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工時工休2之2〉 制定政策可以更科學化



〈工時工休系列2〉 制定政策可以更科學化           / Ajin

從這次英德聯手進行的勞基法修訂,俺已蓋棺論定得到一個絲毫不動搖的結論: 「英德團隊不知該如何透過現代科學讓他們所宣稱的佛心得以落實。反而搞得滿身騷味!」何以有此結論?讓俺嘮叨於下。

俺古早在Graduate School時,曾經和教授一起替美國海軍總部搞個專門給海軍使用的艦艇食譜企劃案。軍艦一出海, 一次可能三個月,半年或更久,這中間所需要的糧食補給,三餐菜色變化,食材,營養條件,烹煮方式,預算,人員,儲存 - - - ,全部的條件都需要一次作業,在出發前徹底搞定,絕對不能有絲毫遺漏或任何未盡事宜。

企劃案的最後結果,需要滿足各艦隊的每一艘軍艦,隨時聽候派遣,前往全球各地趴趴走的各種條件,包括應付北極環境水上水下的食譜,到中東炎熱夏天的清涼食物 - - -,各種氣候變化,各類的軍艦,一接到命令,可以立即列出所有必備條件的補給,在最短時間完成作業以應付任務。

這樣的模型還需應付很多客觀可能發生的狀況,那就是所謂的敏感測驗(Sensitivity Analysis),就是要看每一個參數對模型所導出的最優方案會產生啥影響?說成白話,就是客觀狀況變化時,會怎麼影響結果。例如:烹煮機器故障,食物原料腐壞 - - ,這些都必須一起考慮。這就是被稱為Diet Model,是Operation Research 非常古典的應用。

坦白說,軍艦食譜遠比這次英德團隊所搞出來的工時,工休,薪資與修訂勞基法,更複雜萬倍。工時工休所需要考慮的各種條件,類似的企劃案,任何OR教授一眼就知道該如何設定模型,構成限制組群 (Constraints Sets),這樣就可以透過線性程式 ( Linear Programming) 求得解答。以此解答再作敏感測試,看各種狀況的變化會如何影響最優化。這種作業案可說是最基礎的食譜模型Diet Model

很顯然,英德團隊連這樣的概念也沒有,根本就是一群外行人在開火箭,只會用原始拼圖方式,配合幾句亮眼口號,就形成一個政策。然而,一被檢驗,就父子騎驢修修補補搞N次,簡直是胡鬧。比較艦艇食譜專案,千千萬萬的胃口,每天不一樣,出海時間不一樣,軍艦設備,廚師不一樣,艦艇人數不一樣,人家都可以搞出來,且非常科學,也測試各種狀況。英德團隊豈可當搞不出來之時,就推脫說千千萬萬的行業,哪可能搞出一條都適用的法律?

小英的團隊難道找不到一些策士來相助?真的那麼肉腳乎 ?那些小英智庫的學者專家又做啥?或根本執政者就自以為是萬能,推出的政策都是最優方案,也因此斗膽鬆動七修一的基本勞權?最荒唐的是,根本事先沒看到普遍化的低薪現象,卻為了滿足中小企業的資方,從彈性加班切入,反而造成低廉勞工更加被剝削。整個過程不但哩哩落落,更凸顯出形成政策的過程缺欠科學化

哀慘的是,民眾希望能借經濟提昇來抵抗、彌補、逃脫美中欺壓的期待,徹底失望,那心靈期待的破滅,才是讓俺搥胸哭號不已。再加一條最悽慘的,英德兩人都自以為是,把錯誤的自我固執認為是擇善,那才是導致全盤皆錯的最大原因!禍已經闖了,支持的民眾心靈受傷了,赤藍選民見獵喝采叫好,誰負最後責任,都於事無補

然而,從法案出委員會後,看到英德兩人的談話與廣告,好似他們體認到自己先前的失誤:原本認為砍七天假即可搞定休假劃一的簡單事,出乎意料非調解工休,工時就可以滿足的。他們也承認到事先沒有從整體觀點切入看全盤經濟的提升,忽略體認工時,工資,工休,一連串議題的連動關係,也沒碰觸如何讓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導致政策制定偏差,修亂了,這就是整個過程的失敗總結。若英德真的能這樣體認,能從更廣泛的經濟層面著手解決低薪問題,那或許還有救啦!

