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他們永遠讀不懂台灣,因為他們看不清他們自己。他們的櫥窗所展現給台灣看的,都還是處於山頂洞人的叢林時代,距離現代文明太遙遠了,根本不可能讓台灣接受,終究差別的是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內根本不存在人本概念,兩地是屬於不同品種的生物距離,畢竟從中國眼光看世界,世界永遠是異類,這就是問題的癥結啦!
底下這篇,相信任何一位椰樹下的老顧客一定都會捧腹大笑打滾三圈的。為啥?作者說是學者教授,但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台灣人對中國的感受,簡直是一塌糊塗,連邊都摸不著,要讀者不打滾也難啦!
不難看出該位作者絕對是49高外族的背景,其所說對台灣的各種觀察,無一不是高外的角度切入,而且是官方語言,卻對本質上的差異完全生疏。作者自己還說是台灣人,倒不如說是住台灣的高級中國人還比較正確一些。
在 醬缸味的統一夢 一文中,俺已經給了關鍵的錦囊妙策了。看不看得懂,吸收得下與否,那篇的金口玉言絕對是要讀懂台灣的指引啦!
大陸應如何讀懂臺灣?
臺灣學生反服貿的浪潮剛剛過去,臺灣親民党主席宋楚瑜便訪問大陸,並與中國主席習近平碰撞出“四不”,“四體諒”,頗受關心兩岸發展的人關注,但這四項原則能否真正落實,卻仍需雙方民眾對彼此的真正理解和懂得。
兩岸交流從馬英九2008年上任後,除了小挫折外,一切都往正向發展,直航班機每星期從0班機到850架次,還供不應求,直航旅客更達每年1000萬人次,雙方簽訂了ECFA,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條例,金融互惠等協定,此次學生反對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定,進而佔領立法院,行政院,應視為只是一個挫折,兩岸交流更緊密大趨勢不會改,大方向不會改變。
宋楚瑜所提體諒臺灣人民的臺灣意識至為重要,大陸應體諒臺灣意識,不要與台獨直接畫上等號,臺灣人與大陸人不是相排斥的概念。來自臺灣的我實在心有戚戚焉。同樣地臺灣人民也要瞭解,並體諒中國的大一統意識。
而這種體諒不是唯讀新聞,而是真正要瞭解雙方歷史、文化、以及深層處境,有瞭解才能有體諒。因此兩岸交流腳步決不能停下來。
2009年,我開始在汕頭大學教授新聞寫作,常會在課堂上做時事測驗。十月間,我記得考的第一題是列舉上星期發生的三件國內大事,學生作答時,我來回走動,偶然看見一位同學答第一件大事是,“馬英九連任國民黨主席”,我很驚訝(是由衷的驚訝,不是政治性的驚訝),拍拍他的肩膀:“這件事不應該算國內大事吧!”
但是課後收集所有學生的試卷後,發現90%的學生都答“馬英九連任國民黨主席”是國內大事,顯然“臺灣事是國內事”是大陸人的共識,他們從小讀教科書,看電視報紙都如是說,觀念早已根深蒂固。之後,很多學生和我聊天時,談到“周傑倫、梁靜茹、蔡琴皆是國內歌星”,“王力宏是國內影星”我也都見怪不怪了,也覺得中國這些年對臺灣立場的克制,應該是解決領土問題的關鍵點,這就是體諒。
我另外有個朋友,兩年前來大陸從事文化業,主管給他的評價是“臺灣意識”太強,他兩手一攤,“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所有背景經驗都是臺灣,我只能有臺灣意識。”
從小處看兩岸關係最真切,更可見兩岸誤解之深,彼此有多少課需要補。大陸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統一是不容置疑的意識形態,臺灣認為“我可自由選擇”。國民黨退守臺灣後,積極宣揚反攻大陸,大陸有如圖騰,不是真實個體,“大陸”是用來“反攻”的,後來知道反攻無望後,大部分人都主張維持現狀,革新保台。
中國不但要看1949年後的臺灣,更必須重視臺灣的歷史,翻開臺灣史,臺灣一直是化外之土。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談判時,即告訴伊藤,臺灣人來自漳州、泉州,個性強悍,近一半都是生番,吸食鴉片極盛,極難治理。雖然李鴻章此說,意圖打消日本佔領臺灣的決心,但也是臺灣當時的真實寫照。
的確,臺灣只有很短時間歸屬中國政府管轄。六千年前,原住民(非漢人)已居於此,1612年鄭芝龍來台,才展開臺灣的漢人史(今年正逢五百年),期間經過荷蘭人佔領,鄭成功奪回臺灣,接著清朝施琅攻克臺灣,清朝才在此正式設縣管理,不久後,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朝割讓臺灣。
