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中國採取擴張性策略
就在華盛頓疲於應對醫保網站問題並討論與伊朗之間核協議的意義之際,全球正在發生更重大的變化:俄羅斯和中國再次表現得像是歐洲和亞洲的擴張力量。這樣的變化對美國自身在全球的角色有著廣泛的影響。
烏克蘭是一個大多數美國人都不太熟悉的國家,而全球最有意思的事情正在這個國家發生。在完成烏克蘭長期發展計劃,通過與歐洲簽訂經濟和政治協議來實現西化的問題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猶豫不決。實際上,他明顯面對著來自莫斯科方面的壓力,後者要求烏克蘭轉而與俄羅斯重新建立商業和安全關系。
烏克蘭是一個大多數美國人都不太熟悉的國家,而全球最有意思的事情正在這個國家發生。在完成烏克蘭長期發展計劃,通過與歐洲簽訂經濟和政治協議來實現西化的問題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猶豫不決。實際上,他明顯面對著來自莫斯科方面的壓力,後者要求烏克蘭轉而與俄羅斯重新建立商業和安全關系。
這聽起來像是俄羅斯在試圖重新建立起前蘇聯那樣的影響力,對最重要的前加盟共和國施加影響。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這樣的努力可能不會成功,但這只是因為數十萬烏克蘭人走上街頭,抗議該國轉而與莫斯科建立聯盟的計劃。在此過程中,抗議者拆毀了一座列寧像。本報曾把這個列寧像形容為前蘇聯時代莫斯科對這個前加盟共和國統治的有力象徵。
與此同時,中國在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 中國稱東海)上空也採取了類似行動。北京單方面宣佈在東中國海劃設防空識別區,範圍覆蓋了中日間存在爭議的島嶼以及中韓間存在爭議的礁石。這實際上是在用新的方式宣示中國對這些爭議地區的主權。
美國、日本和韓國大聲提出抗議,並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派飛機駛入中國防空識別區,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中國的舉動。然而,中國的舉動似乎已是既成事實,只不過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對奧巴馬(Obama)政府而言,目前面臨的挑戰在於,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向神經緊張的盟友證明,美國可以對抗此類激進行動。事實上,正如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上周的亞洲之行中所發現的那樣,這也正是美國的盟友所期望的。
奧巴馬政府也確實在上周採取了此類制衡行動,在事先沒有通知中國的情況下派出B-52轟炸機駛入中國新設防空識別區。但更激進的立場可能會讓美國不安。在經歷了10年的戰爭後,許多美國民眾已經感到厭倦。傳統的鷹派政治人物正在受到自由派政治人物的挑戰,後者呼籲縮減美國軍方在海外的部署,以此節約資金。而白宮也顯示出其更傾向於避免在海外作出新的、代價高昂的承諾。
在大驚小怪之前,應該用冷靜一點的態度來看待此事。這些舉動並不能代表冷戰思維的回歸。蘇聯已經解體了,盡管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可能希望再造一個蘇聯。街上那些烏克蘭人的反應表明,回到以前克林姆林宮(Kremlin)提供的經濟或安全模式幾乎沒有任何普遍吸引力。
同樣,中國以前那種資本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鬥爭也已是老黃歷了。在中美兩國貿易額將超過5,000億美元的今年,情況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不管中美雙方有何分歧,如此規模的貿易額象徵著連接兩國的紐帶。
話雖如此,但仍存在意識形態和權力領域的鬥爭。就意識形態而言,21世紀的“拔河賽”不是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展開,而是美國版的全面民主和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之間的較量。鑒於西方不久前爆發了金融危機,再加上美國版代議制政府出現了功能失調,所以也難怪中國和俄羅斯開始鼓吹其國有資本主義的優勢。
此外,目前還有對國際力量的激烈競爭。俄羅斯覬覦著一個可轉化為更大經濟實力的國際角色,而中國則垂涎著可滿足本國經濟增長巨大需求的自然資源。
俄羅斯在今年早些時候找回了久違的世界強國的感覺。當時基本上是在奧巴馬政府的邀請下,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為消除敘利亞化學武器計劃鋪平了道路。似乎有理由預測,俄羅斯日後會發揮更多類似作用。