所以說,若英德團隊要想出一套可以提高低薪,而不造成通貨膨脹,這可以從OR 模型求得。例如:說明年GDP要維持增長2%,低薪(40K以下)要增長4%,中薪(40-60K)要增長1.5%,高薪要維持不變,物價指數要維持在0通膨,學習韓國調整稅基,重新檢驗當下稅制,降低/增高,合併/分開- - -  這些所有條件都開出來之後,看利率與外匯如何調整吞吐,政府預算如何修補增減 - - - 整個貨幣與財稅政策都必須與工休工時在模型內掛在一起考量。無限多種的可能想定就能被一口氣攤出來比較了。

這樣的模型,只要幾個專家提供必要條件,由OR專家設計模型,搞出首批參數,以此為基礎再來幾回合的增東補西模擬喬模型,喬到所有條件都被最優化,這就是政策底定的參考座標了。

根據此再來立法,制定推行政策,最後把整個政策推演的軌跡公諸社會,用白話說明提出Q&A,讓民眾明白自己的得失,這就足夠取得選民信任的,才是政策形成的SOP,也才真正能讓佛心落實於世上,而不是靠某神的一句話啦!

相關閱讀:

〈工時工休2之1〉 難怪台灣富不起來


6 則留言:

  1. 椰子大,
    1.美國一堆大學(應該有50所?)在中國直接設立分校,英語上課。
    為何台灣「不敢」?
    2.您說的這些「經濟模型」,為何進不了決策?
    3.蔡總統也就任1年半,為何戒慎恐懼,改革總是半調子?
    整個官僚系統……

    回覆刪除
    回覆
    1. 答案,俺全部不知道!

      何止只有這些問題?一般類似的疑問,原先都等著完全執政後來改善,結果呢?
      甭提到經濟模型這些專業東東,光一個司法改革,到現在也沒見人下樓?

      最淺顯的,這次動到鬆綁七休一的基本勞權,有任何沙盤推演的過程嗎?俺敢拍胸膛保證,沒有!
      賴清德只是為了讓所謂彈性工時出爐,就直接太歲勞權上動土了!就這麼簡單!

      刪除
  2. 台灣的低薪開始於:22k大學生試用機制。從此萬劫不復。

    不解的是為何拉下來如此容易,回復卻是如此困難重重?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俺不知22K大學生試用機制有何背後理由,但俺100%可以證明,台灣勞動力的低薪100%的始作俑者是出自於公營企業。

      俺是以OECD邦國平均的最低工資 $X 做為定義低薪的標準,那台灣的最低收入若比$X少,那台灣就是低薪了。以中油為例,就算中油在台灣的勞動界是高薪王子,然而,一與同等級的國際能源公司比,中油員工仍然處於低薪。何故?這就是關鍵!連中油都這樣,何況其他民間行業,不朝向低薪豈不有負政府期待?

      是故,民間企業何樂不為?當然聯合壟斷讓薪資偏低,且政府根本不管。就是要管,也軟趴趴,更何況明明年年GDP提昇,薪資卻可以不調升,這不就擺明說,老子資方就是要維持低薪咧,怎樣?

      當下台灣勞工最低工資的法令根本就是被看成流行的最高工資。勞方能怎樣?你告呀!提告需要律師,有錢告嗎?能等嗎?還要吃頭路嗎?這些都是現實問題啦!

      政府需要從公營企業的營利以及各種稅制,包括所得稅,多方面著手來提高最低薪資的水平,且務必非常小心不造成通膨。拉長時間緩慢調整,這是可以辦到的,也不會引起多大震撼。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大幅刪減政府開銷。精簡政府架構,讓公營企業的營利大量分配到勞動薪資,以及社會福利。不需要花費那麼多政治消費:把僑委會,陸委會,三民主義統一大聯盟,外交金援,- - - - 一大堆沒路用的機關預算全部撤除,這樣多管齊下,太多可以刪減的項目,加總起來超過好幾千億,這不就可以用來提高薪資的來源嗎?甚至剩下很多也可以搞長照 - - - 。

      俺保證,一年最少省下六千億台幣!這筆款項夠最低工資的調高了,再經所得稅的增補加減等各種機制,分配到那些低於3萬收入的人,這才可能加速讓台灣低薪現象能儘快消除啦,也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保障啦!

      刪除
    2. 薪水拉下來的原因有內外因素.
      外來的就是中國"掘起"了幾年,那麼全世界就忍受他們輸出的通貨緊縮幾年.越近的國家自然傷的越重,台灣最近又"相對"於他們是小經濟體,通縮一過來根本沒辦法招架. 川普的當選也是通縮過度輸出後的結果,就是美國工業的掏空和中產階級各方面的縮水,才會有川普的上台.(只是老美中產沒想到的是,川普出賣他的選民比川家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出速度還要快)

      內在因素是長期以來台灣都一直低估薪資,這顯示在台灣人均GDP/收入 VS購買力評價的落差上,這兩者落差比台灣大的,全世界沒幾國. 但是薪資停滯後,奢侈品的消費卻不減反增,上去的速度比GDP成長還要高,顯然多賺的錢都到了某些人手裡,而這些人才消費的起相關的奢侈品. 但如同開板大說的,這種只有少數人更有錢的模式對總體經濟是一點幫助都沒有.

