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Ajin 開口)

A B對立,那麼傾好A的話, B一定不高興。反之亦然。但底下這篇論及美日與中日關係,尤其經濟方面的交流,其論點卻完全不一樣,可以參考一下。或許日本是特例,也不能當做通案。

若是通案,那麼是否可以應用到台灣?最關鍵還是處於一個瓶頸:領土歸屬的問題。假設北京也照樣說日本是中國的一部分,且千顆飛彈對準日本,那大概底下這篇分析絕對不成立吧!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2015/05/0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當地時間42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發表講演,這是日本首相首次面對美國眾參兩院議員講演,也標誌著日美關係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筆者比較注意安倍在這次講演中有關中國的內容。在這次講演中,安倍雖然提到了日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共識,即「第一,國家在主張自己的某一立場的時候,要以國際法為準則;第二,不用武力和威嚇推行自己的主張;第三,解決紛爭,必須採取和平的手段,但是沒有提中國的名字,也沒有挑戰中國的意思。整個講演全篇提到中國的地方只有一處,就是在「戰後日本」一節中,安倍説道:「美國開放自己的市場,在世界經濟中追求自由,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戰後的經濟體系,而最早、最大的受惠國就是日本,在隨之而來的80年代,韓國、台灣、ASEAN各國乃至中國勃興,而日本對這些國家進行了無私的資本與技術的援助,支援了他們的成長。」

        從安倍第二次執政到201471日以前,安倍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候,幾乎在所有的國際會議的場合,他必拿中國説事,宣揚「中國威脅論」。如在20145月至6月初在新加坡召開的第13屆香格里拉亞洲安全峰會上,他嚴厲批評中國,公開支持菲律賓和越南有關與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立場。

         20132月,他在啟程訪美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稱,同日本和其他亞洲鄰國的衝突是中國根深蒂固的需求,意在鞏固自身的政治支持。日本將阻止中國「掠奪他國的領土」。

         但是這種批評在201471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定後,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安倍對中國的批評幾乎是戛然而止,以後在任何場合幾乎都極力避免批評中國。

        在此前的2014515日,安倍接受了「關於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礎的懇談會」提交的有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報告,並在這天傍晚召開了記者會。

        在談到研究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背景時,安倍矛頭直指中國和朝鮮,他説:「正像連日來新聞所播報的那樣,在南海,每時每刻都在持續著以武力為背景的單方面行為引起的國家之間的對立,這對我們來説並非事不關己,在東海,日本領海頻頻遭到侵犯,海上保安廳與自衛隊的諸君以高度的緊張感,持續著24小時的警備態勢,而朝鮮的導彈射程涵蓋大部分日本。」

         當有記者以中國與越南對立的激化為例詢問解禁集體自衛權後日本在這一地區的作用和貢獻時,安倍説:「我們所要討論的,正是這種情況。」

        但是在201471日傍晚召開的記者會上,安倍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貫以「中國威脅」作為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背景和理由的安倍,這次不僅沒有拿中國説事,甚至也沒有提到釣魚島(日本稱為釣魚台)。當記者問起解禁集體自衛權和釣魚島爭端的關係時,安倍好像還故意迴避了這個問題。

         從此以後,安倍在各種場合對批評中國的言論都三緘其口,不到在國會被人追問或迫不得已的時候絕對不説。甚至在20149月號的《文藝春秋》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安倍經濟學第二章啟動宣言」的文章,在談到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背景時,安倍只談了朝鮮導彈的射程,幾乎涵蓋了整個日本,一個字也沒有談到中國,這在201471日以前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而為什麼在內閣會議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後,安倍就極力避免刺激中國呢?這應與安倍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動機有關。首先,日本的安保環境確實發生巨大的變化。日本與中國這個新興的經濟與軍事強國及正在恢復原蘇聯所具有的經濟與軍事的體力的俄國為鄰,而作為沒有戰略縱深的島國日本,單靠自身的力量,無法應對以高精度的導彈攻擊為重要戰爭形態的現代戰爭,也無法在軍事上和中俄兩個核大國中的任意一個抗衡,在防衛上只有依靠美國這一條道路。

         但是無論是在安倍2006-2007年執政期間還是在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前,日美關係都正在從小泉執政時的蜜月期向谷底跌落。在安倍2006年出任首相以前,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走向美麗之國》,公開否定東京審判的結果,認為「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聯合國的利益,懷著日本不能再次挑戰以歐美為中心的秩序的強烈意志,作為一個代表者,完成了(日本)憲法草案的作成。」

