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空襲台北,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王霜舟(Austin Ramzy) 2015年7月16日
曾經的日本總督辦公樓、現在的台灣總統府,曾在1945年5月31日的空襲中嚴重受損。
本月,台灣舉行了一場閱兵儀式,參與閱兵的有騎摩托車和山地單車的部隊,還有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編隊飛行,以及在卡車上揮舞着槳片的赤膊蛙人。閱兵結束後,台灣總統馬英九對一些二戰老兵說,他們擊敗日本人的貢獻並未被人遺忘。
「面對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他說,「8年抗戰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的,抗戰勝利是蔣介石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英勇奮鬥的成果。」
這個夏天,在台灣紀念抗戰結束70周年的各種活動中,馬英九曾多次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重申這番話。紀念活動是為了提醒全世界,中國在擊敗日本的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領導抗戰的是蔣介石的國民黨,不是毛澤東的共產黨。共產黨人贏得了隨後的內戰,並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則逃至台灣。
但是,儘管國民黨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台灣仍有一些人抱怨,二戰中台灣遭受的一次毀滅性襲擊——美國轟炸機1945年空襲台北,導致大量傷亡——遭到了無視,官方沒有舉行周年活動來紀念它,也沒為死者樹立紀念碑。
這種認知的缺失是台灣複雜歷史的產物,延續到了目前的政治分歧之中:一些人認為台灣是大中華的一部分,另一些視它為獨立國家。在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清王朝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失敗後,日本於1895年接管了該島。二戰期間,曾有20多萬台灣人在日軍服役。學者認為,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戰後控制了台灣,但對台灣人在戰爭中的經歷沒有什麼興趣,尤其是美國盟友空襲造成的痛苦。七十年的時間距離,以及獨裁統治在台灣的結束,也沒能改變這種態度。
「共產黨在敵後打游擊。他們怎麼能代表中國的抗戰?所以,國民黨竭力要澄清這段歷史,」中央研究院的歷史學者陳儀深說。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是政府資助的一所研究機構。
「但是,這與台灣之間沒有聯繫。這是國民黨昔日的輝煌。當時在我們台灣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台北空襲的狀況。當時他還是個孩子,由於盟軍的轟炸,他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離開台北。但是,他的一個妹妹留了下來。1945年5月31日下午,美國的B-24轟炸機投下炸彈之後,李日章的父親沖回現在台北太原街的屋子,召集其他人一起挖掘廢墟,但數小時後才找到早已發不出呼救聲的遇難者。
「戰爭結束後,我回來了,看到損壞的房屋,和我妹妹喪生的地方,」李日章在一次採訪中說。
「街道兩邊都有房子。本來是一些兩層的樓房,但那時已被夷為平地。」
相比在德軍倫敦大轟炸中喪生的4萬多英國人,或者在東京空襲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中喪生的數十萬日本人,預計約3000人的死亡人數並不多。但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創傷性的事件。轟炸導致逾1萬人受傷,還損壞了一些重要建築物,比如當時的日本總督府辦公廳舍,現在的總統府。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上將在日記中寫道,116架B-24S將316噸炸彈投到台北,當時台北使用的是日文名「台北州」(Taihoku)。根據日記的記載,當天投到宜蘭附近的炸彈「取得了良好的破壞效果」。直到今天,未爆炸的炸彈還不斷在台北被發現,它們仍可能會致人死傷,也提醒了人們那段被埋葬的歷史。
「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更多地講述出來,」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在美國境外用的書名是《中日戰爭:1937-1945》)一書的作者拉納·米特(Rana Mitter)說。「兩岸對大中華區的抗戰貢獻進行同等的紀念是有必要的。並不是說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廣義來講,台灣本土所發生的事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5月31日,學者舉行了一場專題討論會,公民社會團體在總統府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上組織了一場紀念活動。但歷史學者陳儀深哀嘆沒有對亡者的正式緬懷和紀念。「在台灣,有關於轉型正義(民主國家對過去政府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補償,編者注)的討論,但不徹底,」他說。「亡靈無法安息。」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紐約時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