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台灣經發目標 :自給自足 / Ajin
自給自足系列 1之6 出口時代的結束 世界經濟大翻轉
大時代的轉換:以廉價勞力當做利基所製造的加工產品,其所帶動的出口貿易已經不再被先進邦國需要了。
出口經濟所靠的有兩種: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工。有資源者,不用賣勞工。有勞工者,只能出賣勞力換取資源。二戰以後,未開發中的邦國,依靠出賣廉價勞工換取資本,或以民族本位榨取本國勞工以供應政府的花費。這些廉價勞工賣給先進國家換取高科技產品或糧食。
然而,如今有錢者感到,可以不必進口了,因為自家可以3D打印就產生出來了,為何還須進口?3D打印取代廉價勞工,而且這在2025之前就可以80%以上普及化取代廉價勞工生產線。俺估計,到2025之前,所有開發中國家所倚賴加工產品的出口,過去銷往已開發國,至少會有60% 滯怠,或轉往其他未開發的邦國。換句話說,加工生產只能往經濟更低落的邦國傾銷,這樣根本就無法賺錢咧。
那麼加工產品出口要賣給誰?這變成是小英政府新南向與5+2政策所面對的大難題,其他都甭說了。
這現象需要政策制定者在概念上有個非常重大的轉變:經濟發展絕對不再是以賺取外匯,囤積外匯,再投資,的無限循環。而是以科技開創未知的領域,朝向自給自足的目標發展。
只要自給自足的方向確定,接著就是柳暗花明了。試問:
23萬人口以每週35工時,年休30天,國定假日 台灣能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嗎?
23萬人口以每週35工時,年休30天,國定假日 台灣能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嗎?
若以這當做暫且目標環看台灣經濟前景,所有需要解決的經濟問題立刻呈現:不再抽象地夢幻產業升級口號。很明顯的:
·
農漁牧林殖產品如何增量?
·
每季固定的自然力量(颱風,地震,雨量,風力,黑潮,地熱,)如何運用?
·
新資源開發,資源回收,再生科學需要發展
· 水,土,能源,環境,資源,維護處理,開創和再生
· 水,土,能源,環境,資源,維護處理,開創和再生
這些議題自然就讓產業升級了。
台灣不需要更多的商城,營運中心,百貨公司,辦公大樓,這些都僅是資本囤積,最後變成套牢。財富概念需要轉換,資本需要活用才能產生價值。
誠如北歐國家,台灣有35小時工時制,年休30天加上國定假日,這樣必定讓中產階級可以普及化到85%以上人口。如此社環氛圍下,拼命賺錢根本是毫無意義的啦!
出口到歐美市場的時代結束了!
西方引領貿易繁榮的時代結束了?
沃爾夫:西方引領貿易繁榮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若貿易增長復蘇,那可能也是由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所推動。
全球化正在逆轉嗎?沒有,但它失去了動力,尤其是從幾十年來充當全球經濟一體化引擎的貿易的角度來看。然而,問題在於,貿易增長為何放緩?是因為全球經濟放緩?因為某些機遇消耗殆盡?還是因為保護主義?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答案是這3個原因全都“成立”,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從1960年到2015年,按實際值計量,世界貿易平均增長率達到6.6%,同時產值平均增長率為3.5%。然而,從2008年到2015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按實際值計量僅為3.4%,同時全球產值年均增長2.4%。不僅貿易增速放緩,而且貿易增速與產值增速之間的差距也急劇縮小。
IMF認為,貿易額增長疲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同步放緩的結果。它還補充稱,“在商品領域,85%的產品系列貿易增長放緩,其中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貿易增長放緩最為明顯”。
IMF認為,後危機時代的投資放緩因此尤其顯著,因為投資相對而言是進口密集型的。全球產值構成的變化幫助解釋了世界貿易增長放緩程度為何比產值增長放緩程度大得多。總的來說,“從2003年到2007年以及從2012年到2015年,高達四分之三的實際商品進口值增長下降可以溯源至經濟活動減弱。”
這種分析表明,只要世界經濟和投資復蘇,世界貿易就會復蘇。然而,當前情況並非如此簡單。IMF還聚焦於其認為重要的另外兩個因素:保護主義,以及“價值鏈”內部貿易的較長期增長趨勢在危機後停滯。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一些經濟體製造零部件,然後由其他國家組裝——促進了生產鏈內部的貿易。這可以通過如下方式衡量:一國出口商品中所包含的進口成分價值,加上該國出口給貿易夥伴國用於製造出口商品的材料中所包含的國內成分價值,然後除以出口總值。這個比率到2008年一直在上升,但自那以後停滯。這標志著至少有很大一部分的跨境生產一體化陷入了停滯。
保護主義的情況與價值鏈的情況或許不是毫無關聯。二者同樣微妙。隨著烏拉圭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達成削減關稅協議,以及中國按部就班地加入世貿組織(WTO),平均關稅下降的趨勢在本世紀初停滯。此外還有證據表明,近年非關稅的貿易壁壘有所增多。與此同時,自由貿易協定的覆蓋範圍繼續擴大,盡管速度略有放緩。《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這兩項最為宏大的貿易協定的命運依然相當不確定,前者雖然已經簽署,但還未得到簽署國的批準,後者則遠未達成一致意見。
出於以上原因,IMF指出,從2012年到2015年期間,平均而言,進口增速比根據貿易流動和全球經濟活動的歷史關系推導出來的水平低了大約1.75個百分點。此外,貿易增長放緩反過來也可能導致了增長(包括生產率增長)疲弱。
那麽未來可能發生什麽情況?
