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儒家經濟圈?笑話!

儒家經濟圈?笑話!
(Ajin 開口)
看了底下這篇,只有兩個字:胡扯!怎說?
孔儒思想所產生不可被撼動的價值就是「族觀」,不是人觀。一旦有了族觀,則體制內必定設有大家長,之後該體制的所有系統,一切制度,全部規範,都以大家長為準說的算。接著就是發展以大家長為中心的族群本位主義,順民臣服於大家長的恩寵照顧,絕對效忠與服從,當然就是美德啦!
經濟上而言,也就造成奴隸制度的美德哲學:個人作牛作馬的勤勉努力,就是為了大家長的吃香喝辣,榮華富貴,這是剛剛好的社會制度!
這一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以孔儒價值為基礎的社會,任何兩個族群,不可能產生互相通融,彼此共容的族群互依,絕對不可能!
這驗證了朝鮮民族,中華民族,大和民族,要不互打,那是違反孔儒教條的,因為大家長不可能有三位,只能有一位!此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也!



2018:儒家經濟圈如何和而不同?
項兵:儒家圈GDP重回世界第一是一件標誌性事件;由於缺乏對趨利相和的戰略認同,儒家圈彼此間將合作共贏的「資產」變成了阻礙發展的「負債」。
【編者按】新年到來,回顧2017政經大事,展望2018宏觀形勢,中國經濟還將面臨什麼樣不確定性?金融風險何處?全球經濟對於中國影響幾何?FT中文網近期組織《2018年前瞻》專題,邀請意見領袖展開討論,編輯事宜,聯繫徐瑾jin.xu@ftchinese.com
東亞文明是多極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儒家文化也是東亞文明的內核,即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和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越南等八個國家和地區,都對儒家文化有一致認同感。參考「盎格魯圈」(Anglo Sphere,盎格魯圈,即指受英國自由價值觀影響的、講英語的國家和地區,前身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核心是英、美、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的提法,筆者提出「儒家圈」(Confucian Sphere),其內部經濟關係與結構可稱之為「儒家經濟圈」(Confucian Economic SphereCES)。
按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儒家經濟圈(CES)名義GDP總量達到18.95兆美元,超過美國(18.57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一。曾幾何時,儒家圈是世界的「中心」之一,中國則是儒家圈「中心」的「中心」——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數據,中國1820GDP佔世界總量的32.9%,遠高於西方國家總和。 是次,儒家經濟圈GDP重回世界第一,僅中國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30%,又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宰力量之一。
着眼於全球化競合和中國再崛起,筆者認為發展與鞏固儒家圈的文化認同感,整合與分享儒家經濟圈內部資源,可能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行動。
儒家圈的文化認同
儒家圈具有顯著的文化同根性,其根植於中華文明及儒家思想,長期以中國的發展引領為文化認同的軸心。儒家圈在發展模式、社會結構、信仰和文明、文化和文字等許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與「盎格魯圈」大為不同,這或許也是受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理念的影響,求同存異,各有精彩。
儒家圈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的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首先,重視教育,培養了人類有史以來數量最龐大的優秀勞動者。杜維明先生指出,儒家思想對教育的重視,可以視作一種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在儒家圈,始終有「言傳身教」的家教訓念,即使在21世紀仍被恪守傳承。東亞經濟奇蹟,離不開教育的普及和高素質勞動力。
其次,勤勉、務實、肯乾的傳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儒家追求的是此世的價值實現而不是來世或者彼岸,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儒家圈的人在此世勤勉工作。社會學家韋伯說,「中國人的勤勉與工作能力一向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 這一點與基督教新教徒的勤勉精神,可謂殊途同歸。
第三,重學習的傳統。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都有專業的佈
道者,有明顯的自上而下的佈道和服從教義的傳統。儒家的學習理念則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使人進步」,這些觀念反映出儒家勤勉、開放、包容的學習觀。我們看到,儒家圈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員工,都有顯著的勤勉和學習的傳統。從技術到管理,從器物到思想,會抱着開放的學習態度,夠博採眾長,做到與時俱進。在日益複雜多元的全球化競爭中,儒家中庸包容的重學習的態度,或許更有助於以經濟為手段,以思想和文化為基礎,成為構建世界新秩序的積極力量。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儒家圈在思想和文化上有同源性,但由於發展模式的不同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儒家圈內的各民族國家的關係地區之間的關係在過往的幾個世紀中都比較複雜,如日韓之間,中日之間,南北韓等等。學界分析認為在儒家的主要思想價值中,中日韓有不同的取向。日本強調「忠」, 韓國強調「義」,而中國更重「孝」。更不能忽視的是,儒家圈內的各國和各地區的政體和社會管理機制差異性非常大。中國大陸致力於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港澳地區採取「一國兩制」的模式。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地區和越南的政體也各有不同。