因此從臺灣人眼中看,與中國有文化淵源,卻沒有從屬淵源。加上被清朝割讓之痛(丘逢甲當時所寫的“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最能表現當時普遍臺灣人的心情),臺灣人認為當初中國把他們一腳踢開,現在如果要收回,必須有個好說法才行。
臺灣也很早就有主體意識,例如抵抗荷蘭人的郭懷一事件(6000漢人被殺),抵抗日本人的莫納魯道、林爽文事件,甚至還有抵抗日本割地成立的臺灣共和國,雖然只有184天,但在仍然留下歷史痕跡,在日本人佔領臺灣最初十幾年,都要為南北各地的反叛而奔走。
因此中國要瞭解,每個國家皆是有機體,是生命,會隨時光演變。以臺灣觀點看,父母當年把小孩送給別人,時日遷移,小孩長大,獨立打拼,已經和當初風貌完全回異,對親生父母已經疏離很久,感情一時難以培養。
雖然臺灣有主體意識,但是要臺灣人為此拋頭顱、撒熱血又太奢侈。臺灣人歷來對外人的反抗都短促而局限。臺灣人有彈性,願意彼此讓一步。因此臺灣不會出現如北愛爾蘭對英國、車臣對俄羅斯、或巴斯克對西班牙的集體恐怖事件。
最近三十年臺灣又新得民主,產生中產階級,已成為社會穩固力量。很少人願意為統獨意識方式走極端。根據臺灣政府統計,超過80%以上的人都認為要維持現狀。
但因為民主,言論自由,形成眾聲喧嘩,表面看,很難捉摸,但還是有框架可尋。不是只有國民黨、民進黨之分,或外省人、臺灣人之分。個人認為,分析臺灣人民的態度有四個維度。
但因為民主,言論自由,形成眾聲喧嘩,表面看,很難捉摸,但還是有框架可尋。不是只有國民黨、民進黨之分,或外省人、臺灣人之分。個人認為,分析臺灣人民的態度有四個維度。
對中國的態度,常牽涉臺灣居民四個維度交疊,因此是動態,而非靜態。不能單以族群解釋。例如臺灣名作家陳映真是所謂地道的臺灣人(400多年前墾荒居民—漳州,泉州),卻是大中國統一論者。民進党裏一些骨幹分子,卻是所謂外省人,出身眷村的子弟(父母1949年隨蔣介石來台)。
職業屬性也影響臺灣人民對中國的態度,如果公司市場只在臺灣本土的上班族,對中國不會熱衷,但同樣,這種屬性也常會變動。如以前我在媒體,主跑國際新聞,重視美歐日,利害國是美歐日,自然無暇瞭解中國。但現在我在中國大陸任教,關心中國自屬必然。至於在中國經商的台商,雖然很多支援國民黨馬英九,但也有深具臺灣意識的台商,支持民進黨。他們利害國雖然同是中國,但個人背景及經驗不同,就不能一概而論。
對中國態度固然如此,臺灣人對很多社會問題也可用此框架來瞭解。大陸人一向不喜歡阿扁,尤其在阿扁服監後,臺灣還有多人支持阿扁,更讓他們不解,幷譏笑為“臺灣民主笑話”。但是以這個框架來看,支持阿扁的人,大部分是祖先在400年前來臺灣的人,他們只有本土利益,希望獨立,屬於失業或無職業的群體,這樣看就能解釋為什麼還有人支持阿扁。
但是臺灣各分裂群體之間也能建立共識,如2012總統大選,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國民黨以“九二共識”出發,民進黨以“臺灣共識”出發,國民黨勝選表示民眾選擇維持現狀的“九二共識”。尤其在競選尾聲時,平時中立的企業家如鄭崇華、王雪紅都站出來,表達“九二共識”對臺灣的重要,牽動了很多上班族的心,因為上班族瞭解,只有兩岸和平,才能保障自己的職業前途。這就是臺灣人的彈性。
宋楚瑜所建議的,中國應將兩岸關係視為“說服”與“爭取認同”的過程,我更是同意。而且兩者都應建基於如何讀懂臺灣,最近中國政府一再宣稱要多聽臺灣學生、基層、中小企業心聲,而不是只跟一黨、一派、一人打交道,就是很好的開始。
【注】習近平的“四不”:大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
宋楚瑜的“四體諒”:體諒臺灣人民的臺灣意識、體諒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體諒臺灣人對於“讓利”的反彈、體諒臺灣多元社會本質等。
教授認為,臺灣只有很短時間歸屬中國政府管轄,實際上,從1945年光複到現在,臺灣哪時哪刻不歸屬中國政府管轄?教授的說法禁不起推敲,因為臺灣國並沒有成為現實,管轄臺灣的並不是臺灣國政府,而是按照一中憲法建立的中國政府。
回覆刪除這種內容夾纏不清的原因來自兩個台灣, 所處場境不同. 其結果就是還無法認清台灣不是用來體諒與克制, 而是用來忍耐甚至懼怕的. 這就是社運觀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