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美國為中國人養豬太不划算

(Ajin 開口)
印象中記得好久以前曾看過Club of Rome 就曾經提出結論說,若中國的平均生活水準提升到有如目前的美國,那麼人類須要16個地球來維持。
然而, 這樣的預測是在產銷都在同一國境下發生的。倘若讓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成本跨國界平均分攤的話,那麼就可以讓不均勻的地區環境成本降低了。這就是底下這篇報導所提出的一個觀點。
問題是:你願讓對面的臭豬圈放到你家後院嗎?


美國為中國人養豬太不划算
觀點馬克·比特曼20131107
讓我們從中國人的角度看看今年9月的收購案,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47億美元的價格(約合286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高盛(Goldman Sachs)也是這家中國公司的支持者之一。作為本世紀的經濟巨人,中國必須在美國的豬肉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近14億中國人口不僅在迅速增長,而且在迅速變得更有錢,他們正在效仿我們的消費方式(不論這樣做是好是壞),這彷彿是對我們的恭維。不過,在複製我們的一些生產體系時,他們卻遇到了麻煩。
中國存在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城市的消費者不信任本國食品體系的質量和安全性,在能夠獲得進口食品的情況下,他們明確地表達了對後者的偏愛。如果你是中國最大的豬肉供應商、存在生產和質量問題,卻必須滿足數億消費者如饑似渴的肉類需求,而此時國際供應卻相當充裕,你會怎麼做?你會收購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和加工商,同時買下該公司引以為傲的供應鏈、質量控制體系、品牌價值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悲哀的是,對大部分美國人而言,這樁交易也許只有一個潛在的好處,而且這個好處相當諷刺。我們可能會目睹工業化生產豬肉的質量,因為去除了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而得到微小的改善。萊克多巴胺是一種瘦肉精,它對人類的影響引發了足夠多的疑問,因此在歐盟、俄羅斯和中國,將其用於肉類生產都是非法的。史密斯菲爾德說,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有50%的豬肉不含萊克多巴胺,這能更好地取悅它的新東家。
可是,美國人能買到不含萊克多巴胺的史密斯菲爾德豬肉嗎?也許能、也許不能。目前我們無從知曉。
其他的好處都屬於中國人,當然,還有史密斯菲爾德的股東們,儘管該公司的高管會讓你相信不同的說法。今年夏天,在參議院農業、營養和林業委員會(Senate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Nutrition and Forestry)作證時,史密斯菲爾德公司CEO拉裏·波普(Larry Pope)在證詞裏為這樁交易大唱讚歌。現在,他毫無疑問正在因為每股34美元的收購價溢價而容光煥發。他在作證時說,此次收購能「為美國製造業和農業提供了巨大的收益」,他還聲稱,此次交易會提高產量和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波普說,「我們還是原來的史密斯菲爾德,只是會更好。」
全世界一半的豬是中國生產和消費的。中國有一個豬肉戰略儲備,和我們的石油戰略儲備相似。當他們能夠並需要時,他們會從我們這裡購買更多豬肉,不過不僅是因為中國公司擁有了史密斯菲爾德的工廠。(打個比方,如果高盛買下那家韓國汽車廠,你會不會更願意購買一輛起亞[Kia]?而且,你能確定高盛沒有買下起亞嗎?)如果中國的確從美國購買更多豬肉,那麼豬肉就會變得更稀缺,價格就會攀升;生產商也許會覺得這是好事,不過消費者不會這麼認為。對於工業化生產的肉類,任何能減少其消耗量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但是減少生產也同樣重要,這就是癥結所在,或者說這二者之中,必有其一是癥結所在。
雙匯獲得的收益清晰無比:和美國生產的90%的豬肉一樣,幾乎所有的史密斯菲爾德豬場目前都使用標準化技術,包括大型(平均規模2000頭豬)集約化飼養模式,豬被圈在一處、餵食符合法律要求但存在問題的藥品,消耗大量的飼料、水和能源,排出大堆的糞便。(對整個生產模式進行評估的話,史密斯菲爾德在糞便處理甚至圈養上已經取得一些進展,即使不算微不足道,也只能算是次要因素。)
史密斯菲爾德還利用基因研究,培育出了可能是全世界最精瘦,所以也是利潤最豐厚的豬肉,這項研究中有部分資金源自稅收,是通過贈地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ies)裏開展的得到公共支援的研究項目獲得的。從技術上說,幾乎龐大到不可思議的中國豬肉產業還處於原始階段。此次收購是一種瞬息之間的技術轉移,完全不涉及間諜活動,而是跟錢有關。
考慮到中國人剛剛完成的對外收購的規模,為什麼他們不想購買全套家當呢?格蕾絲溝通基金會(Grace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研究及政策分析師凱·奧爾森-索耶(Kai Olson-Sawyer)說,「集約化養殖對環境和人類健康、農村社區和動物福利存在重大影響。基本上,納稅人承擔了這種經營的所有成本:用作飼料的廉價糧食的生產過程是由我們補貼的,而且最後卻不得不承擔工業化養殖生產導致的環境、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成本。」奧爾森-索耶在博客裏就這一主題發表過許多見解。
事實上,中國基本上會成為永久性的食品凈進口國:它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費全球五分之一的食物),但只有全球9%的農田,而且水資源稀缺。每頭豬每長出一磅(約合0.45公斤)肉,平均要消耗600加侖(約合2270升)的水。
所以,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交易不只是奪取技術,更是在奪取土地和水。我們仍然擁有全球最令人羨慕的耕地、降雨和溫帶氣候,這些東西都不存在可行的技術替代物。按照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法,正是對這些資源的消費,還有堆積起的糞便,讓史密斯菲爾德併購案成了通過收購,而非征服,來實現某種形式的殖民擴張的例子。簡而言之,就像裴敏欣在《財富》(Fortune)雜誌上所寫的,這次交易「實際上是為了取得使用美國安全的農田和清潔的水源的管道」。
有些人想到了更可持續地食用和生產食物的方法,我們暫且不討論他們的觀點。大多數美國人對食物生產的方式一無所知,也不知道這種生產方式對土地、水、能源,甚至氣候造成的影響,不過我們暫且也不討論這個問題。只說一點:所有的農業都會產生影響,這意味著它要消耗資源、產生廢物。我們默許了其中的一些影響,因為我們需要農產品,比方說,豬肉。
史密斯菲爾德和雙匯的收購交易確保了中國獲得充足的豬肉,同時把生產豬肉的負面影響(或者說「外部性」)轉嫁給了「自由之國」(The Land of the Free,意指美國——譯註)。它確保我們的農田會被用於種植依賴化肥的單一作物;確保我們會繼續過量使用水和其他資源,其中的哪一樣,我們都揮霍不起;而且還會確保產出大堆大堆臭氣熏天的糞便。總而言之,它把大規模豬肉生產對環境的損害,從中國轉移到了美國,甚至不用保障我們吃到的豬肉裏含有的化學品和運往中國的豬肉一樣少。
歡迎加入中國的養豬大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