儒家經濟圈的耦合度
在世界發展史中,以中國為核心的儒家圈曾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引領世界發展。西方工業革命後,中國開始逐漸衰落,儒家圈整體發展也滯後於西方。以英美德法為代表的西方快速崛起,世界發展格局轉為西方引領東方。二戰之後,日本及東亞「四小龍」的崛起喚醒了東方,中國大陸經濟在過去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則一步步夯實了儒家經濟圈的全球地位。2016年,儒家經濟圈GDP超越美國,重回世界第一(圖表1)。
圖表11960年以來主要「文化經濟圈」的GDP總量(十億美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儒家圈GDP重回世界第一是一件具有着深刻戰略考量價值的標誌性事件。
首先,儒家經濟圈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30%,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支主導力量。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是根之所在。2016年中國大陸GDP約佔儒家圈經濟總量的60%,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力,中國經濟的中心地位使儒家經濟圈的內涵價值更加凸顯。回看歷史,儒家圈的發展與曾經的輝煌也主要是圍繞中國的經濟實力而實現的。
第二,儒家經濟圈內部的經貿與投資關係擁有非常高的耦合性,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度比較高。除中國澳門外,中國大陸是儒家經濟圈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對外直接投資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日本是中國大陸最大的FDI來源國,中國也是韓國第二大FDI投資目的地。近年來,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等金融融投資體系的建立,將會對世界投資貿易體系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儒家經濟圈之間的經濟發展階段、貿易互補性、戰略資源稟賦差異性及區位優勢,都是「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比較理想或優先發展的經濟區域。
圖表2:儒家經濟圈之間的貿易夥伴關係
第三,儒家圈各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管理和物流體系的運轉效率相對較高,經貿合作的交通中轉樞紐地位突出。儒家圈之間較為相近的地理優勢又進一步增強了內部經貿往來的利益前景。在2016年世界機場排名中,北京首都(第2名)、東京羽田(第5位)、香港赤鱲角(第8位)和上海浦東(第9位,如果將上海浦東和虹橋合并統計,2016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億人次,成為全球第5個航空旅客跨入億級「俱樂部」的城市)躋身全球十大繁忙機場。此外,廣州白雲(第16位)、新加坡樟宜(第17位)也排名靠前。在2016年世界十大港口排名中,有七個來自於中國大陸,而除阿聯酋迪拜港之前,九大港口全部來自於儒家經濟圈,分別是上海港(第1名)、新加坡港(第2名)、深圳港(第3名)、舟山港(第4名)、香港港(第5名)、釜山港(第6名)、廣州港(第7名)、青島港(第8名)和天津港(第10名)。
第四,儒家經濟圈擁有顯著的人口紅利優勢,人口總數達16.81億人 ,是歐盟人口的3.3倍,美國的5.4倍,印度的1.36倍。相近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相對根源性的文化認同,加之近鄰關係和便捷的交通,這些要素疊加人口優勢,已經在旅遊服務市場產生了市場紅利。目前,中國大陸是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儒家圈「兄妹」第一大入境旅遊客源地。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當前中國大陸遊客最熱門的10大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分別為泰國、韓國、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印度尼西亞、越南;人氣最高的前十大目的地城市是:曼谷、首爾、香港、台北、新加坡、東京、大阪、吉隆坡、清邁、澳門。可以看出,儒家圈對中國遊客的吸引力一目了然。在中國入境遊方面,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澳門、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位列十大客源地,儒家「兄妹們」全部入圍。
不僅中國遊客偏愛儒家圈,儒家圈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旅遊往來關係也很緊密。比如,新加坡入境遊客人排名前三位的來源地是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韓國入境遊客前三位是中國大陸、日本和美國;日本排名前三的是中國大陸、韓國和中國台灣。
