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從小人物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從小人物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2017/08/07

  近期,多部關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和日本的紀錄片電影上映。日本和台灣的導演挖掘了不為人知的個人故事,試圖向大眾傳達故事人物的真實想法。

  用熟練的手法把魚肉切成刺身,沾上芥末和醬油品嚐。在日本導演酒井充子的《台灣萬歲》裏出場的台灣漁夫們,至今仍在使用日本人以前傳入的「叉魚法」捕魚,津津有味地吃著鮮美的生魚片。

  日本導演眼中的日治台灣人

  酒井充子從15年前開始探訪那些在日治時期長大、被稱為「日語一代」的人們,記錄了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他們的複雜心境。作為繼《台灣人生》、《台灣身份》之後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部影片的「主人公是從激蕩的時代一直勤懇勞作的人們」。
                    
  2015年的夏天,酒井導演租車遊歷了台灣東海岸,在台東縣成功鎮遇到了會講日語的85歲老船長。酒井表示,「他的笑容以及離開漁船後如今仍在田地裏默默工作的樣子吸引了我」。電影中出現了阿美族的漁夫和保持傳統捕獵方式的布農族原住民們。「通過長時間的採訪,我感覺正是因為有了無論什麼時代都在不斷勞作的人們,才有了現在的台灣。我想將這件理所當然的事拍攝下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約半個世紀裏,台灣一直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現在仍然有接受過日語教育、懂日語的台灣老人。據悉,酒井導演19年前在台北郊外旅遊時,被當地的高齡男性用流利的日語搭話。酒井在震驚的同時深感自己對台灣的認識太淺薄。她説:「希望通過電影讓大家看到另一個台灣的樣子」。

  到沖繩種鳳梨的台灣農民

不僅是日本導演,也有台灣導演在關注著這個時代。20世紀30年代,黃胤毓導演注意到了搬到沖繩縣石垣島的60多歲的台灣農民群體。黃胤毓説自己在大學時代從日本教授聽説了農民們的存在,對此産生了興趣。「説起那時遷居日本的人,以前會浮現出學者、醫生和成功的創業家這樣的印象,卻不知道還有開荒種鳳梨的勞動者」,黃胤毓説道。

  經過對150位搬到沖繩的台灣人的採訪,黃胤毓決定以那霸為舞臺,創作電影三部曲。第一部《海的彼岸》關注了第一代移民的女性和她的子孫,並且同他們一起回到了故里台灣。據稱,黃胤毓利用網路眾籌來籌集製作資金的同時,也在計劃未來製作以大正時代在西表島煤礦工作的台灣人和第三代年輕移民為主題的電影。

  台灣的黃亞歷導演製作了以活躍在古城台南的現代主義詩人團體「風車詩社」為題材的電影《星期天的散步者》。風車詩社的主要成員是台灣詩人楊熾昌,也有日本成員參與。通過日本接觸了讓·谷克多等人的西方文學,一邊嘗試用日語做詩,一邊嘗試創造全新的台灣文學。然而,詩社的活動僅持續了1年半,成員們在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中受到迫害。

  聚焦小人物的故事

  黃亞歷導演在查閱資料時偶然得知了詩人們的故事。他説,沒想過當時的台灣會如此接近世界文藝潮流,真實感受到了在殖民地的特殊時代沒有被地域限制的文學和藝術精神。

  講述日本統治時代愛情故事的台灣電影《海角七號》(2008年)取得了熱烈的反響。自此,台灣更加關心那個時代的歷史。對台灣有興趣的日本人也正在增加。這樣的背景也讓發掘微小的史實、日本和台灣相互關注的紀錄片得到了發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文化部 關原Norik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