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tmagazine.com/technology/20131203/t03taiwan/zh-hant/
在台灣,蓬勃興起的回收產業把垃圾變成財富
環境CAIN NUNNS2013年12月03日
台灣臺北——在此地以西25英里(約40公里)的台灣西北沿海崎嶇山地,一座巨大的倉庫正在建設中;對於一個街道上曾經散落著大量廢棄電子產品和其他垃圾的島嶼來說,這代表著它把優先重點放在了一些新的領域。
施工現場很乾凈,建築物料堆放整齊,連工人的煙頭都被小心翼翼地集中到了一起。從環境設計來看,這裡像是一處帶有礁湖、花園和簷篷的羅馬別墅。節能遮陽磚用舊的CD、DVD和電腦主板製作而成。
這座倉庫是一個大型工業園區的最新擴建項目,該園區回收電子產品、玻璃、塑膠、紙張以及任何可以重複使用或者從中獲得材料的東西。倉庫項目完成後,台灣最大的廢棄物處理公司之一佳龍科技(Super
Dragon Technology)就可以安全地存儲黃金和其他貴重金屬了。
在這裡,垃圾是有價值的——依賴科技的當今世界的副產品。台灣有很多科技公司,比如華碩(Asus)、宏碁(Acer)和宏達電(HTC),人均電子產品產量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
「由於這些電子公司的存在,回收成了一件大事,」行業組織台灣資源回收協會秘書長陳偉聖說。「這就是為什麼回收企業從大約100個發展到2000多個的原因。」
台灣經濟部工業局的資料顯示,2012年,台灣廢物處理公司的總營收為658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34億元),10年前這個數字為249億。
隨著佳龍科技金庫裏黃金儲量越來越多,公司首席技術官丁國村表示,他們甚至在考慮開辦一個新的合資公司。
「我們正在考慮進軍貴金屬交易業務,因為我們可以把黃金提純到大約99.99%。」丁國村說,「我們有一些很好的存貨。」他還說公司可能會向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提交申請,那是一個專註於黃金白銀市場的貿易組織。
商業方面努力,再加上政府設立的一個基金,以及消費者意識的提高,促進了台灣環境的清理改善。
台灣環境保護署的資料顯示,其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位居全球前列,大約為42%,而1998年時這個數字僅為5%。工業局估計,佔大頭的工業廢料回收率去年在80%左右,約為1400萬噸。
回收行業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誕生的。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繁榮時期,台灣的工廠生產從塑膠傘到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各種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由於產量猛增,在這個2300萬人口的、面積有限的海島上,傾倒廢物的地方逐漸用盡。
居民生活垃圾在街頭腐爛,發出惡臭。工業發展產生的有毒廢物傾倒在公共及廢棄場所。
當時,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設施幾乎為零。對廢棄物進行大規模、商業化處理的設施比較缺乏。居民生活垃圾很少進行回收。從報廢的技術物資中回收有價值的材料相當危險。佳龍科技的董事長吳耀勛說,當時台灣從廢棄的電子產品中回收金、銀等貴金屬的工藝流程是有毒的,他認為這就是自己患上癌症的原因。
「在過去,沒有人知道這很危險,他們只知道這可以賺錢,」現在吳耀勛的癌症已經治好了。「環境問題很嚴峻。但缺乏研究和基礎設施。我們不得不自己改動機器。」
隨著垃圾和有毒物質越積越多,民眾對於地方政府應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怨聲載道。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者受到台灣首次自由選舉總統的鼓舞,要求過去把重點放在經濟增長上的政府不惜代價,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水準。
「街上廢品堆積如山,」位於臺北的回收公司中台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葉俊顯說。「政府不得不做點什麼。」
1998年,政府設立了一項基金,鼓勵回收和減少廢品。現在,按照收集和回收玻璃、塑膠、紙張、鋁製容器、輪胎、電池和電子產品等33種商品的成本,生產商和進口商需要支付一定費用。收到錢後,台灣環保機構會將部分款項返還給回收公司。
「我們每年會拿出大約60億美元補貼回收公司,它們會用這些錢僱人從居民那裡收購廢品。但我們成功的關鍵是那些激勵機制和公共教育項目,」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李守謙說。他還說,對很多人而言,回收廢品已變成「他們的日常習慣」。
政府還啟用了桃園環境科學產業園區,佳龍科技工程正在這裡建它的第三座倉庫。該產業園區向回收公司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它們在玻璃、塑膠和電子產品的回收上運用先進技術,並在研發上做出投入,以提高台灣的回收再利用率。
「這就是在把垃圾賣給別人,因此你必須得想想,如果不能明顯地提高效率,誰願意買呢?」小智研發有限公司創始人黃謙智說。佳龍科技工程的設施就是由小智公司設計的,這家建築和產品設計公司總部設在臺北,致力於將包括電子廢品在內的廢棄物變成手機殼、葡萄酒瓶架及防火建築材料等產品。
這個產業曾經主要由危險的小作坊構成,如今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高科技專業技能。
在2001年成立初期,回收玻璃、磷和汞等含毒量極高的化學物質的中台資源科技公司,很依賴歐洲產的設備。葉俊顯說,自那以來,公司就在完善設備,改進回收過程,開發出一個機制,能將95%的汞和照明產品產生的其他廢品變成原材料。佳龍科技工程開發出一項加工技術,半導體生產商可使用該技術將超薄膜噴到矽片上。
生產商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廢棄物中包含的價值。
中台資源科技公司還是台灣島最大的燈具生產商之一,包括它在內的公司,會用自己的工業廢品作為生產新產品的原材料。其他企業則將它們寶貴的廢品賣給回收公司。
「電子產品公司更瞭解它們廢品中的貴重金屬,」佳龍科技工程的丁國村說。「當金價升到每盎司1800到1900美元時,它們就更明白那些被它們扔掉的東西的價值。以前它們付錢給我們讓我們撿廢品——現在我們收廢品要付錢給它們。」
這種變化也出現科技廢品之外的領域。
臺北信義區的W酒店每年都產出30萬個廢棄塑膠水瓶,員工們想要找到一個方案來處理這些水瓶。和當地一些得到臺北市政府資助的設計師一起,酒店在將這些瓶子變成了杯托、遊戲和鑰匙零錢盒,放在酒店各處使用。
「在我們這一行,和可持續性是有點相反相成的,」臺北W酒店總經理康儒革(Cary Gray)說。「但以此作為與社區互動的方式是完全行得通的。這座城市的教育程度、公眾意識和社會責任都達到了一定水準,而且政府十分支持創意產業。人們已經接受了這種文化。」
翻譯:谷菁路、土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