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經濟發展?把山河還給天地!




經濟發展?把山河還給天地!

看河:消失的生命之水
看河:消失的生命之水
1996年起,天下雜誌就開始記錄高屏溪,製作「看河」精緻紀 錄片。三次拍攝,高屏溪都有不同的面貌。尤其在八八水災後,高屏溪的變貌,更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真相,那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是個美麗島,卻也是非常脆弱的風險島。台灣地震多、地質鬆軟 ,加上極端氣候下,我們的國土其實很脆弱。面對脆弱的國土,龐大的重建經費,會不會一次次泡湯?

身為台灣人,你知道這些數據嗎?
.八八水災災區泥沙量淤積,相當於650座台北101大樓
.莫拉克帶來暴雨走山,崩塌地面積將近2個台北市大
.高屏溪河道被灌入土石推高,劇烈抬升10-30公尺,相當3-10層樓高
.因地形及地理因素影響,台灣雨量增幅是世界平均值的5
.地質鬆軟使台灣河川淤積量世界第1,河水濁度是黃河3

脆弱的土地,讓台灣早被列為高風險之島。暴雨、土石流等造成的後果,超過我們的想像!五月份雨季將至,我們經得起下一場暴雨嗎?

八八水災後,《天下》團隊接續四個月密集進入高屏溪、荖濃溪和旗山溪,驚覺國土的變色,竟比災難電影還恐怖!每年編列近百億的重建經費,是否真能有所作為?或是一再化為烏有?台灣國土的真相是什麼?有哪些人為疏失擴大了天災衝擊?面對腳下的這片土地與環境,我們該有哪些全新思維?

十五年來,一條河流,三種命運
1996
年起,天下雜誌就開始用影像,記錄高屏溪的容貌,今年是第三度拍攝。1996年,骯髒惡臭、奄奄一息;2006年,透過民眾的力量,重獲新生。遺憾的是2010年,多年來的努力,因莫拉克颱風,頓時化為烏有。

一場風災讓大河之歌,完全變了調
八八水災後,高屏溪徹底改變。中南部災區泥沙量超過12億立方公尺,相當650101大樓。崩塌地面積近兩個台北市。每個人都在問:災難,為什麼會發生?

脆弱台灣,是台灣人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台灣地震多、岩層破碎、地質鬆軟,河川的淤積量世界第一。河水濁度,超過黃河的三倍。全球暖化,台灣強降雨出現頻率,50年來增加一倍,雨量增幅是世界平均值五倍。每個人都可能是下一位氣候難民。

環境多變,政策腳步卻始終遠遠落後
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年代,正是台灣地質相對穩定、風調雨順。農業和觀光跟著擴大開墾,過度利用和開發,高屏溪的遭遇,只是台灣土地困境的其中一例。

與自然共生才是王道
2007年,屏東縣政府針對原住民保留林地,提出「限制伐採計畫」,鼓勵林農保留林木。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為台灣環境的未來,做了最好的示範。

人為任意的棄置、開採、穿鑿與填塞,已使高屏溪傷痕累累。一昧追求經濟GDP數字的思考,矇蔽了人們看清環境的變化,體認氣候異常、大地脆弱的事實。在這塊土地上所累積的一切,將可能一夕之間被大地收回!

