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工時工休2之1〉 難怪台灣富不起來




〈工時工休系列1 〉     難怪台灣富不起來      /  Ajin

賴院長與立委為溝通有關勞基法修訂舉行便當餐敘。這事源於小英要整劃全國休假一致,砍了七天假,創出「一例一休」。從進入立法程序以來反對聲浪很大,尤其中小企業強烈抗議欠彈性的刻版工時,讓行政院再度修改政策,換上四彈性四不變,並衍生合法8 – 11小時彈性間隔休息,且鬆綁勞基法中七休一等既存的基本工權。

行政院修法欠缺長遠經濟發展藍圖,也欠缺基本勞力人權概念,過程顯示一幅父子騎驢,腳痛醫腳,頭痛醫頭,補補貼貼的圖像。引出林淑芬委員與賴清德院長針對上班時間的定義起了爭執

薪資有無限多種計算方式,最簡單就是:
薪資 (S) =單位時間工酬率 (W) × 上班工作時間 (T)(Salary = Wage  × Time )
從這算式可見:變動參數有:人力薪資S,單位時間工酬率W,與時間T。若S固定,提高T,則降低;若提高W,則降低。若調整S,則可從調整T得到結果。當T被擴展至24小時,通常就是指責任制的工作。若固定W,那麼T的計算方法(上班時間的定義)就會直接影響到S的高低了。當薪資維持不變,我們從知道單位時間工資與工時成反比關係,就可理解當下一例一休的問題本質—關鍵不在於賴林兩人所爭執的上班工時定義,而是沒錢。然而,為何沒錢?沒錢,不是因,卻是果!

台灣之所以窮,負擔不起,乃源自過去70年所建立的體制:以代工出口為主幹的經濟發展概念,形成為了維持競爭力必須壓低薪資的就業環境。於是企業主高舉出口大旗,聯合壟斷壓低薪資,造成跨行業的薪資低落。其影響不但把台灣所培養的中高階技術人員趕出台灣往外跑,也相對必須引進外勞,把廉價人工往台灣集中,讓台灣變成廉勞的匯集地,根本無從期待台灣產業能有升級的誘因,這就形成惡性循環了。經濟發展至今,台灣需要自問:除了拍賣廉價人工勞務之外,有啥優越條件能當作製造業出口的競爭利基?低薪結果,勞工就需加班,加班現象就產生無窮無盡工休工時的細節爭執。

然而,台灣真的窮嗎?明明有大立光的股王現象,為何大立光支付的薪資仍然處於末端低薪?明明GDP年年成長,為何薪資不能如同比例成長?這未免引起質疑,到底台灣薪資水準真的因為貧窮導致無法提供上班人員優質待遇?或因結構性所致,根本就是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當做藉口,刻意把人力薪資當做預算末端項目來分配?我們無法排除懷疑低薪是政策性的產物!要證明這現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國營企業的中油人力成本與國際同等規模能源公司作比較,隨即可以知道原因何在。

雖然中油員工薪資可能高過國內其他行業勞工,但既然能源進口成本與最終內銷價都具歐美水準,為何從業員薪資仍然相差歐美那麼大?拿中油與國際同等級能源公司做成本比較,簡單算術就可得知:中油員工低薪所節省的成本,是直接被灌注到利潤。可見台灣能源業 (包括台塑從資本所賺得的利潤,是高到不合理:低廉勞務所節省的成本變成資方超額利潤的來源。

一旦政府把中油從員工低薪得到的超額利潤,透過預算過程納入國庫的大水庫後,自然成為支援外交的金元,也成為支付18%的來源,以及支付疊層架屋無效率政府機構的開銷,更是添補兆豐金的罰款與永豐銀行被掏空的虧損,吞下獵雷艦的呆帳。在無助於經濟的部分消耗掉本來可以給勞工工資的利潤,哪裡還有任何餘額提昇人力報酬?光是這些弊案數字加總起來,超過千億的資金就如此這般被蒸發,卻在叫窮無法給上班族更優的薪資待遇?既然連國營企業的中油經營層都執意堅守低薪環境,民間中小企業豈不有樣學樣?於是低薪的傳染當然就從始作恿者的國營企業擴散到全面了。

70年來的體制,其累積的結果就是造成當下低薪現象,豈是光要讓休假整齊而砍七天假的簡單事?然而牽扯出來工時與工休的問題,根本與左傾右傾毫無關連,更絕對不是上班時間定義的問題。光從賴林兩人對工時定義的差異來看,可見他們是站在不同階級立場爭執人力價值,徹底是古典勞資糾紛的模型,但兩人卻欠缺把市場流動因素放進考量。若把市場流動因素同時考慮進去,那麼很自然就會產生聰明的資本家。

聰明的資本家注視經濟循環的流量與速度,思考如何營造龐大流量永續快速循環,從而讓經濟發展導向「速快、量多、質好、省本、創新」!換句話說,聰明的資本家想的是:如何讓上班族+勞工永續消費,來加速市場流通量!聰明的資本家把提供人力的普羅大眾恭奉成為衣食父母的顧客,而不是榨取薪資的利潤來源!快速高流量自然就會提昇利潤。聰明的資方不會因貪圖累積利潤,而導致大眾欠缺購買力,引發市場崩潰(Market Failure)。

