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in 開口)
一艘輪船在公海行駛,那艘輪船的船上是登記國的國土延續。飛機也一樣。美國飛機上,就是美國領土。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政治上,那也是相當富有創意。那麼,鑽油井平台該如何劃歸?當然就是這樣的概念下,稱為"流動國土" 。這個名詞非常新鮮。
然而,問題來了。公海的輪船是行動的,不是駐紮,空中的飛機也是動態,但鑽油平台卻是駐紮,那麼可以堪稱是流動國土嗎?此外,這樣的流動國土,若無限擴大變成人造島放在公海上,又該如何看待?
不管如何,俺對北京那些可以想出這樣名詞來耍弄國際政治的玩家,不得不彎一下腰啦,高手!
用流動國土激怒越南背後的北京策略
蕭洵 16.05.2014
13:20
華盛頓 — 當中國一家國有石油公司這個月初將一個深海鑽井平臺設置在南中國海最為敏感的水域時,越南被激怒了。在仍與日本和菲律賓較量的時候,北京決定刺激第三個對手,是莽撞地宣誓捍衛領土的決心,還是深思熟慮後在嘗試新的策略?
中國的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裏的地方。
中海油將價值百億美元的深海鑽井平臺安置在越南的專屬經濟區內,引起越南的抗議。一段時間來稍有緩和的中越海域主權爭端再度被激化。
*中國在敏感海域鑽油再度激化南海爭端*
越南總理阮晉勇指責中國此舉存在“危險而且嚴重的侵犯行為”。中國則說,中海油是在中國領海內鑽油。這座鑽井平臺距離中越有主權爭議的帕拉塞爾群島僅有幾十公里之遙。自1974年起,中國實際上控制著整個群島。中國將帕拉塞爾群島稱作西沙群島,越南將其稱為黃沙群島。
此事引發的衝突仍在持續,雙方的船隻相互撞擊,並用水炮衝擊對方船隻。越南國內的反華情緒也因此而急劇高漲,隨後演變成為大範圍的暴力抗議活動。
中國的舉動,加之越南高漲的民族情緒令外界擔心在這個地區引發軍事衝突。即便是北京的國際問題專家,也對當局此舉感到憂慮。
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時殷弘對於中越兩國南海爭端突然激化感到遺憾。他說,這是很不幸的。
時殷弘說: “目前,在中日對抗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同時在中菲的對立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突然就來了一個可能使得中越兩國重新暫時回到因為南海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爭端重新激烈對抗的可能性。這個我想對於中越兩國都是不利的。”
過去一段時間顯著降溫的中越南海爭端因此再度被激化,到底是出於中海油或者比較低級的官員的意見,還是出自中央最高層的指示?時殷弘說,目前不清楚。
*時殷弘:對中越南海爭端再起感到遺憾*
當然,人們很難相信中海油或者低層級官員能夠作出這個激化爭端的決定。其實,中國去年已經暗示過可能利用鑽井平臺作為主權宣示的手段。
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中國軍事與外交政策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說:“當中國去年透露有關981鑽井平臺計畫時,石油業官員就已經非常明確地把它稱之為‘流動的國土’。中國在南中國海有著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政治上的聲明,是要再度強調中國在領海問題上的核心就是它一向堅持的 ‘九段線’。”
中國依照其一貫堅持的“九段線”主權要求,聲稱這個“流動的國土”是設置在中國領海範圍內。
紐約時報一篇分析報導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置鑽井平臺是在意圖鞏固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主權主張時,顯示其單邊行動的決心。
該分析認為,“中國實際上是在這片水域製造‘既成事實’,讓其在該地區的對手、最終乃至美國,要麼接受、要麼與之作戰。”
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說,東南亞地區的一些觀察人士將中國採取這一步驟的時機看作是一次測試:一方面試探東南亞國家抵抗北方強大鄰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針對的是剛剛結束亞洲之行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幫助其亞洲盟國對付中國時能夠有多大的決心。
*中國用流動國土試探美國*
華盛頓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葛列格裏·波林(Gregory Poling)說,中國此時走出這一步,吃驚的並不只是越南。他說:“我想越南當然明白這種事遲早會發生。不過河內顯然對(中國這樣做的)時機感到驚訝。我想,從時機上講,整個地區都很驚訝,因為中國在東盟峰會前夕這麼做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光是越南,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至新加坡和印尼等國家進一步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就時機而言,最可能的解釋或許和奧巴馬的亞洲之行有關。中國看樣子對他在馬尼拉時表示全力支持菲律賓向聯合國提出仲裁案而感到不快。”
除了時機,波林認為中國此次選擇越南作為挑釁的物件,是為了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就是它不只是對菲律賓強調它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態度,對其他相關國家也一概如此。