第五,廣泛、頻繁且特色鮮明的文化交流,折射出儒家圈的文化同根性,是儒家圈文化交往與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改革開放後,港台影視劇、日劇及動畫片、韓劇乃至新加坡電視劇等,是深受中國大陸消費者喜愛海外文化產品。近年來,《甄嬛傳》、《步步驚心》、《還珠格格》等國內熱播影視劇,在儒家圈內部也有較高熱度。日本動漫、韓劇、港台歌星、中國歷史劇等,在儒家圈之間有着廣泛的消費熱度;書法、繪畫、文學、圍棋等文化形式,在儒家圈普通民眾中同樣擁有很高的認可度和參與者。
儘管儒家圈之間在政治體制、社會文化、發展模式等多方面有很大差異性,但在文化根源性和現實的經濟利益等方面,藕斷絲連,交融互利,相生相伴。儒家圈之間顯著的耦合關係決定了,其龐大的經濟體量同時擁有較強的結構性張力,持續增長能力也很強。
求同存異共謀發
近幾年,儒家圈之間多有隙縫,分歧多於共識,錯失了一些重要的戰略合作發展機遇。「和而不同」本是儒家思想最為精華的發展理念之一,歷史上儒家圈的和諧發展因「不同」而趨利相「和」。這些年由於缺乏對趨利相和的戰略認同,儒家圈彼此間將合作共贏的「資產」變成了阻礙發展的「負債」。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儒家圈內的國家彼此若能跳出自身發展的思維局限性,關注文化的根源性和經濟的耦合性所凝聚的發展共識,求同存異,能夠給地區和平穩定發展乃至世界帶來更加積極的發展力量,為世界人民創造福祉。
首先,為建立廣泛深遠的戰略合作,儒家圈彼此應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將發展差異化視為一種互補優勢,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學習和交流。
日本是儒家圈乃至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社會有許多發展經驗、管理方法和資源積累優勢,都值得儒家圈的其它國家和地區學習與借鑒。日本國民的教育與素質良好,社會以中產階層為主,和諧程度相對較高,踐行了敬天愛人與天人合一。日本社會的基礎研究實力令人矚目,近年來產生了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科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較高。雖然日本常常被看作是一個文化獨特封閉的國家,但事實上,19世紀以前一直向中國學習,明治維新後向歐美學習,日本其實是一個不斷追求向外學習、消化吸收、實現自我發展的國家, 在東西貫通與古今融合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種絕對的開放與相對的保守,也是前文所談到儒家文化重學習、務實、中庸的表現。全球化時代,日本產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如豐田、新日鐵、日本精工軸承等等,也產生了像JIT TQC以及精益製造等影響世界的原創管理思想。日本社會走過的發展道路及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儒家圈學習。
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在轉軌經濟和社會轉型方面,亞洲四小龍是為數不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到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
韓國擁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學習和效仿日本企業,韓國也產生了三星、現代汽車等一批世界級企業。華人和華裔占多數的新加坡是在夾縫中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在東方文化與西方社會制度的融合性方面,新加坡有很多成功經驗。同時,在東西方政治關係管理的中庸之道與合作共贏發展目標,新加坡方法也是「和而不同」理念的巧妙運用,值得儒家圈學習。與新加坡相似,中國香港的社會管理體系融合了儒家之道與西方之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其次,凝聚共識,積極構建一體化經濟發展體系和商業合作協作機制。儒家圈應高度重視彼此間緊密且龐大的經濟利益,以及細絲相連的經濟耦合度。一方面,積極構建儒家經濟圈的自由貿易體系以及相關的FDI、匯率、清算等制度等。在東盟自由貿易的基礎上,重點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早日實現10+3自由貿易發展格局。另一方面,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充分發揮勤勉工作、開放學習和注重教育等儒家文化力量及形成的獨特勞動力資源稟賦,加快促進儒家經濟圈勞動力市場和知識經濟的自由流通,使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能夠協同發展。
第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假若筆者上述有關儒家圈協同發展的戰略構想得以實現,儒家經濟圈的內部協同效應不斷被夯實,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增長與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這或許是對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理念的最佳實踐,也不啻為中國向世界展現文化自信的最佳例證之一。儒家圈建立的廣泛、緊密且相互學習與包容的發展機制,也會對日漸增強的反全球化主義產生正面的衝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儒家圈共同努力成為「再全球化」的有力推動者,促進全球新一輪發展,實現人類的共同繁榮。此外,將先哲「天人合一」的理念帶到全世界,為全球關注的地球保護行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一種發展思路和解決方案,這或許可以開創一個人類發展的新時代。


