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中東原油激化中美緊張關係



2013101114:47
中東原油激化中美緊張關係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中東石油第一大進口國,這給中美兩國在中東地區安全方面緊張的外交關係火上澆油。

從某些指標來看,過去幾年中國對波斯灣原油的進口量已經超過美國。眼下今年中國還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歐佩克(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原油進口國。
目前中東地區石油輸出的安全主要由美國負責。圖為20123月,美國軍艦在波斯灣巡航。
這種變化加劇了中美兩國的緊張關係。一方面,美國軍方在幫助中國搞定中東地區的石油供給,而另一方面,中國卻對於美方希望中國支持其中東外交政策的壓力予以抵制。

數年以來,美國每年斥資數十億美元控制霍爾木茲海峽和中東其他要塞,以確保石油順利輸入全球其他地區,這使中國和其他石油消費國從中獲益。

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近期對全球數據的分析顯示,北美頁岩油氣產業的崛起有望幫助美國在今年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國。

頁岩油氣產業的興起以及美國石油消費平穩降低了美國對中東等地進口石油的依賴度,但與此同時,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卻在與日俱增。

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稱,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歐佩克原油日均進口量為370萬桶,而美國為350萬桶。Wood Mackenzie稱,以該水準計算,今年中國的歐佩克原油年進口量將首次超過美國。印度名列第三,每日進口量約340萬桶。
Wood Mackenzie稱,2004年美國平均每天從歐佩克進口大約500萬桶原油,而中國當時進口約110萬桶。一位歐佩克官員不願透露中國目前是否成為歐佩克原油的最大消費國。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近些年,中國對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等歐佩克成員國的原油進口量急劇攀升。

而且從其他指標來看,中國也已經與美國交換了位置。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但美國能源情報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原油淨進口量已經略微超過美國。淨進口量指的是液體燃料消費總量減去國內產量。

能源情報署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份原油淨進口量為每日630萬桶,美國為624萬桶;美國能源產量飆升推低了淨進口數字。

能源情報署和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對波斯灣原油的進口量不久將超過美國2001年的峰值水準。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對波斯灣原油的進口量已經超過美國。
 


中國發展成為中東原油的主要進口國,這給中國和美國都造成了難題。就中國而言,它意味著經濟將部分依賴於中東原油,但中東又處在美國軍方的控制下。當遊輪離開波斯灣前往中國港口時,它們將在很大程度上依仗在該地區執行任務的美國第五艦隊的庇護。

對於華盛頓來說,中國對石油的旺盛需求意味著,美國政府要對其軍事支出給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其政策令中國這個被許多美國人視為戰略對手,且頻繁在外交政策中與美國立場相左的國家受益。
圖表:能源需求飆升和產量滯後提振中國原油進口
中美兩國的關係正在浮現緊張跡象。據瞭解中美近期會談的知情人士稱,北京已要求華盛頓維護波斯灣地區的安全,因為中國無法憑藉自己的軍力實現這一目標。

知情人士稱,至少從去年以來的會議上,中國官員就試圖讓美國確保在波斯灣地區的承諾不動搖,尤其是在奧巴馬政府承諾將戰略重心向東亞轉移之後。

作為交換,美國官員也敦促中國在敘利亞和伊朗的外交政策上給予美國更大支持。一位知情人士舉例說,美國官員曾在私下會談中敦促中國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

與此同時,中國還面臨來自美國高層領導人的批評,後者抱怨中國在聯合國阻礙了針對敘利亞政權的強硬行動。知情人士稱,美國現任及前任官員曾向中國方面表態,稱未來中東地區穩定的能源流動需要中國方面更大力度的合作。

中國外交部在回應本文相關問題的聲明中稱,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石油貿易往來本著互利互惠的國際商業原則,中國期待一個在政治上開放包容、經濟上繁榮發展、安全上和平穩定的中東地區。

前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4月份在華盛頓出席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辦的會議時,當被問及中國是否會在保衛中東石油運輸線中發揮更大作用時說,暫時還是讓美國保護吧。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東組負責人Jon Alterman說,美國在構建全球體系中投入了時間、精力和資源,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大國,但在構建全球體系的思路方面似乎投入甚少。

美國在中東地區配置重要資源也有其他利益,例如為以色列提供保護以及確保日韓等盟友的航道安全等。而且目前還不清楚美國眼下是否歡迎中國加大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參與度,畢竟,這可能會對美國在該地區的低位構成挑戰。

自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從海灣地區撤出駐軍之後,美國一直主導該地區的安全局勢。美國近期還通過出售武器來支持沙特等夥伴國分擔維護地區安全的職責。

美國的盟國也在海灣地區增設了軍事基地:2009年法國在阿聯酋建立了一個基地,之後日本自衛隊於2011年在吉布提建立了一個基地,以幫助維護航道安全。

中國在中東部署力量的能力有限,不具備積極維護衝突地區或航道安全的軍事力量或專門技能。中國海軍遠赴索馬裏海域護航便是中國在該地區作出的最大規模軍事部署。

伊拉克日益成為中國原油進口的重要來源,因此可通過伊拉克探究中國在該地區的策略。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中國從伊拉克進口的原油數量已經增長了一倍多。

在伊拉克東南部的米桑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簡稱:中國石油集團)正在為該地區的工人建設一個構築了防禦設施的沙漠綠洲。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曾令該地區飽受摧殘,滿目瘡痍。

在中國石油集團運營的Halfaya油田,工人們的住所沿著一個新建的人工湖排列,湖中停放著公司為員工們配備的帆船。

在該公司油田指揮中心的大門口,一對被中國人奉為鎮邪之物的石獅立於兩旁。在不遠處,中國石油集團最近剛剛完成了一條飛機跑道的翻新,它將用於接送中國石油工人。

中國在伊拉克的政治足跡寥寥。在巴格達,中國只設立了一個僅有約10名工作人員的大使館,而在附近的美國大使館,上千名外交官和其他人員仍在為了恢復伊拉克穩定而忙得不可開交。

中國石油集團沒有安排管理人士接受採訪,也沒有回應置評要求。

中國駐巴格達大使館的政治專員杜明(音譯)說,商業歸商業,政治歸政治;我們不會因為中國的石油公司需要在這開展業務而試圖幹預伊拉克的政治。

亞洲國家在波斯灣海洋航線上面臨來自華盛頓的壓力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日本就曾在第一次海灣戰爭(由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引發)期間遭到過美國的指責,一些人認為這緣於日本不願支援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行動,儘管日本進口的大部分原油來自波斯灣。

最近,隨著日本的外交政策越來越與美國保持一致,美國不再責難日本。日本成為重建伊拉克等美國戰略目標的主要出資者之一。

為緩解中美兩國在能源安全和其他事務上越來越多的矛盾,兩國去年啟動了一年一度的美中中東對話(U.S.-China Middle East Dialogue)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官員希望中美雙方關於中東能源供應穩定的共同願望能幫助兩國找到共同立場,並促使中方與美國在敘利亞和伊朗等問題上展開更緊密的合作。

但這位人士稱,對話的收效不明顯。美國國務院發佈的6月份第二輪美中中東對話的新聞稿顯示,中國在中東地區發揮著更為積極和正面的作用,美國對此表示歡迎。

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份在聯合國表示,美國依然致力於保障中東地區的能源供給。他說,雖然美國正在穩步降低對進口原油的依賴,但全球其他國家仍然對中東能源供應存在依賴性,一旦供應出現嚴重中斷,整個全球經濟都將隨之失穩。

Brian Spegele / Matt Bradl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