*波林:挑釁越南的時機和和用意*
一些分析認為,北京此次選擇越南,或許還考慮到越南是個“軟柿子”。地區問題專家成斌和波林都提到,與日本和菲律賓不同的是,越南並非美國的盟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
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持。美國國務卿克裏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說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說,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說,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面對越南國內強烈的反華情緒,越南政府沒有多大選擇餘地。《華爾街日報》星期四的一篇文章說,河內必須對不斷加劇的國內民眾反華情緒加以控制,以保護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國內經濟,同時避免引發一場不可能獲勝的軍事衝突。文章比較了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菲律賓與中國間較少貿易往來,而越南則在貿易方面嚴重單向依賴中國;日本貿易對中國依賴雖然也很重,但這方面的依賴是雙向的。
*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令越南沒有選擇餘地*
雖然美國在中越此次爭端中給予越南堅決的支持,但傳統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成斌認為,奧巴馬政府做得並不夠。
成斌說:“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沒有像對菲律賓那樣對越南作出承諾。所以,這讓我想到美國在評論克裏米亞、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時,一再說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承諾,所以如果出了事也不在美國控制範圍內。而這傳遞出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資訊,因為它等於是在對中國和越南暗示,美國可能只會袖手旁觀。”
*成斌:奧巴馬政府做得不夠*
此外,成斌還警告那些將中越爭執看作是兩個共產黨政權給國內觀眾作秀的觀點。他說,中國領導層其實很清楚,傳遞給國內民眾以及給對外所說的資訊其實是交織且密不可分的;這種看法和美國對此完全撒手不管的觀點都是非常危險的。
奧巴馬政府將戰略重心向亞太再平衡的政策令中國不快。北京指責正是美國的這個政策給北京的鄰國壯了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說,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錯誤言論鼓勵某些國家作出具有威脅和挑釁性的舉動。她還說,如果美國希望太平洋是太平的,就該考慮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相對於越來越多的保守甚至中間派意見開始批評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一些分析人士看到,中國在地區的這些行為並非魯莽的意氣用事,而是有策略的。
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說:“我認為,宏觀地看,中國在這方面是有策略的,就是通過派民用船隻在有爭議海域,在鄰國眼前宣示主權。如果鄰國作出反應,中國會指責對方反應過度。”
*中國挑釁行為背後的策略*
波林說,在斯卡伯勒淺灘,中國指責菲律賓派出海軍艦艇,是將爭執軍事化,並以此為由派出軍艦佔領了斯卡伯勒淺灘;同樣,中國利用日本走出將釣魚島國有化的一部錯棋,稱其單方面改變現狀,並借此日復一日地指責日本侵佔該島。
波林認為河內已經瞭解中國在玩什麼樣的遊戲,因此在這次爭執中沒有派出軍艦,而只是派海警和民用船隻去阻止中國鑽井臺工作。
近日,越南國內反華抗議轉向暴力活動後,中國指責越南政府縱容這樣的行為。越南政府已經開始控制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中越不大可能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關係學教授時殷弘認為,越南比起菲律賓更加強硬,有時候會把對抗升級到很高的程度。但是他說,自胡志明去世後,除了黎筍掌權時期,越南還是比較有靈活性的。
時殷弘說:“我想越南很清楚,要和中國進行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最後吃虧的必須是越南,因為中國13億人絕對不會容忍中國政府以一個戰鬥或者戰役的挫折失敗告終,它是清楚的。而且越南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太大了。”
時殷弘說,從胡志明後越南對外政策主流可以判斷,越南要跟中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羅傑·科恩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把‘門羅主義’用到亞洲”的文章中,介紹了芝加哥大學的約翰·米爾斯海默的經典作品《大國政治的悲劇》所論述的觀點,即中國崛起之後亞洲出現戰事的必然性。
