科技凝聚具體共識、將群眾智慧化為政治資本的政治人物,一個民眾不用闖進公聽會、環評會,立委從黨中央走回群眾的台灣。試著想像,屆時的台灣會不會比現在走得更快?
太陽花之後,覺醒的科技公民是否真能發揮影響力?別再問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