全台國土大調查 消失的生命之河(1)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42 2010/03
脆弱的國土,碰上一次比一次劇烈的暴雨,我們該如何整治家門前那條河?身後的那座山?一場風災,讓一條河完全變調。人為的努力,可能瞬間化為烏有。高屏溪的故事, 是全台灣人的反省。
去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一場浩劫,奪去中南部將近七百條人命,上萬家庭流離失所。
災難,並未從此畫上句點。
上週,高雄(甲仙)百年大地震撼動復原中的南台灣。規模六.四的淺層地震,讓在莫拉克颱風中倖存的人們,再度受到驚嚇:房屋出現裂痕、天花板坍了,隨之崩落的還有台灣人對在家園「安居樂業」的信心。
台灣早被列為高風險之島
從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重創、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台灣,從中部、東部、北部到南部似乎全都陷入地震、颱風、水災、旱災循環衝擊的宿命中。
南台灣更在短短八個月內,接連出現破紀錄雨量、破紀錄地震。「不斷破紀錄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說。
事實上,台灣早被聯合國列為氣候變遷下的高風險之島,「從地質來看,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地方,」台灣大學地質系助理教授謝孟龍指出。
氣象局並提出預警,三月下旬的春雨可能出現暴雨,學者也警告,地震將使甫經歷風災的地區,地質結構更為鬆動,需嚴密防範土石流。
面對風險愈來愈高、災難愈來愈頻繁的台灣,我們真的了解這塊唯一卻脆弱的國土嗎?
悲鳴的山,嗚咽的水,變動的土地,擺盪的河流。「我們正在見證土地變動歷史的再度發生,」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形容。
高屏溪已經消失了
從去年十二月底,《天下》團隊數度進入高屏溪、荖濃溪和旗山溪(舊名楠梓仙溪),發現國土的地形、地貌,改變令人難以想像。
「高屏溪已經消失了。現在的高屏溪還沒有形成,整個河道都被土石掩埋掉。水,失去了它原來寬廣的道路,就像重回母親子宮的胎兒,」用一輩子關心守候高屏溪,詩人醫師曾貴海站在灰白砂礫堆上,滿心憂傷。以往切割出秀麗南橫公路的高屏溪,已經不見了。
無邊無際的砂石灘上,成排怪手組成的疏濬大隊,看來像一隻隻螞蟻,費力地試著要重新拼貼這片破碎的大地。
「這樣的疏濬,有意義嗎?」一位觀察者忍不住說。一旦雨季再來,大量土石再度沖刷的結果,將近一千兩百億元的重建經費勢必全泡湯。因為,莫拉克颱風後,從嘉義、高雄、屏東到台東,「災區」的泥沙產生量超過十二億立方公尺,相當於六五座台北一一大樓,應聲倒塌。
造成崩塌地面積有五萬一千二百多公頃,攤開來有兩個台北市那麼大。比起九二一地震,去年暴雨造成的走山,坍塌面積更擴大了四.五倍。
流域面積廣達三千兩百五十六平方公里的高屏溪,被視為大高雄生命之河。過去因中下游過度開發利用,從盜採砂石、堆放垃圾到排放養豬廢水,惡化成瀕臨死亡的貪婪之河。經過十年整治,加強取締砂石、養豬場遷移、垃圾場重新掩埋,二○○六年後一身滄桑的高屏溪煥然一新,風華隱然再現。
從一九九六年起,十五年來,《天下》長期追蹤監督,及政府民間的努力,卻在莫拉克來襲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災後,搭直昇機飛進高屏溪領空,從事空中攝影將近二十年的齊柏林,突然手腳一軟,「第一次如此震撼。」