ershen20002000 来自  :文章過於個人主觀的想象化。沒有證據對這種所謂儒家文化的。又一個自我陶醉的。
01-08 14:541327234675@qq.com 来自  :沒營養的廣告文,也就在國內圈子忽悠忽悠拿不出手到國外丟人。
01-08 14:21norez 来自  :無論「儒家圈」、「儒家經濟圈」,相同類似的提法早之前就存在,刻意強調原創性,反倒顯得有欠誠懇。另外日本即便屬於儒家圈,也只有邊緣交集。民族盛行的東亞各地區,儒家大一統思想未必吃得開,它只是一個軟性的精神事物。與其提儒家圈,不如提漢字圈,漢字圈客觀存在。
01-08 13:54yohexixi 来自  :這是一篇令人發笑的文章。中國現在跟儒家文化有何關系?從孔夫子到孔老二到孔夫子,中國社會只剩下儒家文化的只言片語在流傳。
01-12 03:40 來自 [ tonylimc ] 的原貼:
蠢貨一個,中國最極端的共產主義者毛澤東還一手沁園春一手二十四史呢。嗯,説的就是這種精分。一邊燒古書不讓別人讀,一邊自己書不離手。一邊高喊A,一邊實施著B,而B是在「正式場合」早已被批臭打倒的東西。算了,跟你這種人也說不上,因爲説的就是你這類人。當然,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不自覺的,你屬於後者。
 01-11 18:42skywalkercx 来自  21世紀都過了18年了 還瞎扯日本屬於儒家文化 寫經濟評論前翻翻歷史書行不行
01-11 12:23water_walker 来自  :自我陶醉
01-10 12:14fla0 来自  :「儒家經濟圈」語焉不祥,因為儒家謀的是治國平天下「形而上」之道,而非其「形而下」之器、技、弈。所以,「儒家經濟」這個說法不倫不類。如果非要給「儒家經濟」個說法,就文革「抓革命,促生產」來比照,「儒家經濟」該是「抓仁義,促民生」之類。由此,與其說「儒家經濟圈」是個經濟概念,倒不如說是個政治概念。或許這正是「儒家經濟圈」提出者的本意,即「大中華經濟圈」的一種晦澀提法。
01-10 08:491164465659 来自  :本文的觀點有些偏激,「忠,孝」「等級」是儒家文化,「仁愛非攻」是墨家文化,「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文化,勤勞,節儉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這些中華文化的精髓,加上馬克思主義,努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管理,並且發展,創出自己新的中華文化,才有今天的輝煌。
01-10 08:32精神自由 来自  :馬列主義本身就是舶來品。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
01-10 01:07tonylimc 来自  :蠢貨一個,中國最極端的共產主義者毛澤東還一手沁園春一手二十四史呢。
01-09 16:12wlj24067011 来自  :儒家有圈嗎?在奉為儒家宗主的中國,誰再真正信奉儒家?上上下下真正實行的是法家的「術」,儒家充其量是點裝飾品。日韓新加坡香港,除了生活禮儀方面還帶點儒家遺跡外,從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消費,哪一點還找得到儒家的半點東西?儒家作為一種文化道通,目前保存的最完整的是台灣,但也僅僅停留在文化尤其是文人層面,政治經濟青年人的文化消費,也基本看不到儒家的影子了,還圈?圈什麼呀?
01-09 15:03l258a 来自  :如果作者所言成立,則說明中國六十年來的意識形態教育完全是失敗的。
01-09 15:01l258a 來自 [ ershen20002000 ] 的原貼:
文章過於個人主觀的想象化。沒有證據對這種所謂儒家文化的。又一個自我陶醉的。基本上是圍繞論點找證據,而非從證據中提煉觀點。
01-09 11:53Xulinghan 来自  :文化革命早已將儒家毀之殆盡。如果真有,也只存皮毛,徒有異化形式而無本質精髓。若再以儒家為根基建儒家政經文化圈,國人愚之,近鄰恐之,他族嗤之,徒增笑料耳!
