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台灣移民成為八重山傳統祭典的承接者



觀點投書:遺落中的承接──台灣移民成為八重山傳統祭典的承接者

張瑜庭 20160928 05:50

台灣人來到了八重山地區,除了帶來了台灣的文化進而影響在地。是否也有另一個面向的影響呢?
十六日祭稱為「グソーの正月」,以八重山地區的石垣島、宮古島為主要盛行地區。十六日祭是於舊曆116日舉行,家族會齊聚於墓前與先人稟告陽世間發生的事情,同時也會攜帶食物祭拜,也有短線香、燒金紙等行為,在祭祀過程中,常會演奏三味線與舞蹈。
其實十六日祭存在的意義,曾受到日本政府的質疑,因為十六日祭與日本本島、沖繩島所過的盂蘭盆節有一定的相似程度,都是要到墓前與先人稟告陽世間的近況。但是日本政府在1929年的曾經指名,認為十六日祭的由來不明,與沖繩本島的習俗不一致,且住民太過於樂衷十六日祭,有鋪張浪費之嫌,建議八重山地區將十六日祭與清明節或盂蘭盆節合辦。
但是,對於八重山人而言,十六日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其重要性可以於選舉中探得,候選人會參加十六日祭,透過告知祖先,宣告自己參選的意願,而在選舉之後,當選者也會在十六日祭時,向祖先稟告自己當選的消息。從其他面向來看的話,像是學校以及政府機關配合放假、報紙配合停刊等,都可以看出對於八重山地區而言,十六日祭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
而十六日祭沒落的一個標的年是2007年,八重山地區的宮古島市宣布從2007年取消因十六日祭而休假的慣例。更有新聞指出島上出現了許多無主的墳墓。原因均指向人們不再重視十六日祭。但同時卻發現有一群身處八重山,卻又不完全屬於八重山的一群人默默接受了十六日祭這個祭典,就是住在八重山的台灣移民。
根據新聞資料,住在石垣島,高雄縣大樹鄉出身的吉本美雪(58)則是十六日祭與清明節都有祭祀祖先的例子,吉本美雪說明為什麼這兩個節日都要祭祀的理由,「十六日祭的時候,祭祀的墓前有供奉供品,我的祖先沒有的話,他應該會很困擾吧」。在另一篇報紙中也提到,台灣彰化出身的男性指出「十六日祭的時候會供奉祖先線香,但是清明節的時候則是會去祭拜」。其實透過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到八重山地區的台灣人,近年來選在十六日祭祀的例子越來越多。
透過上述的狀況,可以看到八重山地區的特殊祭典──十六日祭,近年來隨著地方市廳的不支持,還有人口流動的關係,八重山本地對於十六日祭已經逐漸無感,而造成這無感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宗教改變、祭祀者遠離本地。但是另一個現象卻是,在八重山居住的台灣人,不論是二世、三世,在十六日祭時也一起祭祀先祖的比例增加。
八重山的十六日祭,透過一來一往的消長,八重山人的離去,八重山台灣人的加入。

離去的人也許帶走十六日祭的模式與型態,讓十六日祭在他地生根,但是對於八重山的十六日祭而言,八重山台灣人的加入增加了更多元的型態。八重山便是這樣一個別富饒趣的地區。最近有一部電影《海的彼端》,便是在說八重山台灣人的家族敘事,這部電影談了三個世代的八重山台灣人,各自的認同糾結各有不同,但均是徘徊在日本、台灣、八重山三地之間。不管是從台灣人移居八重山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八重山傳統節日被台灣人所吸收融合的面向來看,八重山都是一處文化集合所在。也點出八重山地區同時是多重邊陲的遺緒,卻也同時無法被任何一方收編,這就是屬於重層且堆疊的移民文化寶藏八重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