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我們」是怎麼形成的?





短短20年,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比例,從18:26 變為 61:4
很驚人但不奇怪。台灣是移民國家,移民而不認同才奇怪呢。
台灣認同的過程,戒嚴時代被凍結了,解嚴之後才重新開始。
 移民國家的美國,不怕他們賣美,因為人民對美國強烈認同。
過去台灣對兩岸交流有所疑慮,乃因台灣人的認同尚未確立。
太陽花世代的認同不再扭曲,就能大開大闔地去開拓新世紀。
         *******************
【島嶼新座標-21】「我們」是怎麼形成的?               2015.03 劉進興
       中文的「我們」,英文叫We,台灣福佬話卻有「咱」(lán)和「阮」(gún)兩種說法。「咱」包含聽話的對方,「阮」則不包含。
       例句一,男生跟未婚妻說,「下禮拜咱要結婚」,萬萬不可說成「阮要結婚」,因為那表示你要跟別人結婚。
       例句二,對中國遊客可以說「阮台灣人….」。對台灣人,不管什麼族群或新移民,則應說「咱台灣人….」,否則很不禮貌。當然,對於說「你們台巴子」或「你們皇民後裔」那樣自外於台灣的人,又另當別論。
       根據最近公佈的民調,「咱台灣人」愈來愈多,必須說「阮台灣人」的對象愈來愈少。
  
《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每年12月作一次國人「自我認同」的民調。過去二十年的變化,令人震撼!
        小時候,老師若問「你是什麼人?」標準答案是「中國人」。如再細問,則是「台北人」或 「本省人」。在戒嚴時期, 「台灣人」是個被刻意遺忘的名詞。到了1980年代,黨外雜誌開始介紹台灣史,迂迴地提到日治時代文化協會的口號:「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人」的概念才又重返人們的腦海中。
       解嚴是鬧鐘,但甦醒的過程很緩慢。到了1992年,自認是「台灣人」的只有18%,低於自認是「中國人」的26%,以及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46%。不願表態的有11%
       真正喚醒人民的是九〇年代的本土化與民主化。1996年首度總統直選後,「台灣人」增至24%,「中國人」降為18%,「兩者都是」則為49%(台灣認同超過中國認同的黃金交叉發生在1995)。首度政黨輪替後,趨勢持續。2000年,「台灣人」躍升為37%,「中國人」降至13%,「兩者都是」44%2004年,「台灣人」續升至41%,「中國人」降至6%,「兩者都是」48%
        更令人驚訝的是,強烈傾中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人民的台灣認同不降反升。2008年,「台灣人」48%,「中國人」4%,「兩者都是」43%。到了2014年底,「台灣人」61%,「中國人」4%,「兩者都是」33%。不願表態的4%。形成「咱台灣人」的潮流,跨越族群與政黨,宛如菲律賓海板塊逼近歐亞大陸板塊,沛然莫之能禦。
       短短二十年間,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比例從18:26變為61:4。非常驚人,但不奇怪。台灣是移民國家。原住民族中,除了達悟族來自菲律賓巴丹島,其他各族則是六千年前從東南亞移居台灣。福佬人和客家人,是四百年前到一百年前之間,來自中國南方的移民。1945-1950之間,另一波新移民來自中國各省,南腔北調卻在台灣融合成為「外省人」。最新的則是1990年代以後,因為結婚而從東南亞、中國移居來台的「新移民」。所有新舊移民,都是為了追求自由與更好的生活來到台灣,他們認同新土地,就像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認同美國一樣,其實是很自然的。
        除非是殖民或外來的威權統治,否則移民而不認同,才是奇怪呢!台灣人的認同過程,在戒嚴時代被凍結了,解嚴之後,才逐漸化冰解凍。