同樣,中國正在建設一支投射力量似乎威脅亞洲各國的軍隊,這讓幾乎所有中國鄰邦都明顯感覺不安。
所以未來會出現緊張狀況。不過好消息是,這些緊張關系受到了一個情況的影響,即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需要且正在就一些國際問題進行合作,如麻煩不斷的朝鮮和伊朗核計劃。
上述事態發展還加強了美國是可制衡俄羅斯與中國野心的重要力量這樣一個形象。正如拜登訪問亞洲的一位隨訪官員所指出的,20年前迎接這類訪問的可能是投擲燃燒彈的年輕人,他們會抗議美國在韓國駐軍。
這位官員對記者說,如今,駐紮在朝鮮半島的2.85萬名美國官兵不再被認為是對主權的侵犯,而被視為美韓關系的核心要素。
Gerald F. Seib
與此同時,中國在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 中國稱東海)上空也採取了類似行動。北京單方面宣佈在東中國海劃設防空識別區,範圍覆蓋了中日間存在爭議的島嶼以及中韓間存在爭議的礁石。這實際上是在用新的方式宣示中國對這些爭議地區的主權。
美國、日本和韓國大聲提出抗議,並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派飛機駛入中國防空識別區,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中國的舉動。然而,中國的舉動似乎已是既成事實,只不過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對奧巴馬(Obama)政府而言,目前面臨的挑戰在於,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向神經緊張的盟友證明,美國可以對抗此類激進行動。事實上,正如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上周的亞洲之行中所發現的那樣,這也正是美國的盟友所期望的。
奧巴馬政府也確實在上周採取了此類制衡行動,在事先沒有通知中國的情況下派出B-52轟炸機駛入中國新設防空識別區。但更激進的立場可能會讓美國不安。在經歷了10年的戰爭後,許多美國民眾已經感到厭倦。傳統的鷹派政治人物正在受到自由派政治人物的挑戰,後者呼籲縮減美國軍方在海外的部署,以此節約資金。而白宮也顯示出其更傾向於避免在海外作出新的、代價高昂的承諾。
在大驚小怪之前,應該用冷靜一點的態度來看待此事。這些舉動並不能代表冷戰思維的回歸。蘇聯已經解體了,盡管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可能希望再造一個蘇聯。街上那些烏克蘭人的反應表明,回到以前克林姆林宮(Kremlin)提供的經濟或安全模式幾乎沒有任何普遍吸引力。
同樣,中國以前那種資本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鬥爭也已是老黃歷了。在中美兩國貿易額將超過5,000億美元的今年,情況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不管中美雙方有何分歧,如此規模的貿易額象徵著連接兩國的紐帶。
話雖如此,但仍存在意識形態和權力領域的鬥爭。就意識形態而言,21世紀的“拔河賽”不是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展開,而是美國版的全面民主和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之間的較量。鑒於西方不久前爆發了金融危機,再加上美國版代議制政府出現了功能失調,所以也難怪中國和俄羅斯開始鼓吹其國有資本主義的優勢。
此外,目前還有對國際力量的激烈競爭。俄羅斯覬覦著一個可轉化為更大經濟實力的國際角色,而中國則垂涎著可滿足本國經濟增長巨大需求的自然資源。
俄羅斯在今年早些時候找回了久違的世界強國的感覺。當時基本上是在奧巴馬政府的邀請下,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為消除敘利亞化學武器計劃鋪平了道路。似乎有理由預測,俄羅斯日後會發揮更多類似作用。
同樣,中國正在建設一支投射力量似乎威脅亞洲各國的軍隊,這讓幾乎所有中國鄰邦都明顯感覺不安。
所以未來會出現緊張狀況。不過好消息是,這些緊張關系受到了一個情況的影響,即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需要且正在就一些國際問題進行合作,如麻煩不斷的朝鮮和伊朗核計劃。
上述事態發展還加強了美國是可制衡俄羅斯與中國野心的重要力量這樣一個形象。正如拜登訪問亞洲的一位隨訪官員所指出的,20年前迎接這類訪問的可能是投擲燃燒彈的年輕人,他們會抗議美國在韓國駐軍。
這位官員對記者說,如今,駐紮在朝鮮半島的2.85萬名美國官兵不再被認為是對主權的侵犯,而被視為美韓關系的核心要素。
Gerald F. Sei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