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往往“出國就愛國”?
林楓 25.08.2014 14:38
華盛頓—
中國親政府學者張維為自稱不久前在上海某知名大學的一場有關中國崛起的講座中被一位女教師提問道,“聽完您的講座,給人感覺中國人生活得都很幸福,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中國人要求移民?”他回答說,“……對於移民海外的國人,我有一個粗粗的估計:一出國,就愛國,這個比例至少有70%……”
張維為所說的“70%”的比例不知是否有證可考,他對女教師這個問題的解答也無非是諸如中國正在崛起,西方正在沒落,紐約趕不上上海、北京之類吹捧“中國模式”的論斷。他還說,“一出國,就愛國,效果比黨的教育還要好。”
在海外的華僑真的不需要“黨的教育”嗎?新西蘭政治學者、新西蘭國際太平洋學院(International
Pacific College)講師杜建華(James
Jiann Hua To)的新書《僑務:中國的海外華人、華僑政策》(Qiaowu:
Extra-Territorial Policies for Overseas Chinese)認為答案沒那麼簡單。
這本書指出,北京一直積極開展僑務工作拉攏華人華僑,並借助他們在所在國民眾當中宣傳親北京的立場和觀點。這一點在僑辦對自己職能的介紹中也有所體現。國務院僑辦官網公佈的僑務主要職能第二條是“調查研究國內外僑情和僑務工作情況,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供僑務資訊,組織開展僑務政策、理論和僑務工作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負責向涉僑部門通報僑務工作情況。”第七條是“指導、推動涉僑宣傳、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工作。”
杜建華對美國之音表示,海外華人華僑歷史上一直對中國的發展發揮著重要影響力,從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雖然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中共依然認為,海外華人華僑能夠對中國的內外政策發揮作用。“開展僑務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中國在海外華人華僑心目中的形象,增加他們對中國的好感;另一方面也利用海外華人團體的力量對抗異議團體,比如法輪功組織、藏人團體和維族人團體等等。”杜建華說。
近年來,海外屢屢發生中國留學生和當地華人華僑針對這些團體的抗議活動。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2008年海外華人和留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保護北京奧運火炬的海外傳遞。針對臺灣的抗議也屢見不鮮。2013年11月,臺灣歌手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演唱會時因接過臺灣留學生遞上的一面青天白日旗並稱這是來自家鄉的national
flag(國旗)而遭到現場中國留學生的抗議,並導致原定12月在北京舉行的演唱會被取消。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並長期定居於海外,做好華人華僑的工作就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中國國務院僑辦主導的《華人華僑分佈狀況和發展趨勢》研究認為,到2011年在海外生活的華人華僑數量已達到約5000萬。
“中國的僑務工作主要是針對海外華人華僑的社團,用文化和經濟方面的手段,比如通過教育、尋根旅遊或者回國參加華人華僑的活動和會議,讓華人華僑建立起對中國和中國政府的好感,” 杜建華說,“主要的對象包括新移民、留學生、商業團體、各地同鄉會,還有文化交流方面的。”
從表面看,僑務工作不帶任何政治色彩,比如提供漢語教材、元宵節的燈籠、舞龍舞獅的道具和服裝、組織去中國尋根旅遊以及給中國留學生的文娛活動提供經費等,因此中國駐海外各地使領館負責僑務工作的人員大多受到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團體的歡迎。
杜建華說:“在這些華人團體面前,僑務工作是非常成功的。”這是因為新移民和留學生往往在出國前就已經接受了系統的愛國愛黨教育,而他們也依賴僑辦提供的各類資源尋求在中國的發展機會。華爾街日報報導說,澳大利亞著名中國專家約翰·菲茨傑拉德(John
Fitzgerald)認為“在澳大利亞的華人正以從未有過的力度被按照中國政府的授意搜剿、監視、組織和監督著。”
美國的著名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認為,中國人“出國就愛國”實際上反應了一個更深層的歸屬感問題。“不管是中國人、美國人,還是哪種人,人的一個特點是需要內心的安全感,安全感的一個來源是你對國家的認同,這是人的一個特點,”林培瑞說,“尤其是到海外競爭的中國學生(和華僑)他們希望背後有一個強大的政府支撐、去認同。這種心理被(中共)所利用。”
當然,僑務的攻勢也不總是“迷人的”。林培瑞說:“有誘惑也有威脅。威脅當然是跟國內的人一樣,你不跟我們走的話,你將來就會吃虧,就倒楣。”
“ 一出國,就愛國,這個比例至少有70%…… ” ? 這樣的敘述過於簡單,我看並不準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