《自我認同與對統獨的態度》
       這些新舊移民對於統獨的態度呢?政大選研中心也作了民調。
       1994年時,「拒絕統一」(包括「儘快獨立」、「偏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佔21%;「接受統一」(包括「儘快統一」和「偏向統一」)的佔20%;主張「維持現狀將來再說」的39%;另有21%不願意表態。
       經過1996年的總統直選、2000年的政黨輪替,「拒絕統一」逐年增加,2008年達45%。「接受統一」逐年減少至10%,「將來再說」仍有36%,不願表態的人則大幅減少,2008年只剩9%
       主張終極統一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強力推動ECFA與台中經貿協議,企圖將台灣納入「一個中國市場」體系,以力挽狂瀾。不料民意反彈,不但激起太陽花運動,並導致國民黨在2014年縣市長選舉大敗,馬英九被迫辭掉黨主席。根據2014年的民調:「拒絕統一」佔49%,「接受統一」9%,「將來再說」34%,「無回應」7%
       「統獨主張」的趨勢,與「自我認同」的大致一樣。但2014年自認是「台灣人」的有61%,「拒絕統一」的卻是49%,可見兩種態度還是有點差異。
       首先是信心問題。譬如我九十幾歲的媽媽,當然認同台灣,但去年九月電視新聞報導蘇格蘭即將舉行獨立公投時,我問她「台灣獨立好嗎?」,她有點驚訝地說:「好是好,但是甘有可能?」我說:「當然可能,台灣現在不就等於是獨立嗎?」她笑笑說:「對喔。」
       當然也有利益問題。有些靠中國市場賺大錢的企業家,自稱是台灣人,卻認為與中國統一對自己有利,也一定也「對台灣好」。他們可能會選擇「接受統一」或「將來再說」。
       什麼是「對台灣好」,其實是階級問題,也是頭殼問題。二次大戰時,大部分中國人主張「抗日救國」,但也有人主張「不抗日救國」。後者以和平運動為名,甚至成立汪精衛政權,協助日本控制中國。汪精衛曾經是響叮噹的愛國者,那樣作的背景固然很複雜,但在歷史上仍被定位為賣國者。他們當時號稱「曲線救國派」,賣國是為了救國。當今台灣,也不乏「曲線愛台派」呢!

《政治獨立與文化獨立》
       如果問,世界上那一個國家最像台灣?那一定是美國。兩者都是文化多元,崇尚自由的移民社會。都曾千辛萬苦追求政治上以及文化上的獨立。
       在南島語族、荷蘭、西班牙、中國、日本、美國各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現在的台灣文化。藝評家邱武德在《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一書中說,金光布袋戲將中國玄學氣功、日本武士道、西方自由科技、台灣王祿仔仙語言,融合成新的戲劇形式。黃進河、侯俊明、吳天章的繪畫、金枝演社的戲劇、鐵獅玉玲瓏、台客搖滾樂、電音三太子,都有濃厚的金光美學符號,是台版的普普藝術。
       美國更是大熔爐。美洲原住民、英裔、歐裔、斯拉夫裔、拉丁裔、非裔、亞裔各族人民與文化,融合成美國民族與美國文化。
       美國民族與美國文化,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形成的。根據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的估計,他們1776年宣布獨立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贊成。另外三分之一漠不關心,三分之一是堅決反對的「保皇黨」。就連著名的富蘭克林,一開始也不贊成與英國決裂,而被視為保皇黨。
       當時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派,並不否認自己的英國血統以及英國文化,但基於對自由、平等、共和主義的理念,決心脫離英國而獨立。
       基於理念而獨立,視血統、固有文化、固有領土如無物?沒錯!英皇喬治三世派大軍鎮壓。經過六年的苦戰,獨立派終於獲勝,逼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兩百多年後,蘇格蘭人要求獨立公投,英國不再鎮壓,承認國家是人民的自由結合,人民有選擇國家的權利,這是人類文明的大躍進。
        美國政治獨立了,文化卻仍未獨立。當時人們都認為歐洲文學才有水準,美國文學難登大雅之堂。革命時期的詩人Philip Freneau發出不平之鳴:「難道我們永遠不能被認為/學識淵博、文辭優美/除非是從那個該死的英國/轉運而來」。一直到1821年,獨立宣言發表的半世紀後,評論家 Edward Everett 仍在抱怨「我們兒童讀的是英國書,舞台上演的是英國戲」。
        但本土作家拒絕繼續吸英國文化的奶嘴。美國的土地遼闊,兩岸山脈蔓延,中部大平原,西部沙漠,北方大湖,南方熱帶沼澤,移民社會崇尚自由民主與個人主義,到處彌漫著新興資本主義的商業氣息,與歐洲絕然不同的人文、地貌與道德價值,終將激發出新的文學。
        19世紀的美國出現了傑出的散文家愛默生、梭羅,詩人惠特曼、狄更生、朗費羅,小說家霍桑、愛倫坡、梅爾維爾、馬克吐溫。美國文學與美國民族同步形成。進入20世紀,更有描寫大蕭條、民權運動、女性解放的文學,與大眾文化結合的普普藝術,百老匯的音樂劇,好萊塢的電影,電視的情景喜劇。美國文化光芒四射,再也沒人敢說它們是歐洲文化的一部分了。文化獨立後,美國才算真正獨立,美國人才能自信滿滿地向前行。

