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香港分離思潮——中國製造的運動
2016年 9月 6日
《金融時報》周二(9月6日)刊登社評:香港分離思潮——中國製造的運動。
社評說,香港學生們率領的「雨傘運動」大約兩年前爆發,示威人士走上街頭要求投票選舉他們的行政長官。
「佔領香港中環部分地方的行動持續了大約三個月,但是最後示威者空手離開,北京拒絕妥協。即便是當時,最激進的示威者也沒有提出從中國獨立的主張。」
「今天,主要因為中國方面的固執態度和在抗議發生後對香港採取的『懲罰』,對香港獨立的支持已經進入政治的主流。周日,2014年抗議後首次舉行的選舉中,六名公開支持自治的候選人當選立法會議員。」
「這相當於公眾直選的40個議席中的15% 。」
《金融時報》社論提到北京方面在選舉之前對宣傳獨立自決人士的打壓,「如果沒有這些干預,支持更大自治的候選人可能會在立法會議員直選席位中拿到三分之一的議席。」
該社論認為,香港越來越大的分離主義問題主要還是中國自己造成的。根據香港基本法,立法會和特首都應該通過普選產生,但是2014年北京排除了這一可能,引發了雨傘運動。
「中國隨後的強硬行動使得已經在萌生的香港自決運動生根發芽。」
該社論認為,香港分離思潮可能在中國其他城市帶來示範效應,「北京缺乏彈性造成了獨立運動興起這樣的危險結果。中國相當大的地區,特別是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在過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是分離主義運動的老家。」
社論最後還警告示範效應對其他區域的巨大影響:「如果北京在一個回歸僅20年的前殖民地都讓自己的公民覺得疏離,那麼又有什麼希望在國境以外的地方施展『軟實力』呢?」
中英關係
《泰晤士報》、《衛報》以及《每日電訊報》都報道分析了首相特里莎·梅的中國之行。
《泰晤士報》周二的社論呼籲:首相有機會與中國建立更有利可圖和更加透明的商業關係。
社論說,考慮到兩國在基本民主價值方面的差異,談論中英之間「黃金時代」沒有意義。即便如此,真相卻是兩國之間的商業關係極其重要,不允許因為欣克利角核電站或人權等問題而失誤,儘管它們也很重要。
《衛報》報道了首相特里莎·梅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談,稱「梅沒有提到中國傾銷鋼材問題受批評」。
《每日電訊報》報道了首相特里莎·梅說,中英關係「不僅僅涉及欣克利角核電站」。
在特里莎·梅和習近平的會面中,習表示中國認識到英國新政府需要時間重新審核卡梅倫政府的決定,中國凖備「耐心等待」。習近平還表示,中國很有興趣在英國脫離歐盟後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
特里莎·梅說:「我一直明確表示,將繼續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現在是中國和英國關係的黃金時期。」
將近兩年前,香港爆發了由學生主導的“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示威者走上街頭,要求獲得通過普選選出香港“特首”的權利,落實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北京方面承諾讓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享有的有限民主。
對香港中環部分地區的“占領”持續了大約3個月,但最終抗議者空手而回,北京方面拒絕作出妥協。然而,當時即便是最激進的抗議者,也沒有倡導香港徹底從中國獨立出來。
如今,支持獨立卻進入了主流政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北京方面的強硬態度和在“占中”抗議後採取措施“懲罰”香港所致。昨日,6名公開支持自決的候選人當選為香港立法會議員。這次選舉是2014年抗議活動以來香港首次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這6個人占民眾通過直選選出的40個立法會席位的15%;其餘30個議席由功能界別選出,這些界別由與北京關系密切的建制派團體組成。
在此次立法會選舉前,北京方面對其擔心正在推動香港徹底獨立的人士進行了壓制。6名候選人被禁止參選,其中除一人之外,其他人都簽下了一份強制聲明,認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政府否決了他們的參選資格,表示不相信他們的簽名是真誠的。
對於那些被準許參選的人而言,他們的競選材料受到了審查刪剪,因為其中包括諸如“自決”和“全民投票”的字眼。一些候選人被禁止開立銀行賬號接受競選捐款。如果沒有這種乾預,支持更大程度自治的候選人可能最終會獲得立法會直選席位的三分之一。很難想象還有什麽比這更能說明北京方面手段之強硬。
香港分離主義給北京方面帶來日益嚴峻的問題,而這主要是後者自己造成的。香港“小憲法”《基本法》(Basic
Law)規定,香港立法會和特首最終應通過普選產生。2014年,北京方面實際上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從而引發了“雨傘革命”:這個名字源於抗議者撐起雨傘抵抗警方的胡椒噴霧。北京方面隨後採取的強硬措施讓日益壯大的自決運動扎下了根。
此前,支持香港與內地分離的人士多數被視為非主流的激進分子。如今,支持最終獨立的人士進入了立法會,他們的觀點可能會變得更主流。
中國執政黨共產黨表現出的毫不妥協態度,可能反映出在中共領導人眼中怎麽做才符合他們的利益。畢竟,賦予香港更多的民主可能會鼓勵上海或北京提出同樣的要求。
獨立運動的興起是北京方面毫無靈活性所造成的危險結果。中國大片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新疆和西藏——的分離主義活動可追溯到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在一個民族與中國其他多數地區相同(盡管語言不同)的地區興起獨立運動,應該給北京方面敲響警鐘。
這對亞洲其他地區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北京方面能夠與回歸祖國才20年的前殖民地的同胞疏遠的話,那麽中國還怎麽在國門以外施展“軟實力”呢?
