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南海領域之所以有11段線說,那是在1945麥帥第一號命令給蔣介石之後,蔣介石才開始鑿刻11段線的領海論,也所以才有曾母暗沙是最南疆域。
假使沒有第一號命令,根本不可能有11段線的領海論。
11段線最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47年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於1953年由總理周恩來主動移除「11段線」當中的北部灣兩線[2](亦有分析指其基於與越南之友好關係而主動放棄),最終成為現今北京當局所主張之的「九段線」。
事實上,沒有咧,是蔣介石瞎掰出來的。所以若中國要宣示此區的主權,必須提出更早的證明。不管哪個中國,坦白說,都一概提不出來啦,也根本沒有這種咚咚。
林濁水觀點》中國的南海幻夢VS.台灣與太平島的現實(中):浮沈在國際現實變幻中的太平島戰略地位
本篇繼續回顧南海的歷史,再從20世紀初行至70年代,一路爬梳下來就會了解,南海所謂的「戰略地位」是指海域資源爭奪,和尚未進入真正軍事作戰時,外交角力的戰略地位,而不是像一些所謂軍事專家說的,「是非常有益實際作戰的軍事戰略地位」。
作者:林濁水| 2016-04-07 13:00
中國古人把南海萬里石塘說得太可怕了,說,到了石塘一不小心就會淪落地底深淵-九幽
,以致於不只中國船,甚至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船來到東方都避開南海中心海域。
雖然到了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中國的 《道光瓊州府志》仍這樣記載:「千里長砂萬里石塘⋯海舟觸沙立碎,入塘多無出者,人不敢近,莫稽其實」。但之前約半世紀,海上霸主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已經派專家實地測繪南海海圖了,《道光瓊州府志》會這樣記載,顯然中國人當時並沒有注意到英國人的海圖。英國人測量,目的在航海需要,沒有興趣佔領島嶼;接在英國人後面來測繪南海海圖的德國人,同樣也沒佔領什麼島礁。
人類對佔領島嶼開始有興趣已經是20世紀初的事了。日本首開其端,1907年商人登東沙島開挖鳥糞磷礦,要再到二次大戰前夕,法國正式才正式宣布兼併七座南海島礁,情急之下,中國也才趕忙翻譯外國海圖,公佈納南海各島礁為己有。這種「不必發現、不必測量、不必命名、不必佔領」的方式,開闢了新版圖的作法,學者黎蝸藤對此有個很好玩的形容,叫做「地圖開疆」。
1935年,中國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公佈納南海各島礁為己有。(圖:https://goo.gl/1NrUAN)
接著,日本向法國抗議,並隨著戰爭發展迅速把整個南海納為日本的「內海」,把南海島嶼命名為「新南群島」,隸高雄州,並設氣象台和警察派出所,這是台灣管轄南海之始,當時日本還把太平島當成小型潛艦基地。
到了大戰結束,列強的態度上(以美國為例),認為南海諸島「對任何一國或區域都不具備重大利益」;不過,中國、回到東亞的法國、新獨立的菲律賓對南海多少都有些興趣,互爭南海島嶼,並各有斬獲。這時,中國豪邁地大筆一揮,劃出11段U形線並正式公佈。
二戰結束後,中國、回到東亞的法國、新獨立的菲律賓對南海多少都有些興趣,互爭南海島嶼,並各有斬獲。這時,中國豪邁地大筆一揮,劃出11段U形線並正式公佈。(https://goo.gl/1NrUAN)
等到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敗,退守台灣後,堅守金馬當「反攻跳板」,南海西沙、南沙各島對反攻沒有幫助,中華民國政府對南海也就失去了興趣,於是,1950全面從南沙撤軍。(至於西沙,則是駐軍叛變。)
1953年韓戰結束,中共大批部隊自東北、華北南移,將自朝鮮戰場撤出的20萬大軍調動到福建沿海,並大舉構工,修建機場。1954年,北京發動九三炮戰,台海危機爆發,菲律賓人逮到機會,趁台海局勢緊張時,侵占南沙。一開始,蔣介石低調回應,批示「就軍事上著眼,於台澎防衛作戰無甚價值,且因國軍能力所限,支援補給與維護不易,暫不派兵佔領,但應請外交部對菲方以外交方法達成維護領土主權之目的 。」