「國土變色比災難電影還恐怖。以前,看電影《明天過後》或《二一二馬雅預言》,都覺得是虛擬或特效,現在卻是歷歷在眼前,」災後四度進入高屏溪拍攝,齊柏林回憶說。
高屏溪沿岸走山沖刷產生的土石,超過二億六千萬立方公尺,相當於兩個南化水庫蓄水總容量。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顯示,灌入的土石堆置讓河道劇烈抬升十到三十公尺,等同三至十層樓高度。
六龜鄉的新寶來溫泉飯店,原來四層樓,今天斜躺在河道上的空屋只剩兩層。跨越荖濃溪的寶來大橋,砂石幾乎和橋面等高,當地人戲稱,「過去從寶來橋跳下去會死人,現在即使不小心掉下去,頂多是扭傷腳。」
「這不是我認識的山,也不是我熟識的河,」詩人醫師曾貴海,若有所失。
但是,我們認識我們身邊的山、家門前的那條河嗎?
若是氣候變遷將帶來一場場無可避免的暴雨,我們家門前那條河、那面山,承受得住新的現實嗎?
消失的生命之河(2) 脆弱國土的5大真相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42 2010/03
面對脆弱國土的五大事實,台大教授陳宏宇在災後,接受重建會委託,率領七十五個學者專家,踏遍受災溪流河川,勘查一四四個部落和聚落,釐清各部落所在位置的安全性。
從高屏溪流域的研究發現,台灣的山川地質有五大特色。
事實1 地質年輕,多斷層
「位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聚合處的台灣,因為地質年輕,板塊碰撞擠壓,岩層破碎、斷層到處分布,」九二一地震後,足跡遍及中部山川溪流的陳宏宇說。
台灣島成形僅六百到一千萬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監測斷層,活動斷層為三十三條。集中在苗栗以南到嘉義間,南部則有旗山和潮州斷層。
上週,引發甲仙大地震的就是鄰近潮州斷層的「盲斷層」。但是,至今連學界都無法掌握,台灣還有多少這種「未曾發現、記錄的盲斷層」。可見,我們對家園土地的認識,還有功課要做。
就因台灣位於地質活動帶中,最新的構造作用仍然相當活躍,早期的造山運動也持續至今。
事實2 砂岩、頁岩易鬆動
尤其是高屏溪中上游,在地質構造上全都是砂岩、泥岩和頁岩組合。「不但容易鬆動滑脫,又是順向坡構造,斷層特別多,且有破碎帶通過,地層會順著整片山滑下來,」陳宏宇說明,從甲仙小林、那瑪夏到六龜寶來,從旗山溪到荖濃溪沿岸全部被土石流淹沒。
山林變色,揭露一個台灣過去未面對的真相——國土敏感和脆弱。鑽研河流演化的台灣大學地質系兼任助理教授謝孟龍直指,「全台都是破碎地質,幾乎沒有一處安全的地方,尤其是荖濃溪。」
往荖濃溪上游,來到布唐布納斯溪和清水溪的交會口。從航照圖看來,原來削瘦的主支流,就像「綠巨人浩克」突然變身,身上噴張的血脈扭曲橫陳。「河床土石堆積平均超過四十公尺,」謝孟龍說。就像頓時站上十三層樓高度,應是雄偉俊秀的山,當下令人有變矮的錯覺。
事實3 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原民語的「布唐布納斯溪」,翻成漢語正是「濁水溪」,意指終年水色渾濁的溪流。
從地質看來,災變有著歷史的必然。「荖濃溪從九二一地震後就進入不穩定的時期,」謝孟龍分析,尤其是布唐布納斯溪坍塌面積最大最廣,和附近溪流比,岩性相對軟,節理多,破碎多。
從走山後裸露的山壁,可以清楚看出泥流和土石流的顏色不同,一層一層碎砂石堆積起來,顯示以前就是河床地。從過去歷史看來,河川水位造成沉積地形,甚至遠比現在的河床高。一路溯溪到更上游的桃源梅山仍可看到類似景象。
