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香港人為何鬱悶?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7892
香港人為何鬱悶?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金融記者 桑曉霓
2012年,身家豐厚的唐英年(Henry Tang)在與最後勝出的梁振英(CY Leung)競選香港特首期間,曾向香港特區的民眾傳遞一個資訊。他說,不滿高房價的年輕人應該反問自己,為什麼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
這話反響不佳。一家香港地方報紙隨後對年輕人展開了一項調查,試圖查明年輕人是不是真的希望效法李嘉誠——這位身家近350億美元、在福布斯全球財富排行榜上位列第13號的人物。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們說,自己希望效法的人不是李嘉誠,而是一個名叫阿Singh的人。原來這位阿Singh是個從印度旁遮普邦來的、剛剛贏得億元六合彩頭獎的卡車司機。自那時起,房價繼續上漲,就連相對富裕的中產階層也買不起房了,人們對富豪大亨的反感只增不減。政府控制著可供開發的土地的供應,自由決定地塊的拍賣。
如今,除了導致房價高企的制度外,北京方面越來越明顯的干預、以及內地資金的湧入也引發不滿。這一系列怨氣結合在一起,導致香港民眾對特區和中央政府的抱怨聲越來越大。
土地供需的持續失衡,有利於以賣地為一大財政收入來源的香港政府,也有利於人數越來越少的一小撮大亨,因為供需失衡確保房價面臨上行壓力。因為涉及的地塊面積越來越大,只有資產負債表規模最大的大亨才能參與遊戲。當二線的大亨都覺得自己被剝奪了遊戲資格的時候,你可以肯定情況有問題。
1997年香港跟英國治理者說拜拜的時候,沒有預見過這樣的情況。
沒錯,那時的港人心態矛盾。畢竟,大多數香港人的父輩和祖輩都是1949年共產黨建立政權時從內地逃過來的。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大批港人移民,在海外居留至有資格拿到護照——如果拿不到英國護照,至少也要拿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或美國護照。
但英國當時並未盡最大努力來確保香港的未來是民主的。曾讓香港人感到憤怒的是,香港的制度對不同背景的人區別對待,讓許多英國人受益,這種情況體現在一個縮寫詞中——Filth,由failed in London, try Hong Kong(在倫敦失敗了,來香港試試)這句話的首字母縮寫而成。
不過,香港人當時仍期待回歸祖國會帶來大量新的賺錢機會。他們以為,粵語會成為內地商界的通用語言。結果情況並沒有朝那個方向發展。相反,內地人、包括居住在香港的內地人,相對於香港本地人從香港回歸獲得的益處要大得多。
香港人小魚吃大魚、拿下內地的希望始終沒有實現。與其說香港回歸了祖國,不如說祖國向香港走來。許多內地人想把資金藏在香港,他們推高了日益令人頭暈的高房價。內地人在佔有一切資源,從奶粉到醫院床位。
與一貫的形象不符的是,香港從來都不是自由競爭的堡壘,而一直由單頭或雙頭壟斷。最近爆出的涉及香港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和前政務司司長關係的醜聞,並不涉及內地,但還是更讓人覺得現行體制是在犧牲多數人利益、肥少數人腰包。
問題在於,北京方面在某些領域管得太少,同時在另一些領域卻管得太多。中央政府在經濟上維持現狀,在教育、媒體等敏感領域卻插手過多。
香港特首非直選,意味著梁振英當年可以僅憑689票當選特首。上述情況綜合在一起,釀成不可能更糟糕的結局。這種狀況還會繼續加劇人們的不滿和對不滿的渲泄——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不是。
香港民眾從未真正掌控過自己的命運,但眼下的現實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看清這個不幸的事實。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