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中國被污染的豈止是空氣



中國被污染的豈止是空氣
馬暘, 葉文斌 20131111
對於外國客人來說,你一進酒店房間就能夠明顯感受到中國的水的問題。從花灑裏噴出的水也許會有一股被污染了的河水的氣味。口渴想喝水?水龍頭裡的水基本上不能喝。那你能否信任瓶裝水呢?很多中國人都不相信。那用來刷牙會怎麼樣?
就算按照政府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到2011年為止,全國超過一半的大型湖泊和水庫都被嚴重污染,水源不適合人類飲用。根據中國超過4,700座地下水質量監測站的檢測結果顯示,將近五分之三的水源都「相對較差」甚至更糟糕。將近一半的農村居民都缺乏達到國際標準的飲用水源。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發展欣欣向榮,世界逐漸認識到中國所取得的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成就,但是水源供應的質量問題則沒有跟上中國邁入現代化的步伐。
中國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們把問題歸結於環境質量控制弛懈,執法力度不嚴,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更加根本的問題是,中國水資源本身就匱乏。大規模、高速度的工業化令本已不足的水供應不堪重負——而飲用水就成為了最顯而易見的犧牲品之一。
中國僅佔有全世界7%的淡水資源,卻養育了將近20%的世界人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佔有了全球淡水資源的4%(五大湖區佔有了全球淡水資源的20%)
雖然中國資源有限,但是鱗次櫛比、人口稠密的城市叢林還是在不斷發展。中國城市天際線上每增加一幢高樓大廈,每燒一噸煤來為其供暖,每蒸一屜餃子,都需要更多的水。每一次廢水從新的住宅小區或者發電站排放到河裡,整個流域就會變得更臟一些。
你能從中國的兩大主要河流——黃河和長江——看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兩大水道均自西向東,橫跨中國主要工業帶。當河水流經中國沿海的人口聚集區時,就必須經過深度處理才能夠飲用。
但是對於中國的鄰國來說,水資源短缺的影響不幸地越過了中國國境範圍。就世界最長河流之一湄公河的水源分配問題所引發的緊張局勢,已經影響了中國及其東南亞鄰國的關係。
湄公河從中國西南的雲南省出境,流經大半個東南亞。跟絕大多數主要水道一樣,湄公河是支持商業、貿易、發展以及當地人生計的主要動脈。
近年來,為了支持相對貧困的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沿湄公河新建了多座水電站,結果導致湄公河流向下游鄰國時流速放緩,威脅到了東南亞漁業的健康發展和水安全。2010年,湄公河三角洲的水位達到了五十年來的最低點,引發了中國及其鄰國的爭執。
為了應對愈發嚴峻的挑戰,北京方面開始制定政策,去調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有限的供應之間的矛盾。
政府開始啟動一項規模龐大的供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這項工程將通過大規模的複雜水路網絡,把潮濕的南方水資源調往乾旱的北方。理論上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主意,但是考慮到滲漏和污染問題,到達北方城市的水很有可能無法使用。而且這項工程本身並不能夠增加總體匱乏的水量。
人們也在嘗試其他辦法,其中絕大多數都需要對科技進行大量的投資。作為實驗項目,北方城市天津就建成了一個超大型海水淡化廠。北京也在要求對污水循環利用技術領域增加大量投資。與此同時,在政府的壓力之下,中國的工業界也在尋找提高水利用率的方案。提高水價或許能更好地調控未來的需求,雖然這在政治上相對敏感。
不過,現在還是沒有一個能夠快速而乾脆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許多技術手段都相當昂貴,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
如果說過去35年裏,資源密集型的經濟起飛說明瞭任何問題的話,那麼就是中國政府有能力推動經濟增長,在需要時他們能提高經濟增長速度,還可以根據國內的重點需求對增速進行控制。但是中國的領導層必須面對長時間增長所帶來的資源大量消耗問題,而有限的資源究竟消耗到了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中國政府必須對於管理有限資源的方式進行重大變革——如果不主動變革的話,或將因為不以意志轉移的外界因素而被動為之。
馬暘(Damien Ma)是美國保爾森中心(Paulson Institute)研究員,葉文斌(William Adams)是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sian Studies Center)的工作人員。這篇文章節選自八月份出版的《稀缺中國》(In Line Behind a Billion People: How Scarcity Will Define Chinas Ascent in the Next Decade)
翻譯:鄧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