譯者/何黎
經濟學人:北京頭痛的反分裂新戰場,香港冒起!
許銘洲/編譯 2016-09-07 01:50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9月5日,一篇名為「中國反分裂主義新戰線」(A
new front opens up in China’s battle against separatism)的專文內容指出,香港立法會9月4日選舉結果,震驚北京領導階層;這次創下1997年香港選舉史以來,約378萬合格選民,58%的最高投票率(上屆投票率為53.05%)。選舉結果,形同對中共窒息香港民主意圖,揮出一記重拳反擊。僅管中共對於「港獨」的憂慮日深,一些激進立場的支持者,卻深信香港未來,應該自己拯救,不必理會中共統治者的意願;這次共有6位本土派人士,當選第6屆立法會議員。
選舉結果揭曉,「分裂主義陣營」成為香港一股強大新興力量(譯註:本土民主陣營則認為他們只是追求香港自決,並非主張分裂。)這股新興民主勢力,源自於2014年爭取港府特首「真普選」的「雨傘革命」;運動結果雖然宣告失敗,這些年輕人卻在這次選舉取得6個席次。分別為1.「香港眾志」候選人羅冠聰;2.以民族前途自決為號召的「青年新政」候選人遊蕙禎、梁頌恆;3.主打民族自決、土地正義的「獨立參選人」朱凱迪,以8萬4千票贏得票王封號;4.「佔中」期間在街頭宣講民主理念的「小麗民主教室」創辦人劉小麗;5.「熱血公民」候選人鄭奉泰。
香港選舉事務處公布資料顯示,立法院70名總席位裡面,開放地區直選名額35席;包括上述6名年輕人在內的泛民勢力總共取得19席;建制派(親北京)獲得16席。從總體勢力版圖來看,民主派總席次為30席;建制派擁有40席,與2012年上屆選舉相較,親北京立場者減少3位議員席次。
選舉之前,港府已透過「不得主張獨立」手段,即須簽署「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部分」的確認書,預先篩選剔除6名獨立傾向人士(如香港民主進步黨的楊繼昌,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等)。選舉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等於讓中共必須在疆獨、藏獨、臺獨等疑懼之外,另外新闢一道港獨(或自決)新防線。專文指出,香港政治陣營,長期以來劃分為民主、建制(親北京)2大陣營。泛民派,主張香港全面民主,卻不挑戰中共統治的正當性;這次選舉結果,將民主派進一步劃分為2股力量,其一為中間路線民主人士,另一為代表著年輕、教育程度高,主張自決的民主激進派。
投票前夕,5位民主派老兵與激進派參選人,為了保障選區內同一陣營的勝利,宣布退選以免票源分散,從而間接導致香港眾志候選人羅冠聰,得以順利當選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他謙稱自己是個23歲小孩。另一位,主張民族自決、土地正義的候選人朱凱迪,則以近8萬4千張高票,成為本屆選舉的超級吸票機。
立法會議員選舉,由區域直選的35席,民主派得到19席,建制派獲16席;總體結果顯示,親北京勢力仍取得立法會的過半控制權,因為另外35席的「功能組別」,並沒有開放民選,多數是港府可以控制的保守勢力。目前,建制派實力依然強大,以擔任過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Regina
Ip)為例,她以近6萬張選票,當選本屆立法會議員。2003年保安局長任內,她引進反分裂愛國法,企圖將其納入香港基本法,結果引發港人強力抗爭,中途夭折,無法順利完成立法程序。
這次香港選舉的高投票率,源自於「雨傘革命」20歲左右年輕世代的積極參與;他們沒有傳統政治包袱,僅管有些人自認為是中國的愛國者;這些年輕世代卻別無它途,決定選擇保衛香港民主未來的奮鬥方向;專文指出,香港問題勢必成為北京必須竭盡全力面對的另一場硬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