至於北京,雖然無意出兵護島,但嗆聲很大,於是蔣介石重新評估,認為「此等島嶼接近菲國,如為共匪正式佔領,則可為其對匪共遊擊根據地,對菲之威脅甚大」,因此決定尋求美國幫助。美國政府雖表示無意願介入爭端,但卻對中國可能推向南沙群島的態勢表示擔憂。軍方,美太平洋總司令部尤其如此。早在1954年台海危機爆發時,美國就建議蔣介石重新派兵佔領南沙以強化圍堵島鏈了。1955年,菲律賓加大力度,艦隻與巡邏機進入南沙領海與領空進行偵測,於是1956年6月,台灣先與美方密商,接著,7月蔣介石派遣海軍巡弋南沙,並重新駐兵太平島直到今天。
此後,隨著越南戰爭的變化,法國終於退出了南海,越南取代了法國成為聲索的一方。
隨著越南戰爭的變化,法國終於退出了南海,越南取代了法國成為聲索的一方。(圖為1956年法軍撤離西貢之前的最後一次閱兵。圖/文出處:https://goo.gl/1NrUAN)
15年後,1970年代開始,南海進入了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全新時代。
南海雖然自古就是東西航運要道,但回顧起來,航道貼近四周陸地,繞過「莫稽其實」的海域中心及其島礁,直到大航海時代都如此。一直到19世紀初才由英國人開始有現代意義的海域和島礁調查測量;到20世紀初才開始了島嶼的爭端。但是這些爭端都算不了什麼大事,都只是汪洋大海中的小小風波。因為一則南海島礁面積太小,易攻而極難守,真正戰爭發生,在實戰中毫無戰略價值;二來,傳統國際上承認的領海只有3海浬,又還沒有專屬經濟海域的概念,第三則是運用海洋資源的科技在當時仍未發展,佔領島嶼的經濟價值小之又小。
然而,1970年代開始,一波波接連而來的巨變使南海進入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歷史新階段。
一、在海域方面:先是聯合國在1968年公布東亞緣海有豐富油氣蘊藏,於是,由台港保釣運動點火,開始了一連串的島礁爭奪衝突;接著界定200海浬經濟海域和大陸礁盤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於1994年開始生效,各國展開了爭奪經濟海域和大陸棚的角力,島礁的衝突日益激烈。
二、在國際權力政治方面:先是1970年代的冷戰進入美國「聯中制蘇」階段;接著是1990年西歐冷戰結束;然後是2000年中國巨大的崛起;2012年中國由韜光養晦進入大國戰略,由陸封國走向海洋,海軍由近岸防衞走到近海防衛,再向遠洋延伸,積極擴張海權並和美國亞太再平衡互別苗頭。
另外,二次大戰結束後,各個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但伴隨而來的強烈民族主義,卻在這期間因迅速發生的冷戰,被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峙壓抑下去,現在,由於冷戰結束,積鬱了幾十年的民族主義情緒迅速增溫,先是爆發了反美親中的風潮,不料隨著中國氣勢凌人的崛起,東亞「眾弱」民族主義的對立面轉成中國,民族主義的衝突取代了意識型態的衝突,復活了東亞島鏈對峙,也形成了海國陸國對峙的新形勢。
令人感嘆,西歐冷戰才結束,東亞新冷戰反而才真正開始-回顧仍是冷戰時期的1970、1980年代,太平洋島鏈北端上,南北韓關係雖仍然緊張,但是在越戰結束後,島鏈的中間地帶不只是「東線無戰事」,中日甚至還浮現了黃金蜜月期,前後對照起來,情境詭譎多端實在令人驚訝。
揭開東亞海域變局的兩齣序幕的兩對揭幕者,位在島鏈上樞紐位置的台灣都非常神奇地列名了。
首先,是台日的釣魚臺爭端。釣魚台爭端發生在中日蜜月期間,故衝突是台日之間,但香港也捲入,至於中國,得等到30年之後,從中日蜜月期進入到反蜜月的2000年以降,保釣運動才突然勃興,從此,北京並積極推動兩岸聯手保釣,但詭異的是,台日釣魚臺爭端在這時已走向平息,並由《台日漁業協議》劃下休止符。
釣魚台爭端發生在中日蜜月期間,故衝突是台日之間,但香港也捲入。(圖為70年代香港學生的保釣運動,圖:網路)
其次,便是南沙爭端。1971年,國際戰略格局隨著尼克森聯中制蘇戰略,產生有如天翻地覆的巨變。美國對共產國家的圍堵線從太平洋島鏈一下子推向幾千公里外的中蘇邊界。原先自由世界的「不沈母艦」-台灣,戰略地位便隨之無足輕重。台灣被逼退出聯合國,而這時,由台灣佔領的太平島戰略價值就更不用提了。