米爾斯海默在書中寫道:如果中國在經濟上繼續增長下去,會希望象美國統治西半球那樣統治亞洲;而美國會百般阻撓中國實現這種區域霸權。作者認為,中國的多數鄰國都會和美國聯手來遏制中國的勢力,因而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相當大。
科恩在書評中以中越海洋衝突激化為例,認為中國用行動證明瞭米爾斯海默是正確的,就像他在書中所言: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可能會試圖把美國擠出亞太地區,就像美國在十九世紀把歐洲大國擠出西半球那樣。
中國的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裏的地方。
中海油將價值百億美元的深海鑽井平臺安置在越南的專屬經濟區內,引起越南的抗議。一段時間來稍有緩和的中越海域主權爭端再度被激化。
*中國在敏感海域鑽油再度激化南海爭端*
越南總理阮晉勇指責中國此舉存在“危險而且嚴重的侵犯行為”。中國則說,中海油是在中國領海內鑽油。這座鑽井平臺距離中越有主權爭議的帕拉塞爾群島僅有幾十公里之遙。自1974年起,中國實際上控制著整個群島。中國將帕拉塞爾群島稱作西沙群島,越南將其稱為黃沙群島。
此事引發的衝突仍在持續,雙方的船隻相互撞擊,並用水炮衝擊對方船隻。越南國內的反華情緒也因此而急劇高漲,隨後演變成為大範圍的暴力抗議活動。
中國的舉動,加之越南高漲的民族情緒令外界擔心在這個地區引發軍事衝突。即便是北京的國際問題專家,也對當局此舉感到憂慮。
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時殷弘對於中越兩國南海爭端突然激化感到遺憾。他說,這是很不幸的。
時殷弘說: “目前,在中日對抗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同時在中菲的對立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突然就來了一個可能使得中越兩國重新暫時回到因為南海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爭端重新激烈對抗的可能性。這個我想對於中越兩國都是不利的。”
過去一段時間顯著降溫的中越南海爭端因此再度被激化,到底是出於中海油或者比較低級的官員的意見,還是出自中央最高層的指示?時殷弘說,目前不清楚。
*時殷弘:對中越南海爭端再起感到遺憾*
當然,人們很難相信中海油或者低層級官員能夠作出這個激化爭端的決定。其實,中國去年已經暗示過可能利用鑽井平臺作為主權宣示的手段。
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中國軍事與外交政策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說:“當中國去年透露有關981鑽井平臺計畫時,石油業官員就已經非常明確地把它稱之為‘流動的國土’。中國在南中國海有著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政治上的聲明,是要再度強調中國在領海問題上的核心就是它一向堅持的 ‘九段線’。”
中國依照其一貫堅持的“九段線”主權要求,聲稱這個“流動的國土”是設置在中國領海範圍內。
紐約時報一篇分析報導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置鑽井平臺是在意圖鞏固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主權主張時,顯示其單邊行動的決心。
該分析認為,“中國實際上是在這片水域製造‘既成事實’,讓其在該地區的對手、最終乃至美國,要麼接受、要麼與之作戰。”
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說,東南亞地區的一些觀察人士將中國採取這一步驟的時機看作是一次測試:一方面試探東南亞國家抵抗北方強大鄰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針對的是剛剛結束亞洲之行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幫助其亞洲盟國對付中國時能夠有多大的決心。
*中國用流動國土試探美國*
華盛頓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葛列格裏·波林(Gregory Poling)說,中國此時走出這一步,吃驚的並不只是越南。他說:“我想越南當然明白這種事遲早會發生。不過河內顯然對(中國這樣做的)時機感到驚訝。我想,從時機上講,整個地區都很驚訝,因為中國在東盟峰會前夕這麼做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光是越南,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至新加坡和印尼等國家進一步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就時機而言,最可能的解釋或許和奧巴馬的亞洲之行有關。中國看樣子對他在馬尼拉時表示全力支持菲律賓向聯合國提出仲裁案而感到不快。”
除了時機,波林認為中國此次選擇越南作為挑釁的物件,是為了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就是它不只是對菲律賓強調它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態度,對其他相關國家也一概如此。
*波林:挑釁越南的時機和和用意*
一些分析認為,北京此次選擇越南,或許還考慮到越南是個“軟柿子”。地區問題專家成斌和波林都提到,與日本和菲律賓不同的是,越南並非美國的盟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