01-09 10:11dongning83 来自  :可以說孔教是哲學上和禮儀上的,而法家是方法論
01-09 06:57老皮儿 来自  :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胡扯。首先現在主導各國東亞各國文化的不是儒教,基本是各不相同,再者,你看到anglo文化圈中的一個國家聯合圈外的國家來對抗圈內的國家嗎?最後,儒教不經文藝復興式的改良、再創新,也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更無法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
01-09 06:55张浩 来自  :第一,中國現在算不算儒家文化主導的社會;第二,日韓等國經濟發展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助力還是向昂格魯文化圈學習的結果;第三,時隔多年又扯起儒家文化的虎皮是不是印證了當下幾十年文化建設和軟實力的慘不忍睹。
01-09 02:31成吉思甘 来自  :不要把49年以後的中國當成「儒家」圈的一員吧。無論從意識形態還是真實世界,中國早已經拋卻了所謂的「儒家」。請把中國放入「共產主義」圈,無論這個圈多大多小。既然信奉了馬克思主義,並且也深刻地批判、拋棄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那麼在沒有改選更張之前,請堅持自己的「主義」,不要拿被自己早已批臭、斗垮的傳統文化來塗脂抹粉。言必稱馬列才是正路,動輒拽論語、孟子、尚書里的辭句,吟誦古詩詞,不覺得羞愧、恥辱嗎?這就如同一個叛出師門的人還不斷以誇耀自己的師承來堅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一樣可笑。既然早已決裂並自立門戶,並且「初心」不改,那麼請堅持自己的主張、立場,不要一邊一臉正氣地講馬列,一邊還騷眉搭眼地說儒家,這太分裂了,請愛護自己和別人的小心臟。
01-09 02:00ershen20002000 来自  :文章過於個人主觀的想象化。沒有證據對這種所謂儒家文化的。又一個自我陶醉的。
01-08 23:14精神自由 来自  :中國有專制主義傳統,西方有民主共和的傳統。
01-08 22:25zhangmengchun56 来自  :並不具有實際意義。不知所雲。
01-08 18:50742345456@qq.com 来自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01-08 15:18tonylimc 来自  :中日韓之間的恩怨情仇,哪是一點經濟聯系就能抹平的。



4 則留言:

  1. 中國人擅長《作文》。

    作文的好處就是可以說盡自己的信以為真,他的缺點就是自說自話,矛盾百出,甚至立論一開始就錯誤連連"而不自知"。到了中國人手上,更成了一個唬弄自己教育出來的死老百姓的工具。更慘的是,一旦發言於上,製成政策,害人害己。

    中國+新加坡、韓國、日本,成了儒家共鬥三國志 - 這是血淋淋的歷史。更可悲的是,戰後這三家村,或說所謂的四小龍 - 嗯哼,人家是說四小虎;完全靠的就是美國山姆叔叔吃的飯。如今發了財,竟然 "吃無三把硬菜,就要上西天",甚至開始排班列序,自己先當起了老大。

    芭遮蘭刀、武士刀,何時要架上了脖子,才知道原來是誤會一場,世道竟然是滄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嘿嘿,首次看到群聚一堂砍殺孔儒,爽弊了!

      刪除
    2. 我人比較好,比較紳士。

      刪除
  2. 少年吔可能不知道,台灣名刀 - 芭遮蘭刀。芭遮蘭 - 士林舊稱。

    http://grace2002.pixnet.net/blog/post/29273858-一套收藏多年的士林刀組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