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紐約水泥森林中的田園生活




相關閱讀: 

「自給自足」從產地到餐桌的多層垂直農場 實例

從農場到餐桌:就地取材的新潮台灣美食

從一例一休到經濟自給自足

以色列總理給賴神的一針見血


紐約水泥森林中的田園生活
KENNETH R. ROSEN2017315


扎羅·貝茨和她的丈夫阿舍·蘭德斯在斯塔滕島斯泰普爾頓的兩棟公寓樓之間種地。
他們同時也住在這片社區裡。
Emon Hass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扎羅·貝茨(Zaro Bates)在斯塔滕島經營著一個面積5000平方英尺(約合465平方米)的農場,並在那裡居住,這使她成為也許是這個城市裡唯一的商業農場經營者。但貝茨不是生活在被數英畝農田環繞的木瓦農舍,而是在一個中高層住宅小區的一間二樓工作室內,這個俯瞰紐約灣的地方原本是一座海軍基地。
農場則是爾比(Urby)的兩棟建築之間的庭院,這是斯泰普爾頓去年開盤的地產項目,共有571座出租公寓。貝茨領著一份中等的薪水,有免費住房,這聽起來挺划算,但如果你知道她為此付出多少勞動,就不那麼想了。
5月一直到11月,26歲的貝茨在這個小區裡每週舉辦一次農貿市集,同時也給食物慈善機構捐贈食物。她的產出?大約有50種農產品——綠葉蔬菜、夏季蔬菜、花、草本香料和根莖蔬菜。她在自己的丈夫兼生意夥伴、29歲的阿舍·蘭德斯(Asher Landes)的幫助下完成這些工作。
信不信由你。
「很多人習慣性地把它稱作花園,但我們的確是在為滿足一個商業市場的需求來管理它,」貝茨說。「人們對一個農場應該是什麼樣有不同看法,這挺有意思。有些人覺得應該有動物,應該有數英畝的土地。我們在這片空間裡密集地種植,以便能滿足市場所需,這是我們稱它為農場的原因。
當然,種植是紐約的一項傳統。在19世紀末,中央公園北部和現在被稱為「東50s」的地方主要是農田和家畜。在《雙贏生態》(Win-Win Ecology)一書中,邁克爾·L·羅森茨魏格(Michael L. Rosenzweig)指出,生態科學植根於共同的開發與保護:把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的豐富自然資源利用起來。
除了較傳統的農田之外,像貝茨經營的這種農場早就已經有了。在貝茨的母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專門研究都市植物的園藝學副教授湯馬斯·惠特洛(Thomas Whitlow)表示,在1940年代,紐約生鮮市場上有大約40%的農產品來自「勝利園」(戰爭期間在私人宅院和公園裡開闢的蔬菜種植地。——譯註)。


Emon Hass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從屋頂俯瞰農場。
「當然,城市人口整體上十分適應環境變化,」惠特洛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就可以實現改變。僅僅100年前,我們幾乎還稱得上一個狩獵採集社會,而且的確在大都會地區進行農業種植。」
貝茨小時候基本沒看見過農田。她的父母在1990年代初移居布魯克林的卡羅爾花園,很少帶家人到紐約州北部去。家有個後院,但沒人懂農業種植。那個院子就是個玩耍的地方。
貝茨在康奈爾大學農業和生命科學學院(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at Cornell)學發展社會學。畢業後,她自告奮勇地到麻薩諸塞州斯托克布裡奇市的凱瑞帕魯瑜伽及健康中心(Kripalu Center for Yoga and Health)當了一名園地管理員。
「那是我第一次用拖拉機、碎木機,第一次在斯托克布裡奇的冬天鏟成堆的雪,然後在春季種植,跟一群人一年四季在戶外忙活,」她說。「那是我第一次做這類工作,並真正愛上了它。
她原本打算之後出去旅行,或許到南美看看。因為接到屋頂和都市農業諮詢機構布魯克林農莊(Brooklyn Grange)的學徒工作,那項計劃推遲了。在農莊裡,貝茨在首席運營官格溫·尚茨(Gwen Schantz)的指導下進行種植。
「我們喜歡為客戶設計和布置綠色空間,但看到其他人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也同樣讓人興奮,尤其是像扎羅這樣年輕能幹的農場主,」尚茨說。
「我們所做的和市裡其他農貿市場是差不多的,」貝茨說。「但因為它是設在一個讓人想在裡面閑逛的封閉空間裡,我們就真的邀請人們過來,讓它變得更像一個週六下午的活動。它不僅僅針對爾比的住戶,也向公眾開放。」


Emon Hass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去年7月的向日葵。
貝茨和蘭德斯儘力按照當地居民的要求種植。農場的收益歸這對夫婦的公司,此外還有他們從爾比獲得的年薪。(爾比和貝茨拒絕透露薪資的數額。)他們還會舉辦工作坊和讀書俱樂部活動。
「最重要的不僅是滿足居民的需求,」貝茨說,「還有營造一個社區。」
翻譯:李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