      很多人在靠夭說台灣是小市場,不過以人口和整體經濟力都在全世界排在中上階段來說,這類的抱怨很難有說服力,尤其當翻開財經新聞在講精品品店又開了幾間,賣了多少特別版,進了多少限量超跑......真的小的市場奢侈精品可是看不上眼的.

      一例一休依然是必要的,但是全面實施改善不了低薪的問題,如果不靠加班費就不能溫飽,就是過度低薪.(低薪造成過勞,一例一休則是非老闆員工的休息和個人生活維持) 功德院長提高加班上限只是飲鴆止渴,老闆會繼續降低本薪或非加班薪資,逼員工一個月加班240小時才有以前不用加班的薪水. 台灣的血汗醫院和醫學界也應該大量拿出過度工作帶來的醫療問題,更多人生病就製造更多血汗醫護,更差的員工健康狀況也代表勞健保必須付更多錢照顧傷病,這些都不是慣老闆們的成本,我之前提過"慣老闆把營運成本外部化"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勞健保必須為員工的健康支出,而不是自己要補貼工安或給予員工正常休息.




      刪除
    3. 任何產品的利基可歸屬於三種來源:原料,科技,人工。原料便宜,賺錢!科技(包括管理行銷)優越,賺錢! 人工低廉,賺錢!

      最關鍵該問的是:低薪現象是否因結構性偏向資方所導致?低薪係政策性產物?若被證明確實如此,那麼問題的解決豈不是應該聚焦把結構性因素徹底矯正?

      要證明這,很簡單,拿每小時都與國際同步的中油就可讓問題癥結清楚顯示。

      當 P(Profit) = Y(Income) – K (Capital Cost) – L (Labor Cost)
      P = Y – K – L
      Y,K 不變時,降低 L 自然增高 P。

      中油原料,100%進口,不可能賺錢
      中油科技,100%平庸,不可能賺錢
      中油售價,比國際貴,一定不賠錢
      員工薪資,100%偏低,一定賺錢!

      這不就非常清楚,中油的利基就是低薪所帶來的享受嗎?

      換句話說,以中油為例,Y是以比美國更貴的零售價從台灣內銷所得,K算是進口原油加所有鏈油設備的成本,兩者都是國際水準。然而,一旦L成本是國際一半時,豈不是很明顯地把從L所節省的薪資直接灌住到中油的利潤?

      除中油之外,從上市公司大立光所得的證據,既然大立光有股王現象,卻仍然提供兩萬多的起薪,這不就非常明顯證明降低Labor Cost自然增高Profit的現象嗎?這不是結構性壓低薪資,是啥? 這麼淺議明顯的例子,非但是台灣公營企業的典範,甚至跨界全面傳染,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可以找到。但在美國公司,則未必。

      這狀況下,談工時彈性,越彈性,加班越多,資方賺越多,何樂不為?畢竟廉勞是金雞母也,焉能刺激產業升級?

      低薪的結構,從蔣介石逃亡台之後,一雙腳掛一沱卵苞 (tsit-siang-kha kuaN tsit-uan lan-pha ),憑啥要養活兩百萬難民?只用搶的根本維持不久。因此拿普羅大眾辛苦的血汗結果長期供養米虫,這是唯一辦法。從加工出口外銷,就是把台勞低價賣出口了!低薪就如此這般開始!試問,台灣除了廉勞之外有啥競爭利基?而這利基一旦碰上中國,更便宜,豈不掛了?這不就是當下的慘狀嗎?

      說來說去,這些因因果果,都離不開那個置放70年的體制,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同一個體制所造成。要不然,年年GDP成長,就按比例給薪資提高GDP的成長率,不能嗎?事實沒有!都這般田地,還要向大眾硬凹說,為了競爭力,所以需要加班?徹底不正視低薪,卻在工時工休大作文章,豈不是故意告訴普羅大眾:若你能過勞到死,早走早出脫,算你命好!

      這一連串牽扯在一起的問題,豈是砍七天假,搞個一例一休替代,鬆綁七休一,彈性工時,這麼簡單的事?英德團隊也未免天真到荒唐囉!

      還好,他們好似有體認到政策的失誤了,那或許還有救啦!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