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經濟發展不光靠科技



Ajin 開口)
經濟倚重科技,藉著科技提昇生產的速度,品質與數量,那是從工業革命以來在這地球上所建立的發展模型。然而,科技是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並非是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這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沒有任何單一項目可以充當充分條件
那這麼說,高科技不重要嗎?非也!
若不是電晶體的發明,集積電路變成晶片,當下的網際網路都變成不可能,醫療科技儀器等現代發明也都甭想了。然而,重點是不能單項專注於科技,把所有經濟發展都看成需要透過高科技才能出現經濟提昇。創意概念與科技研發是兩回事啦!
切記,麥當勞不是高科技, 迷你裙也不是高科技,但這些項目的概念創新卻帶來好幾千億的商機,延續好幾十年不衰。關鍵就是讓新創之概念能廣泛流行,就可以帶動經濟發展了。


科技巨擘不是宇宙之主
沃爾夫:科技行業的確做到了一些神奇的事情,但我們的未來不能完全交給科技行業來決定。
更新於20171120 07:19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全球前十二大公司中有8家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總市值是4.7兆美元。這相當於全球100家最有價值公司中剩下92家公司總市值的30%。這8家公司中,5家是美國公司,包括蘋果(Apple)Alphabet、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Facebook2家是中國公司,即阿里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1家是韓國公司三星(Samsung)。歐洲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SAP在全球最有價值公司排行榜上只列第60位。






當前的估值可能過高。市場的相對排名也可能不準確。而且這些科技公司的業務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各有不同。然而,這些科技公司的崛起必然告訴了我們一些重要的事情。
那麼上述這些引人注目的數字提出了什麼問題呢?我不會從探討數字經濟的經濟學意義入手(儘管這個角度很有趣,也很重要),除了涉及到重塑整體經濟和社會這個層面。我也不會着眼於信息生產和傳播成本的暴跌帶來的好處。我把重點放在以下7個更廣泛的挑戰上。
首先,美國佔據顯而易見的主導地位意味着什麼?最有價值的10家美國公司中有5家是科技公司,最有價值的歐洲公司中卻沒有一家是科技公司。事實上,最有價值的歐洲公司是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其美國同行中最有價值的埃克森(Exxon)只是美國最有價值公司排行榜上的第8位。



樂觀的看法是,能否利用美國或中國科技集團所創造的東西才重要。悲觀的看法是,如果一國經濟現在沒有參與這場科技競賽,那麼這個國家就被徹底排除在未來的經濟競賽之外了。我懷疑後一種看法可能是對的。
第二,這些超凡的估值有何經濟學意義?答案一定是壟斷。截至930日,蘋果的資產帳麵價值是1340億美元,市值則接近9000億美元。這其中的差異反映出市場對蘋果持續實現「超常」利潤的預期。這可能並非惡意行為的產物,而是創新以及規模和範圍經濟的結果,包括由用戶數量決定的網絡外部性。然而,只有壟斷才能實現如此超常的利潤。
第三,面對這些從如此強大的壟斷地位中獲利的企業,我們該如何思考競爭政策?一個問題是,這些壟斷地位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持「創造性破壞」觀點的偉大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會支持前者。這意味着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的回應,但至少有一種簡單直接的做法。熊彼特會主張,新加入的競爭者是削弱這種暫時性壟斷的必要條件。如果是這樣,應該大力阻止科技巨頭收購它們的潛在競爭對手。那種行為必然是反競爭的。
第四,這些公司可能帶來怎樣的宏觀經濟影響?蘋果的帳目再次耐人尋味。截至930日,蘋果的總資產為3750億美元,其中固定資產僅為340億美元。蘋果的長期投資的價值幾乎是其固定資產的6倍。在截至930日的一年中,蘋果的利潤也比總固定資產高40%。顯然,蘋果並沒有有利可圖的方式把巨額利潤投入到自身業務上。現在的蘋果是一隻附着在創新機器上的投資基金,這製造了一個總需求的黑洞。降低企業稅率能夠提高這類企業的投資的想法是可笑的。
第五,如何對這樣的企業徵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針對壟斷租金實行合理設計的企業稅。一種方法是投資費用化同時實行比現在更高(而不是更低)的企業稅。第二點同樣重要,我們要認識到屬地徵稅在針對全球性科技公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因為這些公司的生產地點很難界定。無法以對等的力度對科技公司和地方性競爭對手同樣徵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扭曲。



第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技巨頭對媒體的影響?媒體不僅僅是一個行業,還是自由民主社會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在這方面,谷歌和Facebook目前都是主要的參與者。2017年,這兩家企業有望將美國全部數字廣告收入的63%收歸囊中,而美國數字廣告收入在總體廣告收入中的份額也在上升。然而,這些獲利極高的業務依賴於與收集其他人製造的信息有關的投資。在極限情況下,它們將成為高效的非真實信息的傳播者。這關係到另一方面:就如我們現在所知的,它們能夠被懷有惡意的人利用,用於故意傳播危險的假消息。這些事實提出了巨大的問題。
最後,科技行業當前從事的活動——即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和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所謂的「機器、平台、大眾」——將對我們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人工智能(AI)繼續進步的話,還將極大地影響我們自身在世界的地位。



這些說明了什麼?那就是我們的未來太重要,不能完全交給科技行業來決定。科技行業的確做到了一些神奇的事情。但沒有人把它選為宇宙之主。政策制定者必須從認知上掌握當前的形勢。現在是時候開始做出這樣的努力了。
譯者/徐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