事實4 地形演變劇烈,歷史一再重演
「我們找到木頭化石來推測沉積年代。荖濃溪以前曾有很大規模土石流,堆得亂七八糟,且比這次(八八水災)更大,」謝孟龍認為。
荖濃溪因為地形演繹劇烈快速,以致地質不穩,前科累累,而這次災變只是歷史重演。
荖濃溪的例子絕非絕無僅有。
台灣這塊土地,其實一直處於動盪之中。清朝桐城派學者姚瑩,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三年間在台灣任官,他曾在文章中記載著「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七月,台灣大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成陸地」。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前局長張義興,比對古籍地圖發現,當時位於鹿耳門和西港仔間的台江內海,一夕之間被填平了。
事實5 河川淤積量世界第一
在十八世紀中葉的乾隆年間仍位於沿(內)海的新市鄉,至道光三年後竟成為內陸鄉鎮。
當時的災害有多大?傷亡多少?沒有人知道,但從滄海變桑田,規模可能比八八水災更大。
無邊無際的砂石灘上,成排怪手組成的疏濬大隊,看來像一隻隻螞蟻,費力地試著要重新拼貼這片破碎的大地。
「這樣的疏濬,有意義嗎?」一位觀察者忍不住說。一旦雨季再來,大量土石再度沖刷的結果,將近一千兩百億元的重建經費勢必全泡湯。
因為,莫拉克颱風後,從嘉義、高雄、屏東到台東,「災區」的泥沙產生量超過十二億立方公尺,相當於六五座台北一一大樓,應聲倒塌。
造成崩塌地面積有五萬一千二百多公頃,攤開來有兩個台北市那麼大。比起九二一地震,去年暴雨造成的走山,坍塌面積更擴大了四.五倍。
流域面積廣達三千兩百五十六平方公里的高屏溪,被視為大高雄生命之河。過去因中下游過度開發利用,從盜採砂石、堆放垃圾到排放養豬廢水,惡化成瀕臨死亡的貪婪之河。經過十年整治,加強取締砂石、養豬場遷移、垃圾場重新掩埋,二○○六年後一身滄桑的高屏溪煥然一新,風華隱然再現。
從一九九六年起,十五年來,《天下》長期追蹤監督,及政府民間的努力,卻在莫拉克來襲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災後,搭直昇機飛進高屏溪領空,從事空中攝影將近二十年的齊柏林,突然手腳一軟,「第一次如此震撼。」
「國土變色比災難電影還恐怖。以前,看電影《明天過後》或《二一二馬雅預言》,都覺得是虛擬或特效,現在卻是歷歷在眼前,」災後四度進入高屏溪拍攝,齊柏林回憶說。
高屏溪沿岸走山沖刷產生的土石,超過二億六千萬立方公尺,相當於兩個南化水庫蓄水總容量。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資料顯示,灌入的土石堆置讓河道劇烈抬升十到三十公尺,等同三至十層樓高度。
六龜鄉的新寶來溫泉飯店,原來四層樓,今天斜躺在河道上的空屋只剩兩層。
地質軟弱,造成河川淤積、濁度高,也是台灣特色之一。一輩子鑽研水利的前水利署署長、經建會顧問黃金山說,「台灣河川淤沙量是世界第一,九二一地震後恐怕是宇宙第一。」
他舉例比喻,黃河泥沙淤積全世界有名,但單位含沙量也只有台灣河川不到三成。
黃河泥沙流量最高的黃土高原,從龍門上游河段,每年從坡面侵蝕刷下來厚度約七厘米(山坡表皮被刮下來泥沙量),相對台灣北部約二到五厘米;中部濁水溪一年為十五厘米;南部高達三十厘米,看出台灣中、南部的山體本來就很鬆軟。