在慰安婦問題上,他與他的閣僚也有否定「河野談話」的傾向,致使2007年,美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了一項譴責日本在二戰期間強徵亞洲其他國家婦女充當日軍「慰安婦」並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的議案。

         而在民主黨執政時代,日美關係陷入更大的危機。當時民主黨實權派小澤一郎反對「一味親美」的單邊主義,他提出日本和美國、中國形成「等邊三角形」的外交路線,希望日本在與中美的「等邊外交」中取得控制亞洲的主動權,而鳩山由紀夫2009年擔任首相後,主張建立「東亞共同體」。2011年「維基解密」曝光的一份密電顯示,鳩山由紀夫200910月訪問中國時發表「親華遠美」言論遭美國警告,曝光的密電還稱,美國政府核心層對鳩山的「東亞共同體」構想表示「非常震驚」,而在日美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上,民主黨在2009年的眾議院競選綱領中提出奪取政權後美軍在沖繩普天間機場搬出沖繩的許諾,但鳩山上台後才感到美國不是好惹的。美方認為,普天間搬遷計劃必須按照2006年日本雙方達成的協議執行,就是將位於沖繩縣宜野灣市的美軍普天間機場遷至沖繩縣的另一處濱海區名護市。日方的主張遭到了當時美防長蓋茲的駁斥,並威脅説,如果日方拒不履行協議,美8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從沖繩遷至關島的計劃也將隨之取消。最後鳩山也因此事下臺。

        而在安倍第二次執政後,日美關係也不能説得到了多少改善。20131226,安倍參拜了靖國神社,遭到了中韓的強烈抗議,而意外的是美駐日使館也發表聲明説:美國政府對此感到失望。此前美國政府對日本首相參拜從未置喙,特別是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6次參拜,美國從未説過什麼,由此可見美國當時對安倍政權的懷疑態度。

         這使安倍深感「四面楚歌」般的外交上的危機,而打破這種危機最重要的是恢復與美國的關係。安倍所選擇的突破口是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最近美國一直希望日本能解禁集體自衛權,因為從2001年一直持續到現在的美國的「反恐戰爭」,使美國無論在財力上還是在軍力上都捉襟見肘,美國太希望日本能在軍事上與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一起活動了,太希望日本這個美國的「亞洲的橋頭堡」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使美國能過順利「重返亞洲」。

        為此,安倍積極推進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而要實現這個課題,需要有外部的「威脅」,使日本面臨「危機」,造成「國家安全保障形勢非常嚴峻」的態勢,不然很難得到民意與執政黨內部的支持,因此他熱炒「中國威脅論」和釣魚島問題,最終使解禁集體自衛權得以實現,給美國獻上了一份「大禮」,使美國相信日本已經綁在了美國的戰車上,沒有再左顧右盼的餘地了。絕不會再像小澤一郎那樣,搞什麼日本在美中之間的「等邊三角形」,更不會像鳩山由紀夫那樣,搞將美國排斥在外的「亞洲共同體」。這次安倍訪美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也説明美國已再次相信日本,日美關係已經再度進入「蜜月」。

        在這樣的基礎上,安倍再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美國就不會像鳩山由紀夫當首相時那樣「吃醋」了,美國也需要日本和中國改善關係,但必須是以不可動搖的,沒有脫離與背叛可能的日美同盟為基礎的改善,而安倍本人也認為,徹底改善了日美關係後,改善日中關係至關重要。首先,與兩個相鄰的軍事、經濟大國--中俄同時處於對立關係,是地緣政治學上的一大險象,而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日本必須與歐美步調一致,不敢進行「獨立外交」,單獨與俄國改善關係,因此擺脫險象的唯一選擇,就是與中國改善關係。

        而從經濟上來看,以經濟成長為目標,以個人消費為主要支柱的「安倍經濟學」,在日本實行的餘地越來越小。據日本總務省發表的今年3月的家計調查,除去物價變動的因素,2人以上的家庭一個月的消費支出為317,579日元,同比減少10.6%12個月連續減少,而從中國遊客來日的「爆買」風潮看,幾乎所有的日本産品,在中國都成一種品質精良,物美價廉的「神話」,中國人甚至可以買空日本的紙尿布,賣空日本的電鍋。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及日本30年多年的支援,已從一個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的市場,特別是日本産品在國外最大的市場,日本的過剩産能最大的國外消費地是中國。

        而從安倍的行動軌跡來看,日美關係越密切,他就越有信心,也越積極地推進中日關係的改善,而最近中國對安倍首相改善中日關係的意向,也正在做善意的回應,因此完全可以説:在建設性的共贏的意願下,日美關係越密切,中日關係也會越好,這是一個正比例的關係,而不是相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