達成新的大型自由貿易協議將面臨巨大的政治障礙,無論是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多邊協議還是TPP或TTIP此類諸邊貿易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貿易自由化的熱情下降。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如今的貿易協定包含大量基本上與貿易無關的監管內容:知識產權是一個例子;投資者保護是另一個例子。更特別的是,如今有不少人認為,許多此類協定中包含的“投資者與政府間糾紛解決”程序代表著對民主主權的侵犯。最近瓦隆地方議會就是基於此類原因,反對加拿大與歐盟簽署“全面經濟和貿易協定”。
比這種不願推進貿易自由化的情緒更具威脅性的是,原始形式的純粹保護主義的興起。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就擅長發表此類主張。實際上,他表示,抑制進口將會奇跡般地恢復在美國“偉大”時期存在的製造業崗位。然而,正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賈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指出的那樣,“製造業就業人數的下降已持續了半個世紀”。隨著美國製造業產值占整體經濟產值的比重穩步下降,製造業就業人數占整體就業人數的比例也相應下降,只是降速更大一些,因為製造業生產率增長快速。任何貿易政策都無法扭轉這一趨勢,它是受到需求變化和科技變革推動的。製造業只是重蹈農業曾經的軌跡。
如果幸運的話,此類思維簡單的保護主義在政治上會行不通:它當然無法解決失業者和未來勞動者的困境。但貿易自由化再次興盛遙遙無期。如果全球經濟增長加速,貿易增長將會開始加速。但貿易增長明顯快於產值增長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部分原因是擴大加工貿易的機遇已經消失,還有部分原因是大規模貿易自由化的時代已經結束。此外,如果貿易增長復蘇,那可能也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推動的。西方引領貿易繁榮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
譯者/鄒策
國際貿易停止增長,發達國家背棄全球化?
BINYAMIN APPELBAUM 2016年11月1日
這一刻,全球化的停滯表現得如此真實。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增長是近幾十年來最重要、也最有爭議的經濟發展形式。然而,儘管有關的辯論十分激烈,並在這次美國總統競選期間達到了新的高度,但人們忽略的一個事實是,貿易已不再上升。據掌握著最好數據的荷蘭統計學家,全球貿易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持平,而後在第二季度下降0.8%。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首次在經濟增長期間出現下降。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是貿易減少的原因和結果。在經濟看好時,繁榮增加貿易,貿易促進繁榮。目前的情況正相反。消費和投資的減少拖累了貿易,繼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
但也有跡象表明,貿易減少也有結構性的原因。發達國家似乎在背棄全球化進程。
世界貿易組織最近一輪全球貿易談判去年以失敗告終。太平洋沿岸國家試圖建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區域貿易協議也在走向破產。美國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反對這個協議。同時,新的貿易障礙在增加。英國正在離開歐盟。世界貿易組織今年7月表示,其成員國自從2008年以來共實施了2100多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凱瑞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呼籲各國重新開啟貿易承諾,她寫道:「抑制自由貿易,將會導致在過去數十年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的引擎熄滅。」
但是,激發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公眾對貿易的熱情可能很難。全球化的好處已不成比例地讓富人變得更富,全球化的代價卻落在了失業的工人身上,政府則未能緩解他們的痛苦。
「沃爾瑪革命」結束了。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歐洲聯合起來了。中國成了世界工廠。關稅下降了。運輸成本大幅下降了。那曾是沃爾瑪時代。
但是,這些變化的後果已經出現。歐洲正在分崩離析;低關稅和低運輸成本不能再往下降多少。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正在改變。中國正在為國內消費製造更多的東西,也在消費更多本國製造的東西。另外,中國日益成熟的工業也在越來越多地生產自己的零部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製造」的產品中使用的進口零部件份額已從1990年代的60%下降到35%。
