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正在消融的“2012共識”





20151231 07:05 AM

正在消融的“2012共識”

中國媒體人 趙信 為FT中文網撰稿

又到年終歲末,一位熱衷於時事分析的朋友感嘆道,過去的一年裡中國改革進展有限,一些領域更有逆轉之勢,社會思潮雜亂,總是看不清楚。事實上,北京的許多聚會上,人們談論起即將過去的2015年,普遍感到迷茫失落。

確實,2015年中國似乎行走在一條歧路叢生的道路上,忽左忽右,時急時緩,讓觀察者們迷惑不解。其實,如果我們放寬視野,檢點2011年以來中國的社會思想軌跡,或許就能夠看清楚一些。

2011年之所以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因為那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大陸知識界圍繞辛亥革命展開了熱烈討論。辛亥革命離人們那麼遙遠,可是又離大陸現實那麼貼近。在許多人士看來,大陸深陷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之中,與晚清頗多相似之處。

自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胡溫時代後期,大陸改革停滯,某些領域甚至倒退(如經濟領域的“國進民退”),社會矛盾累積激化,各種群體性事件不斷,某些地區還發生了局部騷亂。因此社會各界憂心忡忡,擔心如果不能有效化解這些社會矛盾,中國大陸有可能陷於混亂狀態。“中國向何處去”由此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備受矚目。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討論者“借歷史酒杯澆現實塊壘”,辛亥革命話題演化為關注現實問題、討論中國改革的熱門話題。對現實的憂思投射到歷史的幕布上,歷史的畫面變成了現實的投影。本來是描述晚清歷史的“改革與革命的賽跑”的命題,開始被頻繁應用於當下中國。在對歷史的反芻中,本來已經淡出現實語境的“革命”一詞竟然借助百年前的故事開始復活。

不過,精英話語裡的“革命”仍然穿著學術外衣,公眾無法進入。2012年元旦前一周,著名作家韓寒在博客裡發表文章《談革命》,第一句話就是“中國最近群體事件頻出,你認為中國需要一場革命麼?”該文不脛而走,轟動天下,“革命”開始從書齋走向大眾。歷史就是如此吊詭,“革命”以這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脫敏”,那些原本只在知識分子間討論的敏感話題,忽然之間堂而皇之地登上主流門戶網站和平面媒體。

由此,“中國是否會爆發革命”成為2012年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在爭論中,極“左”和極“右”兩股勢力開始浮現出來,呼吁進行革命。就像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說的:“在當今的中國,如果不能采取果斷的經濟和政治改革措施來制止權貴對國庫和各階層人民的掠奪,紓緩社會矛盾,就有可能發生顧准所說‘進化受到壅塞時的潰決’;而某些梟雄式的人物正好可以利用這種情勢,用‘打土豪、分田地’一類極端‘革命’的口號,誤導深受權貴壓榨因而熱切希望獲得公平正義的大眾,把他們引向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歧途,使建設現代中國的進程遭到中斷。”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極端思潮之苦,因此絕大多數民眾拒絕接受極端思潮。2012年底,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共識(盡管沒有形諸文字),可以稱為“2012共識”。“2012共識”有三個主要內容:第一,中國要拒絕革命,繼續推進改革;第二,改革的重點在政治體制;第三,中國改革需要威權人物推動。

201211月,新一屆中共領導人登上政治舞台,他們所展現的某些姿態給社會一些希望。2012年底《新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因王岐山推薦而走紅,雖然再次引發“革命與改革”的爭論,但是為時很短。到2013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一攬子改革方案之後,關於“革命與改革”的爭論幾乎完全消失。因為該方案提出市場化、法治化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國向何處去”似乎有了答案,激起了人們對於新一輪改革的熱望。

兩年過去了,疾風驟雨式的反腐敗固然大快人心,可是其效應在迅速遞減,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某些方面有“向回走”之勢),法治建設遲滯(某些公然違反法治精神的做法反而大行其道),意識形態急劇收緊,公民社會的空間越來越逼仄,知識分子越來越沉默。很難想像,如果今天再發生“李莊案”,法學界、律師界還能夠集體發聲、扭轉乾坤。這種結果與人們的期望大相徑庭,不能不令人思考,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在筆者看來,“2012共識”的一大缺陷,就是人們將改革的希望寄托於威權人物身上。在中國現有的體制下,威權人物出現並不難,難的是怎麼約束之,讓其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不能恣意妄為。“英雄與惡龍”的傳說絕非憑空虛構,而是沉痛歷史教訓的深刻總結。(英雄與惡龍是緬甸的一個傳說: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一個處女,每年這個村莊都會有一個少年英雄去與惡龍搏鬥,但無人回來。又一個英雄出發時,有人悄悄尾隨。龍穴鋪滿金銀財寶,英雄用劍刺死惡龍,然後坐在屍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

筆者認為,胡溫時代當政者固然軟弱,但是也給了公民社會一定的生長空間,因此出現了一些有組織的社會抗爭(如“廈門集體散步事件”)。雖然有些抗爭也有暴力和流血,但是並沒有演化為全面衝突。假如這種局面再延續十年,公民社會繼續發展,通過這種官民博弈發育出一個較好的社會局面,也未為可知。

歷史當然不能假設,現實確實令人擔憂。筆者曾聽一位尊敬的長者慨嘆,中國要好起來艱難異常,要壞起來急轉直下。“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相反,人們所擔心的走向很有可能成為現實。現在知識界流行關於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的書籍,斷非杞人之憂。因此,辛亥革命並沒有消失在歷史深處。它作為一面巨大的歷史銅鏡,仍然懸掛在中國走向民主法治憲政的現代國家的道路上,警示著後人。

一場突然而至的冬雪,讓北京進入了最冷的季節。“2012共識”卻像初春的冰河一樣在悄然消融,“中國向何處去”則像河道裡的巨石,再次凸顯在人們面前。如果沒有共識,改革怎能深入?不改革,中國又將走向何方?




1 則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