這時,菲律賓重拾1954年趁北京發動台海危機入侵南沙的舊路徑,派兵進佔南沙第二大島中業島,此時,在外交戰中被中共打得焦頭爛額的蔣介石不敢造次,下令海軍不抵抗,直接撤守。接著,很快的到了1973年8月,菲律賓已陸續佔領了中業島、馬歡島、西月島、北子島、南鑰島、費信島和南了島,此後,越南也急速進佔眾多島礁,最後,台灣在南沙只剩下太平島。
至於中國,一方面由於中國文化中的厭海傳統,一方面又因環南海各國中,中國距離南沙最遙遠,加上二次戰後初期,海軍戰力極為薄弱,因此,中國在南沙屬於後來者。南沙島嶼爭奪戰的結局,以南沙群島現在的主要島礁來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汶萊所佔領的就多達45個,中國控制的只有8個,而且都是較小的島礁。
1971年,菲律賓派兵進佔南沙第二大島中業島,蔣介石下令海軍不抵抗,直接撤守。1978年,菲律賓在中業島上修建簡易機場,開始擴充南沙島礁上的兵力,並將此島設定為佔領南沙群島的指揮中心。(http://wikimapia.org/)
這使得北京主張的「9段線」或歷史水域在南沙形同名存實亡,然而,吊詭的是,正因為這樣的現實,中國若要在距離其領土一千多公里的南沙,依《國際海洋公約》主張中沙、南沙海域權益將對其非常不利,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反過頭來站在歷史水域和「9段線『繼承』自國民黨政府的11段U形線」的立場。儘管聲嗆得很大,但是北京也知道這無助於中國在國際法庭得到好的仲裁結果。
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區分成海島和礁石及低潮高地,按規定只有海島可以擁有領海並主張周圍200海里經濟海域。而太平島正是南沙最大的自然島,假設國際仲裁法庭認定其符合公約中「島」的定義,那麼,台灣領有的太平島就足以成為對抗菲律賓乃至越南,對南沙海域權益聲索的最有力依據。
於是乎,這個只有0.51平方公里的迷你小島,在南北長500多海浬,東西寬400多海浬,總面積達82萬平方海里,由230多個島、洲、礁、沙和灘組成的海域爭奪戰中,竟扮演了不可思議的重要角色。
了解到太平島的份量,因此菲律賓在原來提出的仲裁聲請中,把重點擺在「U形九段線不符合國際海洋公約規定」和「中國佔領的8個島礁太小,不足以主張200海浬經濟海域甚至領海」上面,跳過台灣佔領的太平島。面對仲裁法庭,中國雖然自恃強權,聲明絕不接受仲裁結果,但同時也了解,仲裁結果如果不利,理氣上大有傷害,因此,北京仍在2014年12月7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當做庭外的辯論文件。其中強調「菲律賓還刻意將中國台灣駐守的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排除在「中國佔領或控制」的島礁之外。中國在把太平島當做對抗的法寶之餘,還倒打了台灣一把,說這樣是「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菲律賓在原來提出的仲裁聲請中,把重點擺在「U形九段線不符合國際海洋公約規定」和「中國佔領的8個島礁太小,不足以主張200海浬經濟海域甚至領海」上面,跳過太平島。(http://wikimapia.org/)
於是,菲律賓只好回頭向法庭辯護「太平島是礁石不是島」。而法庭也據此分別要求菲律賓和中國進一步對太平島的地位提出辯護。縱使太平島被裁定是島,卻也因劃界時,海島和陸地在利益權衡的比重上並不相同,因此,很難想像中國會願意據以和菲律賓談判海域劃界,甚至進一步接受下一個可能的法庭的裁決。但無論如何,在一連串巨變衝擊之後,太平島就此成為在南海仲裁案中當前最受矚目的焦點,這完全是聲索的各方當年怎麼想也想像不到的。
談到這裏,我們不免有如此的事後孔明的感慨:
假如1971年不是因為北京在聯合國把台灣打得手忙腳亂、身受重傷,以致於蔣介石政府無力抵擋菲律賓和越南對南沙諸島的逐一進佔,今天台灣或中國在抵擋菲律賓於國際法庭咄咄逼人的攻勢時,鐵定會有更堅實的立場。
但最後,同時我們也明瞭,所謂「太平島等南海島嶼若戰略地位真的非常重要」,也完全不是一些所謂軍事專家說的,「是非常有益實際作戰的軍事戰略地位」,因為,南海所謂的「戰略地位」是指海域資源爭奪,和尚未進入真正軍事作戰時,外交角力的戰略地位,真的打起仗時,這些島嶼無一不是戰略負擔而非戰略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