消失的生命之河(3) 暴雨將至,台灣處處危機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42 2010/03
五月,暴雨將至!鬆軟、脆弱的家園,面對極端氣候,時時都有巨災的威脅。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林慶偉指出,南部今年從五月的梅雨季開始,將是很大考驗。
    因為山坡坡面若植被完整,不太容易破壞。但只要有一點崩塌,一旦颱風、豪雨來襲,不但殘餘坡面土石易持續下滑,甚至造成新生崩塌擴大,土方往中下游傾洩。而這些崩塌的土方,隨著雨水沖刷,勢必導致更嚴重的土石流。
農曆春節期間,山區連下三天累積雨量不過一三毫米,南橫便道即中斷,導致山區四村落斷線。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日前發布警訊:今年氣候和二○○五年型態接近,春雨劇烈性降雨機會提高,甚至可能是近十年來春季出現劇烈降雨威脅最大的一年。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估算,之前水災從嘉義以南到東部災區所產生的土方,高達十二億立方公尺,目前流入河流的只佔三分之一(約四億),其餘滯留在中上游。因此,下一場暴雨,將帶來更大量的土石流。
而八八水災後高屏溪所產生的二億六千萬立方公尺砂石,流到河口的僅一百萬立方公尺,連一%都不到。大部份砂石仍堆在河床。
距離五月雨季,不到兩個月。「我們和時間在賽跑,」兼具土木學者身分的陳振川說。政府需在汛期前完成安置和部份重建,避免沿岸部落二次受災,「災害一定會來,但要盡量減少人命財產的傷亡,不能硬跟大自然對抗,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
台灣雨量增幅是世界五倍
「如今的高屏溪,就像個荒野的孩子,」曾貴海說,水流的行蹤飄忽,令人無法捉摸。
雨季使人愁,但若旱象延長,對已然面臨水資源缺乏壓力的大高雄地區更令人憂心。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教授林銘郎認為,從過去九二一地震和桃芝颱風後,中部陳有蘭溪反覆發生災變的慘痛經驗,「災害至少還會持續五年。」而這已經是最保守的說法。
台灣,早被列為高風險之島。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拿出聯合國報告,其中提到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全世界受影響最嚴重的前十名國家中,台灣赫然在列。
「地球每增溫一度,雨量增加六%。但台灣受到地形和地理因素影響,雨量增幅是世界平均值的五倍,」他補充。
從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之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台灣,雨量和災難幅度即不斷創新紀錄。「從歷史上來說,八八水災可以說是近百年以來最大的災難,」莫拉克颱風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
面對這樣高風險的國土,台灣人以往是用「人定勝天」的拚勁,與自然爭地。一次風災,就造成全台斷裂一三三座橋,單高屏溪沿岸達五十餘座橋,就是最好的例子。
淹水?還是缺水?
災後少數幾座仍完好的新威大橋右側,荖濃溪、濁口溪夾帶大量砂石,往兩溪匯流處沖積,才剛蓋好一年的新威大橋橋墩,已有一半高度牢牢地被埋在土砂堆中。
新威大橋左側,被灰白土石吞沒的河床上,現在每天都有十餘輛疏濬的怪手在「備戰」。
行政院已下令,高屏溪流域在雨季來前要清淤疏濬一千四百萬立方公尺的土石,約是淤積量的二十分之一。
看過去,河床上挖土的小小怪手,就如同「想要扳倒大象的小螞蟻」,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形容。
疏濬,真是解決危機的萬靈丹嗎?
一位水利官員搖搖頭,拿出計算機仔細推算。一千四百萬立方公尺的砂石,需七十萬輛次砂石車載運。以一年的時間清運,一天就有將近兩千輛次砂石車,在高屏溪流域奔跑。若真如行政院要求,在雨季來臨前完成疏濬,需要白天密集超過五千輛次才可能達成你想想,高屏溪沿岸一天就有五千輛砂石車跑來跑去,會是什麼情形?」他問。
交通的超載負荷,已經說明後遺症的龐大,更別說清出的土石放哪裡?「官方只會做表面的數字、美化,」一位學者斥責,不切實際。
但偏偏大樹鄉遲遲等不到疏濬施工的到來。面對著河岸土堆比路面高,憂心忡忡的大樹鄉長曾英志,氣急敗壞地說,去年八月大量泥沙瞬間湧入,堵塞大樹十三條排水系統,連早期掩埋在高灘地的垃圾場,都鬆動冒出頭來,若不及時疏濬,雨季一來,除垃圾場可能遭沖垮造成污染,西埔村和大坑村更是首當其衝,毫無退路可言。
沿著省道台二十一線,荖濃溪、旗山溪和隘寮溪,在里嶺大橋附近匯流進入高屏溪。河道中堆疊的礫石風化成為細沙,東北季風一吹,立即塵土飛揚,猶如行走在「沙漠」中。
從上游傾洩沉積到下游的沙,更威脅攔截取水供應大高雄的高屏溪攔河堰。
自來水公司高雄給水廠廠長阮東隆說,枯水期原本就少雨,今年雨量更少,山上流下來的水到下游,很快被沉積的沙吸乾,河流蜿蜒也增加日照蒸發量,不利取水供應。
脆弱的國土,碰上極端氣候及一次比一次劇烈的暴雨,台灣的人該如何整治每個人家門前那條河?身後的那面山?一路披荊斬棘,開發出台灣經濟奇蹟的先人,又是怎樣對待這片脆弱的土地? 


1 則留言:

  1. 挖起來拿去填海造地,然後把石化業全部搬去新生地。 (^^)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