《第一代移民的困擾》
        小學時老師說「美國人很自卑,因為他們的歷史不到兩百年,遠遠比不上我們的五千年」。當時信以為真。長大後才知道是胡扯。別的不說,那麼多華人想移民美國,可見五千年歷史不堪回首,比不上兩百年新國家的吸引力。
        移民他國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跟移樹一樣,被連根拔起,放到新土壤裡,必須認同新土壤,適應新土壤,才能被新土壤接受,否則就會枯萎而死。我看到移民美國的台灣人,第一代都有認同的困擾。許多台美人整天看台灣電視,關心台灣新聞,甚至還回台灣投票,反而不太了解美國,參與度不夠,無法融入美國社會。但他們的第二代沒有這個困擾,很自然地認同了美國。第二代台美人也關心台灣,因為那是爸媽出生的國家。不過他們的關心是從美國人的角度,跟爸媽的關心不太一樣。
        第一代台美人雖然關心遙遠的母國甚於新國家,但並未主張「美國是台灣的固有領土」,不會引起美國人的反彈。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傅建中就不一樣,他最近寫了一篇「即將落幕的世代」(2014.9.19),說他們這一代的外省人有強烈的中國情懷, 對主張台獨的人深惡痛絕。他說自己對國民黨並無好感,卻更不喜歡中共政權,兩害相權取其輕,才支持國民黨,但他最終的選擇還是美國。現在他的世代即將落幕,他的下一代已經完全美國化了,或許可為美國注入異國的新血,並讓華夏在新大陸播下一些種子。
       看了這篇文章,哈哈大笑之後,感到有點悲哀。這位先生不喜歡中共,卻經常痛批想擺脫中國威脅的台獨主張。他在台灣時拒絕認同台灣,到了美國卻樂見下一代認同美國。以如此扭曲的邏輯,執掌輿論大筆。天下之亂,不正始於此嗎?

《太陽花世代的認同》
       台灣社會還有許多傅建中們,掌握著權力不肯謝幕。但時代已經不一樣了。認同台灣的比例在二十年間增加了40%,正是因為統計母體中解嚴世代所佔比例的提高。他們沒有受過威權教育的污染,就像任何正常社會的孩子一樣,能夠很自然地認同本土,成為比他們的父母更健康、更正常的國民。2014年,當台灣面臨中國因素的威脅,不負責任的政府助紂為虐時,解嚴世代初試啼聲,掀起太陽花運動,拯救了國家。
       美國也有潛在的敵國,但美國人仍可自由通商交流,不怕他們「賣美」,他們的安全機制就在人民對美國的強烈認同。台灣過去對引入陸生、陸客、兩岸交流仍有疑慮,正是因為台灣認同還沒有確立。太陽花世代的認同不再被扭曲,就能更大開大闔地去開拓新的世紀。
       社會認同不只要建立,還必須持續維護。台灣認同的鞏固,可以是外造的,即靠對抗外侮來凝聚共識;也可以是內造的,即擴大自由,鞏固民主,以充分的就業機會、優質的教育與生活品質、以及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來凝聚國民的向心力。

      過去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大多強調前者,但在新的時代,「內造台獨」更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