低薪現象的普遍化,不僅是接單代工出口概念所造成,更反映出從成本到最終內銷價之間的利潤,係結構性偏向資方的超額所得。既然結構傾向產生低薪,勞工怎可能不需加班?弔詭的是,勞工為了生活,必須加班;勞工加班越多,資方反而賺得越多!政府考慮XX休根本就是隔靴搔癢,甚至於是轉移焦點。

從工休,工時,低薪,到接單代工出口經貿,以及產業創新,經濟發展,甚至連動到人口低生率,老化,長照,空污,新能源,五缺  - - - -  這一連串的議題本都牢牢綑綁在一起,是牽一髮動全身相互交纏的經濟樑柱,執政團隊不應該僅以鋸箭法來修訂工休與工時,完全不敢碰觸低薪,且忽略了全盤的互動關係。固然台灣目前無法一口氣晉升到歐美水準的人工待遇,但也需要擬定時間表何時可以趕上?光是縱容廉價勞力的接單代工出口,要何年何月才能走出這個漩渦?否則台灣高等職能教育豈不是變成為提供外邦人才培養而設?

當世界潮流走向製造業的人力被機器人與3D打印替代時,最簡單的極端是,普羅大眾不再有正常固定收入。那時,何來廣大消費的可能沒有消費何來利潤?這難道是資方所願意看見的市場景觀嗎?古典的勞資對立模型完全不足以解決這新問題。無論資方或勞方,該如何培養與面對此後十年的新型人力已刻不容緩,

關鍵是:明明知道機器人替代人工已在轉角等候,且台灣季節性或週期性的代工製造業也逐漸凋零,加上從工時、工休、低薪所引發出的社會問題,顯示出執政團隊需要更廣闊,更深沈探討興建第一流邦國的軌跡:無論是縮減行政體系,或加強人力職技之提昇,或廣設創投基金支援年輕人新創行業  - - - ,許多政策需多軌並進,同時考量,這才能讓台灣經濟朝向世界新潮流,穩固自給自足,也才是正確的經濟發展方向。

一個社會是貧或富,都不是因,卻是果。致富需要經過一定過程,並經歷多方面的改變與轉換,不是單憑道德勸說,鼓勵社會成員打拼努力即能達成,也需認知其充分條件係:透過建造一個能刺激奔放思維的環境,快速壓制導致貧窮的文化癌,打造人本權利 (Rights) 取代族群歸屬的社會價值,從小培養思辨能力的教育體系,捨棄反覆死背的醬缸內容,讓追求變化與永續創新成為首要。這是政策制定者應該有的概念,不需啥樣高深的經濟學問即可理解的道理。

賴院長該針對結構性導致台灣富不起來的原因開刀,才能同時徹底解決工時工休與產業創新升級的問題啦。
相關閱讀:

〈工時工休2之2〉 制定政策可以更科學化

3 則留言:

  1. 改天有同事就業學程的經濟學講座,一定邀請阿金大大來主講,

    可是我們學校您沒車馬費可領就是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主講?不敢當!狂吠的功力有,但講整套的,嘿嘿,俺腳會發抖的!

      能和大家一起在椰樹下,席地泡茶,樸豆開講,那就很滿足了。

      刪除
  2.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60006

    自由廣場》從沃爾瑪看薪資問題的政治面

    2017-12-14 06:00 ◎ 魏安辰

    工商協進會十二日舉行「工商早餐會」。與會的行政院長賴清德盼企業提高薪資,其中有企業董事長直言,政府勸企業提高薪水,有違自由市場規矩;也有資方代表表示,企業有獲利會加薪,但短期內不宜調升基本工資。

    我們不否認市場供需會影響薪資高低,但不是絕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認為,薪資不純粹是市場決定,目前勞工薪資不平等的情況,是政治及社會力量「選擇」的結果。因為人不是商品,社會及政治力量也是決定薪資高低的重要因素。

    像美國最大的量販店沃爾瑪(Wal-mart),曾在龐大的政治壓力下,宣佈為旗下五十萬員工加薪,克魯曼認為,這反映了加薪其實是一個政治選擇,而加薪也確實有其優點,它不只能減少勞工流動率、提升員工士氣,也能刺激生產力。

    此外,當有資方表示調漲基本工資將拖垮經濟、傷害企業,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斯賓塞(Michael Spence)等七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卻駁斥這個假設。他們主張提高基本工資非但對就業機會幾乎沒有負面影響,反而因為帶動低薪勞工擴大消費,刺激經濟成長而進一步使企業增加聘僱。

    也許提高工資短期間會讓少數公司陸續出走或倒閉,不過那也僅止於依舊仰賴剝削勞工權益、降低人力成本、本該轉型卻不思升級而苟延殘喘的企業。唯有提高薪資水準,讓薪水的調升帶動國內消費,進而增加各業收益,才有可能使台灣早日掀開悶經濟的鍋蓋,讓台灣經濟走出一線生路。

    (作者任職資訊業,宜蘭縣民)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