IMF的研究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每增長1%能為貿易帶來2.5%的增長,而近年來,同樣經濟增長只能帶來0.7%的貿易增長。
與其他大型海運公司一樣,韓進把賭注下在全球貿易將繼續快速增長上。2009年,世界上的貨運公司有運送1210萬件標準集裝箱的充足能力,這些集裝箱在全球貿易增長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人們很少知道這點。截至去年,這些貨運公司有運送1990萬件集裝箱的能力,但很大一部分都用不上。
中國用老式的方法加入了這個俱樂部:中國用工廠養起來一個中產階級。但是,製造業的自動化讓其他國家走這條路變得更難。哈佛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羅德裡克(Dani Rodrik)的計算表示,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就業已經達到了頂峰,他稱這種現象為「過早去工業化」。
全球經濟的疲軟正在加劇這個趨勢。據聯合國的數據,跨國公司的基礎設施投資在2015年連續第三年下降。聯合國預計這種投資今年將進一步下降。但是,即使經濟增長反彈,自動化也降低了對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的動力,從而減少這種投資為發展中國家居民帶來的好處。
政治的反彈也是全球性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曾在2012年發表過一條曲線,該曲線有時被稱為「大象曲線」,因為兩者有一定的相似性。該曲線顯示,在1988年至2008年期間,世界上大多數人口的實際收入大幅上升,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大多數居民的收入沒有上升。
這條曲線常被作為全球化後果的刻畫。雖然現實更複雜,但這種看法不可否認。發達國家的選民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本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的受害者,一種政治反彈正在形成。
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的總統競選就是這種反彈的一個明顯表現,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也改變了自己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貿易協議的支持。今年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失業率最高的國會選區選民不考慮中間派候選人的可能性更高,而是選擇採取更極端立場的候選人。
經濟停滯也讓歐洲選民對貿易持反對態度。
羅德里克教授說,自由貿易的支持者犯的錯誤是,誇大了貿易帶來的好處,低估貿易的代價。「由於他們沒有做出這些區別和警告,如今貿易與各種弊病被視為是一路貨色,即使並不都罪有應得,」他說。「如果說蠱惑民心的政客和本土主義者對貿易發起無稽之談的攻擊很得人心的話,貿易的吹鼓手們對此負有一定的責任。」
翻譯:Cindy
Hao
二戰後的經濟繁榮與高成長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過多的奢華、浪費,與人性的改變,從經濟陷入困境的日本,到今日囂張的上海,當然,還有擁有各式名銜,卻依舊處於農村習性的台灣;以及民風日見敗壞的美國。
回覆刪除人類社會走到這個階段,可以從新省思了。
iseilio
----
0成長的幸福
經濟不可能長期高增長。因此以人口數來推高經濟成長,也是錯誤的想法。應該尋出人類文明新方向。可以從搜尋現存典範,或其斷簡殘篇著手。其實這關乎人性與實存,整個結構的邏輯很難圓滿。如果從區域性來探討,如同過去三十年,中央集權統治的中國、新加坡,倚附外部自由經濟體的經濟經驗來看,不大不小的台灣可以是個很不錯的區域,就看執政者的施為而已。這一篇要談 “經濟連動腫瘤”-從“連動財”到“連動債”,一直拖延無法著手,腦袋遲鈍,開始失智了。
http://cn.wsj.com/big5/20161019/OPN163226.asp
https://iseilio.wordpress.com/2016/03/19/%e4%b8%ad-%e5%9c%8b-%e7%89%b9-%e8%89%b2-%e7%9a%84%e6%8e%a2%e7%b4%a2/
----
「0 成長」幸福論
作者: 堀切和雅
CONTENTS
1. 債務奴隸 的 日本會社員
2. 「大競爭」是現實,可是怎麼吵也不能怎麼樣
3. 「敗組」的定義-那差不多指的就是「全體」
4. 日本人的生活「單薄」
5. 慾望與幻惑 的 電器量販店
6. 「公司無法辭職」那是現實
7. 辭掉也沒問題的人們
8. 在月入40000日圓的大自然裡•當踢開「勝組」的人們-的可能性
9. 現在能去穿草鞋,就去穿草鞋吧
10. 去吧 投身在地(不是成為在地老大)
11. 分裂様式•活於自由的惡人
12. 不去認真做就反而痛苦
13. 你生存最快樂的事 就是對 競爭主義 的復仇
首先,要讓大家有乾淨的水,空氣,減少污染性的工業。但是這牽涉到台塑等企業的核心利益,民進黨政府,有辦法應付嗎
回覆刪除除了向台朔課徵重重環污稅,是絕對必要。民進黨執政者需要先改變財富經濟的概念!
