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底下這篇非常有趣,確實挑戰了經濟學幾個最基本假設。
不管經過幾十年的蠕動進化後,目前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最後將如何變化,現在就可以斷論,既不是俄羅斯型,也不是中國型,更絕對不可能是共產國有集中制。
很可能2100就能知道嶄新尚未被挖掘的制度是啥了。
反資本主義前途光明
傑裏米·裏夫金 2014年04月21日
我們正在開始見證一個資本主義的核心悖論,這個悖論曾經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到巔峰,但現在卻威脅著它的未來。這個悖論就是:競爭市場固有的活力讓成本大幅下降,以至於許多商品和服務幾乎變成免費的,而且非常豐富,不再受制於市場力量。儘管經濟學家永遠支持降低邊際成本,但他們從未料到,一場技術革命可能會讓這些成本降到接近零的水準。
1999年,這一悖論初現端倪。當時,音樂服務提供商Napster開發了一個能讓數百萬人不向製作人和藝術家付一分錢,便可共用音樂的網絡,重創音樂產業。接著,類似現象嚴重打擊了報業和圖書出版業。消費者開始通過視頻、音頻和文本共用他們自己的資訊和娛樂內容,幾乎不用花錢,完全繞過了傳統市場。
邊際成本的大幅降低重創了這些行業,而且現在正開始重塑能源業、製造業和教育行業。儘管太陽能和風能技術的固定成本不菲,但除此之外獲得每單位能量的成本較低。這種現象甚至滲透進了製造業。數以千計的業餘愛好者已經在用3-D列印機、開源軟件和作為原料的再生塑膠自己製造產品了,他們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與此同時,超過600萬學生參加了免費的大型在線公開課程,這些課程內容發佈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行業觀察人士承認,零邊際成本經濟的現實令人毛骨悚然,但稱免費產品和服務會誘惑足夠多的消費者購買更高端的產品和專業化服務,確保利潤率大到足以讓資本主義市場繼續增長。但願意為額外的優質商品和服務付錢的消費者人數有限。
如今,這種現象即將影響整個經濟。一種可怕的新技術基礎設施——物聯網——正在出現,可能會在未來二十年的時間裡,把經濟生活中很多領域的邊際成本降低到接近零的水準。這種新的技術平臺正開始把所有事情、所有人聯繫在一起。目前,超過110億個感應器被和自然資源、生產線、電網、物流網絡和回收利用流程綁定在一起,放置在住宅、辦公室、商店和車輛中,為物聯網提供大數據。到2020年,預計至少會有500億個感應器和物聯網相連。
人們可以連上物聯網,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演算法提高效率,將生產和共用諸多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降到接近零的水準,就像他們眼下對資訊產品的處理方法一樣。比如,美國有3700萬棟大樓安裝了與物聯網相連的儀錶和感應器,提供有關輸電網中用電量和價格變化的實時信息。這最終會讓用太陽能和風能裝置進行綠色發電併當場存儲的家庭和企業來為軟件編程,在電價上漲時脫離電網,使用自己的綠色電能,並以近乎零的邊際成本與鄰居共用多餘的電。
思科(Cisco)預計,到2022年,物聯網給私營領域帶來的生產力收益將超過14萬億美元(約合87萬億元人民幣)。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的一份研究估計,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會影響全球經濟的一半。
尚未解決的問題是,如果數以百萬計的人都能近乎免費地製造和分享產品及服務,那麼這種未來經濟將如何發揮作用?答案在於公民社會。組成公民社會的非營利性組織會負責我們在生活中作為一個共同體生產和共用的東西。按美元計算,非營利性組織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從2000年到2010年,非營利性組織的收入增幅強勁,高達41%——經過通脹調整——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幅16.4%的兩倍多。2012年,美國的非營利領域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5.5%。
今天,讓社會公地(commons)更有意義的是,我們正在建設一個物聯網基礎設施,它能優化協作、普遍接入和覆蓋範圍,所有這些都對社會資本的創造,以及共用經濟的開啟至關重要。物聯網是一個能改變遊戲規則的平臺,能讓新興的協作公地與資本主義市場一起繁榮。
這種協作性而非資本主義的方式關乎共用接入,而非私人所有制。比如,全球有170萬人是汽車共用服務的用戶。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加入該服務後,汽車共用服務用戶擁有的車輛數減少了一半,他們更願意使用汽車,而不是擁有它。數以百萬計的人正在利用社交網站、再分配網絡、租賃機構和合作機構,以很低或接近零的邊際成本共用汽車、房屋、衣物、工具、玩具和其他物品。2013年,共用經濟預計的收入為35億美元。
受零邊際成本現象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勞動力市場。在這個市場上,不見員工身影的工廠和辦公室、虛擬零售以及自動化物流和運輸網絡正變得更加普遍。無怪乎新的工作機會都存在一些傾向於不以營利為目的,且能增強社會基礎設施的協作公地領域——教育、衛生保健、扶貧、環境修復、兒童護理、老年人護理、弘揚藝術以及娛樂。在美國,從2001到2011年,非營利性組織從130萬個增加到了160萬個,增幅接近25%,而營利性企業的數量只增加了0.5%。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目前非營利領域的從業人員在勞動力中所佔的比例超過10%。
儘管增長顯著,但許多經濟學家稱,非營利領域不是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力量,而是依賴政府福利項目和私人慈善的寄生之物。恰恰相反。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34個國家非營利領域的總收入中,將近50%來自各種收費,政府扶持占這些收入的36%,私人慈善佔14%。
至於資本主義制度,它可能會在未來長期伴隨著我們,雖然它的作用會進一步精簡,主要是將網絡服務和解決方案彙集在一起,讓它作為強大的利基市場的參與者,在即將到來的時代繁榮發展。然而,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在一定程度上處在市場之外的世界,在這裡,我們正在學習如何在一個日益相互依賴、協作,且全球化的公地中共同生活。
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是《零邊際成本社會》(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一書的作者。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3月16日 。
翻譯:陳亦亭
回歸部落型~!
回覆刪除現代文明部落化!
哈哈,一語雙關。確實有這趨向,因為賺錢,財富,貨幣,資產 - - - - 的定義都逐漸在改變,
刪除虛擬世界逐漸融入每天生活,柴米油鹽根本勿需煩惱,便宜又多得讓人人自行取用,
人體器官變成商品,克隆人都可能出現了。
從硬體豪宅得到的感官滿足,透過虛擬都可以享受到。
無殼堝牛族也不必擔心,輕便搬移的組合式速建成品屋,購物場買就有了,根本不必所有權狀,隨時隨地就可以過個非常舒服的夜晚睡眠。
傳統概念把錢投資房地產的人,會變成最大損失者,因為必定完全被套牢。一直漲價的房地產,誰買?沒有買賣,哪來流動?
商品及服務交易,所有的市場價格,都可以透過競標定價。
創作被接受比版權更來得欣喜,畢竟創作不是為了版權,而是為了被接受,有利人群社會。
- - - - 太多了。
處於這樣的變化,還一味地追求民族復興?領土擴張?尊我為王?威攝四方?頭殼歹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