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從毛到習,美中關系43年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pro-con-2-20150925/2979146.html
從毛到習,美中關系43年
寧馨 2015.09.26 00:32
華盛頓—
從197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出人意料地出訪中國,打開中國的大門,中美關系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的崎嶇之路。幾十年來,兩國先後走過了毛澤東周恩來時代的試探期,鄧小平訪美的蜜月期,天安門事件後的冰凍期,江澤民胡錦濤時代的接觸,競爭與相持期,直到習近平上任以來的緊張甚至對抗期。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毛澤東以來歷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和美國的關系如何?中共高層的權力角逐,對中國的美國政策產生了多大影響?習近平上任後中美關系衝突增多,與他的個性及內政外交有多大關系?
參加討論的四位嘉賓是:美國智庫“東西方研究所”副所長方大為(David Firestein);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政論作家、時事分析人士陳破空。
程曉農表示,1949年以來,中美關系經歷了敵對、蜜月、冰冷、合作、摩擦共5個階段:中共執政後的前20多年一直處於敵對期,中國始終高喊“打倒美帝國主義”;第二個階段是蜜月期,1971年到1989年近20年,中國奉行聯美抗蘇戰略,正好符合美國的冷戰戰略需要,所以雙方擱置意識形態對立,從戰略需要出發互相接近,“是心照不宣的同盟(基辛格語)”,但是,中共在蜜月期停止了反美宣傳,卻並未停止反美教育;第三個階段是將近10年的冰冷期,1989年中共因天安門鎮壓而遭到世界各國譴責,隨後蘇聯解體,美中聯合對抗蘇聯這個用了20年的戰略粘合劑也失效了,中國一再強調防止美國“和平演變”,美國再次成為中共的頭號敵人,反美宣傳在媒體上和學校裡大行其道;江澤民1997年訪美後中美關系進入第四個階段,即合作期,雙方關系主要是經濟掛帥;胡錦濤上任後,中國一直在“韜光養晦”和“崛起”之間反復徘徊,2003年從“韜光養晦”改成“崛起”,2010年再改成“韜光養晦”,隨著中國對外姿態日益強硬,中美關系逐漸進入摩擦期。
程曉農說,從長期來看,中美關系的大起大落,充分折射出中共的意識形態需要和現實利益需要的矛盾:反美教育和反美宣傳是中共合法性的意識形態基礎,按照這個意識形態,中共必須反對並戰勝美國的價值觀和制度,這樣才能證明中共的合法性;而遵守現存國際秩序又是中共現實利益的需要,中國不僅指望西方的投資、技術和市場,而且對大部分官員和中產階層而言,今後比較安全的子女、財產轉移地是美國。這兩者的矛盾決定了,中國不會是一個遵守秩序的國際社會好成員,但它也不見得願意充當一個徹底的秩序破壞者;中美之間今後可能摩擦不斷,但也不應該兵戎相見。從短期來看,習近平仍處在接班過渡期,中共的最高領導人傳統上必須對軍隊、情報、外交三大部門大權獨攬,但中國海軍和軍隊情報部門針對美國的各種動作已經造成了中美之間外交上的緊張關系。改善中美關系的鑰匙在中方手裡,而美國其實是被動地應對中方的挑戰。現在習近平已經提出要改善中美關系,今後只要采取措施減少摩擦,消除引起雙方關系進一步緊張的根源,就可以防止衝突;顯然,緊張的國際關系不利於中國拯救滑坡的經濟。
陳破空認為,毛澤東時代,美中走近,是出於對付共同的敵人--蘇聯。鄧小平時代,美中關系進入蜜月期,在於中國對內改革、對外親西方,讓美國感到鼓舞和放心。江澤民時代,一邊對內厲行政治高壓,一邊對外表現親美,極具欺騙性,美中關系正常的背後是不正常。胡錦濤時代,中國軍方開始挑釁美國,而美國看到,胡並無實權,無法駕馭軍方。美中關系呈現不穩定的走向。習近平上台,對內對外都表現強勢,咄咄逼人,讓美國疑懼更深,美中關系滑落到歷史最低點。
他表示,美中交道四十三年,各有出發點。美國方面,一直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踩鋼絲。美國的現實考量是,如何維護廣義上的美國國家利益,包括美國國家的、美國人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區域穩定和世界和平;理想主義的一面,則是期望幫助中國經濟發展,最終促使中國成長為一個民主國家、融入文明世界,既惠澤於中國人民,也惠澤於世界人民。而中國方面,則只有現實主義。北京的國家利益概念相對狹隘,就是黨的利益。中共的現實考量是,如何大量吸引外資和外國援助,並借助西方大市場,實現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保住中共政權的安穩,進而保住統治集團的權力和既得利益,順帶富國強兵,稱霸亞洲和全球,讓文明世界望而生畏。
戴博認為,美國對華政策過去幾十年的主線是接觸政策。但是現在這個主線有變化。美國的對華政策一直有個內在矛盾:如果美國推動中國成為一個民主大國,擁有多元化的制度,中國就會更快地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國會更快地失去主導地位。過去幾十年來,中美的經濟利益使美國能夠忽略這個矛盾,但是現在中美關系到了蘭普頓所說的“臨界點”,經貿關系已經不足以成為兩國政治關系的基礎,這個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浮上台面了。他說,中國領導人從鄧小平到後來各屆領導人都維持韜光養晦的政策,潛台詞是“現在還不是時候”。那麼”是時候”是要做什麼呢?就是挑戰美國,今天習近平就開始做了。美國對這中國的這個立場一直認識不足,等到意識到中國已經崛起,有大吃一驚之感。他說,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政策重點轉向中東以及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國力衰退了。但是這種看法低估了美國,也高估了中國實力。
方大為認為,上世紀五六十甚至七十年代,美國和中國沒有多少接觸,相互很不了解。所以在79年建交到89年,雙方是一個蜜月期。但是當時的好感是不現實的。在那之後,雙方的關系才逐漸成熟化,不再用天真的眼光來看對方。他說,真正影響美國關系的只是鄧小平和尼克松,在那之後各屆領導人只是在管理一個越來越成熟的關系。他並不認為美中關系現在是低潮,此前的天安門事件,美國誤炸南領館事件以及海南撞機事件,性質都要更嚴重。美中關系目前的最大挑戰是,美國作為一個強調價值觀的國家,怎樣和中國這樣一個不認可價值觀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美國的同盟歷來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上,但是中美兩國價值觀的差異使兩國難以互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