刪除若民進黨做不到,不要支持就對了。關鍵是其他黨做得到嗎?
3D列印只能用於塑合物,對金屬生產仍不能應用,如鋼、鋁、鎂等。
回覆刪除但是對末端的生產應用確實是一大改革,如小批量、個性化、特製化的需求。
http://www.rat.com.tw/3d列印/prox-100-金屬3d列印機/
刪除不管是否是3D的因素,廉價勞工鐵定從生產線上被退下來已經是無法挽救的趨勢了。換句話說,比廉價勞工更節省成本的生產方式已經廣泛在先進國家使用,何須再進口廉價勞工的產品呢?
刪除這個傾向會在2017 - 2020 之間更明顯,且帶來全球經濟潮流的大轉換,也必定造成經濟版塊的挪移。
小英的新南向和5+2都離開這洪流趨勢遠遠,而且底子概念依舊以貿易掛帥作為經濟展的最高指導政策而無所應變,真堪憂也!
金屬3d列印機還真是讓我開了眼界,感謝。
刪除但是要推展到大型的金屬生產可能還有一段路,畢竟有些應用不是只有外型而已,還有強度、韌性等等要考慮。
目前的經濟是以任意消費堆積起來的,如果消費習慣變成有需要才即時生產的話,跨國境洲境的生產、大量運輸的情況可能會改變。
因為大量生產可以壓低成本,但是還要運輸倉儲等成本,如果即時生產一個單一物品的成本下降和大量生產的總成本錯不多,目前的經濟模式可能就一去不回頭了。
不只是3D列印,自動化生產等等,更加勁爆的machine learning,已經上線了!我來貼別人的文章。
刪除一張訂單 撼動台灣製鞋霸業
撰文者曾如瑩
2016-10-12
半年大追蹤》 Nike新夥伴, 今年,一張Nike下在墨西哥的訂單, 撼動運動鞋供應鏈, 當機器人取代人工, 它對台灣鞋業帝國開了第一槍。
30年鞋業老台商,在東莞偌大的廠房裡感慨。10年來,中國工資上漲2倍,他把生產線關到只剩下2條。 (攝影者.程思迪)
下午五點零五分,鞋業大廠寶成位於越南的平政廠,湧出上萬名戴著口罩的女工,瀑布般的人潮一波又一波,看不到盡頭,光是下班時間,就得花三十分鐘疏散。
同一時點,距離越南一萬四千公里處的墨西哥城市特拉霍穆爾科(Tlajomulco de Flex)的廠房,人力顯得冷清,只有生產線快速安靜的產出一雙雙的跑鞋,直接運往美國。
百年首見!台鞋廠「奉命」教科技廠做鞋
兩個畫面,在大家意想不到的兩個角落裡,竟悄悄的構成了一場,將毀壞占台灣GDP三成的製造業變局。
唯一提醒人們的,只有一張輕描淡寫的新聞稿。去年十月十四日,鞋子品牌Nike宣布跟美國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策略聯盟,要革新製鞋的供應鏈。
無獨有偶,兩個月後,阿迪達斯(adidas)宣布要取代人工,用機器人在德國製鞋,預計設立兩座快速工廠(Speedfactory),聘請一百六十位工程師。
直到今年上半年,耳語,才在台灣鞋業聚集的彰化稻田裡大量傳開。原來,已經有不少中部鞋代工廠與鞋材廠接到Nike通知,要把機台與原料送進墨西哥,一群群台灣代工廠高層「奉命」到墨西哥,把經驗傳承給偉創力,教他們如何用機器人生產出跑鞋。
大廠拋棄人工,轉做自動化的速度遠比想像快,九月二十三日,阿迪達斯再透露,已由其快速工廠生產球鞋。對台灣鞋業,甚至是製造業,這是極大警訊。
鞋業,是製造業中勞力使用最密集的產業,一雙球鞋要產出,要四百人碰過,複雜度比手機高,一支小米手機生產只需要經過一百個人力。按理來說,這應是最難被機器人取代的產業,但竟在此時最先被革命!
感謝hoxloflang5 大大這個非常確實的資訊,受用無窮,受用無窮。
刪除趕快呼籲小英政府頭殼概念需要轉換,從新南向的:覓尋代工、爭取訂單、加工出口、賺取外匯,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型走出來,以自給自足的概念當做目標,產業才能轉型,整個經濟循環才可能恢復活潑。
多謝阿金版主提供這樣重要觀念,趕緊分享去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