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持。美國國務卿克裏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說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說,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說,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面對越南國內強烈的反華情緒,越南政府沒有多大選擇餘地。《華爾街日報》星期四的一篇文章說,河內必須對不斷加劇的國內民眾反華情緒加以控制,以保護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國內經濟,同時避免引發一場不可能獲勝的軍事衝突。文章比較了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菲律賓與中國間較少貿易往來,而越南則在貿易方面嚴重單向依賴中國;日本貿易對中國依賴雖然也很重,但這方面的依賴是雙向的。
*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令越南沒有選擇餘地*
雖然美國在中越此次爭端中給予越南堅決的支持,但傳統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成斌認為,奧巴馬政府做得並不夠。
成斌說:“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沒有像對菲律賓那樣對越南作出承諾。所以,這讓我想到美國在評論克裏米亞、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時,一再說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承諾,所以如果出了事也不在美國控制範圍內。而這傳遞出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資訊,因為它等於是在對中國和越南暗示,美國可能只會袖手旁觀。”
*成斌:奧巴馬政府做得不夠*
此外,成斌還警告那些將中越爭執看作是兩個共產黨政權給國內觀眾作秀的觀點。他說,中國領導層其實很清楚,傳遞給國內民眾以及給對外所說的資訊其實是交織且密不可分的;這種看法和美國對此完全撒手不管的觀點都是非常危險的。
奧巴馬政府將戰略重心向亞太再平衡的政策令中國不快。北京指責正是美國的這個政策給北京的鄰國壯了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說,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錯誤言論鼓勵某些國家作出具有威脅和挑釁性的舉動。她還說,如果美國希望太平洋是太平的,就該考慮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相對於越來越多的保守甚至中間派意見開始批評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一些分析人士看到,中國在地區的這些行為並非魯莽的意氣用事,而是有策略的。
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說:“我認為,宏觀地看,中國在這方面是有策略的,就是通過派民用船隻在有爭議海域,在鄰國眼前宣示主權。如果鄰國作出反應,中國會指責對方反應過度。”
*中國挑釁行為背後的策略*
波林說,在斯卡伯勒淺灘,中國指責菲律賓派出海軍艦艇,是將爭執軍事化,並以此為由派出軍艦佔領了斯卡伯勒淺灘;同樣,中國利用日本走出將釣魚島國有化的一部錯棋,稱其單方面改變現狀,並借此日復一日地指責日本侵佔該島。
波林認為河內已經瞭解中國在玩什麼樣的遊戲,因此在這次爭執中沒有派出軍艦,而只是派海警和民用船隻去阻止中國鑽井臺工作。
近日,越南國內反華抗議轉向暴力活動後,中國指責越南政府縱容這樣的行為。越南政府已經開始控制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中越不大可能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關係學教授時殷弘認為,越南比起菲律賓更加強硬,有時候會把對抗升級到很高的程度。但是他說,自胡志明去世後,除了黎筍掌權時期,越南還是比較有靈活性的。
時殷弘說:“我想越南很清楚,要和中國進行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最後吃虧的必須是越南,因為中國13億人絕對不會容忍中國政府以一個戰鬥或者戰役的挫折失敗告終,它是清楚的。而且越南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太大了。”
時殷弘說,從胡志明後越南對外政策主流可以判斷,越南要跟中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羅傑·科恩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把‘門羅主義’用到亞洲”的文章中,介紹了芝加哥大學的約翰·米爾斯海默的經典作品《大國政治的悲劇》所論述的觀點,即中國崛起之後亞洲出現戰事的必然性。
米爾斯海默在書中寫道:如果中國在經濟上繼續增長下去,會希望象美國統治西半球那樣統治亞洲;而美國會百般阻撓中國實現這種區域霸權。作者認為,中國的多數鄰國都會和美國聯手來遏制中國的勢力,因而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相當大。
科恩在書評中以中越海洋衝突激化為例,認為中國用行動證明瞭米爾斯海默是正確的,就像他在書中所言: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可能會試圖把美國擠出亞太地區,就像美國在十九世紀把歐洲大國擠出西半球那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